长沙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马王堆汉墓
——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72年——1974年
马王堆汉墓原址,位于长沙一所老年医院内,现仅存3号坑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
在这座古墓葬里,尸体、官椁及大批的随葬物,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
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
出土后,经医生的解剖检验,证明女尸不但外形完整,而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
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
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的尸体一样。
给她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
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
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
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则是中国古代丝绸的宝库;同时出土的帛书、帛图、帛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印证了中国文化的丰厚与久远;关于三号墓主人,仍争论不休……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葬概况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
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冢”。
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
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
《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
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马王堆汉墓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冢,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
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
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
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
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
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马王堆汉墓旧址照片
"备战"备到马王堆
1968年8月随着苏军突然入侵捷克,战争的乌云开始在中苏边境蔓延滚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信号,林彪以独特的军事嗅觉,当即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提出警告:"中国很快将会遭到苏联的进攻,备战工作应立即实施."他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于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以防核战争为主要目的的备战风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七亿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挖掘防空掩体的备战事宜中。
1971年冬,原解放军三六六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各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即刻向长沙以外的山区疏散,医院领导决定选址转移。
这时副院长白明柱脑海中蹦出了一个地方.此处位于浏阳河南岸,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距市中心约4公里.最明显的标志是有几个不太高的丘陵,同时有两个高大的马鞍状的土包相连,
俗称马王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有山有水,风景独特,建国后,湖南省委选择此地盖了几十间房子,设置了一个老干部疗养院.文革中,红卫兵闹事之后,这个院落便闲置起来,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白明柱将此处的情况说出后,院长,政委当场拍板:"好,就是它"
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现场
地洞突然窜出蓝色火焰
三六六医院官兵们在马王堆安营扎寨了.他们一边修补房屋,一边建筑防空掩体.当他们在马王堆土包下相继掘出两个20多米深的洞穴,地下却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院务处长闻报来到施工现场,并亲自钻进洞中打着手电筒四处检查.面对坚硬的土层,处长让两名士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士兵拿起钢钎对准花斑土"叮叮当当"地钻了约半个小时,就在钢钎最后一次从花斑土中抽出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气体.。
就在同一时刻,院务处长斜倚在洞壁上,划着了一根火柴准备点烟.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含在嘴上的那根香烟尚未点着,火种却与从钻孔里冒出的气体遭遇,随着"砰"地一声响动,一团火球在洞中爆响并燃烧起来,院务处长怔愣片刻,本能地说了句"大事不好,快跑———",箭一样从洞中蹿出,其他战士在极度的惊恐中,也跟着"呼呼隆隆"地涌出洞来.士兵们发现院务处长的眉毛已被烧焦,两眼流着泪,红肿的脸上布满了点点簇簇的水泡,极像田野里散落着的小坟包。
分管后勤和战备工作的副院长白明柱很快赶到现场.他大着胆子摸到洞穴的尽头,竟见有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像一条扭动摇摆的蛇,"哧哧"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白明柱大惊,在他几十年戎马生涯和医务工作中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奇景异情.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小心翼翼地退出洞口,飞奔到院长,政委的办公室汇报。
了解情况后,院长下达了命令:"现场官兵立即撤离该区域,并做好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立即报告军区司令部,建议火速派工兵团前来医院,用探雷器进行勘探."
约两个小时后,一个排的工兵携带探雷和排雷仪器,大汗淋漓地从野外奔来,进入洞中勘察.此时钻孔中喷射的火焰依然没有减弱,仍呈蛇状向外窜动.工兵们架起仪器在四周仔细勘探了一番,没有发现炸弹的踪迹,
只隐约捕捉到一块面积硕大的异常阴影.这个阴影到底是什么物体,对人类世界是吉是凶,会不会构成威胁,他们难以作出判断,只好暂时撤出洞外,将情况上报团部,留待首长和探测专家研究后作出明确的指示.
年轻的团部首长听完汇报,亦不知如何是好,忙派人将工兵团最富经验的一个工程师找来询问.这名老军人听完介绍,思索了一会说:"早些时候我听说那里有古墓,是不是遇上了墓葬?"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在团长和政委的陪同下,老工程师亲自乘车来到马王堆作实地勘察,当他从洞穴中走出来时,关于此处是一座古墓的论断似乎得到了证实. 副馆长惊呼:"完了,这座古墓遭到了破坏" 既然此处埋藏的不是炸弹而是一座古墓,医院首长们感到虚惊一场并有点淡淡的遗憾的同时,决定将这一情况报告军区后勤部,请示如何处理。
几翻辗转,在离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整整过去3天3夜之后,也就是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革委会副主任(注:副馆长)侯良终于接到了发现墓葬的电话.他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这座古墓遭到了破坏。
侯良顾不得再想下去,立即将身边的老技工张欣如与年轻的业务人员熊传薪叫过来,简单说了下情况,三人急如星火地向马王堆赶去.来到现场,见挖开的洞内仍有气体从孔内冒出,侯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老张,我看这气体很神秘,你俩先在这里守着,我到医院去借个氧气袋,看能不能收集些气体回去研究."说完,他走出洞口,一路小跑向医院病房奔去。
当侯良拿着氧气袋重回洞中,对准钻孔收集时,因气体已极其微弱,收集未能成功。
这个失败由此也成为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科研工作中的一大遗憾———墓中那闻名于世的女尸以及保存完好的文物都与这神秘气体息息相关。
几个人走出洞穴,又到另外一个洞中进行观察,虽不见有气体冒出,却已是凌乱不堪。
洞中底部的土明显不是原生土而是墓坑的填土,东壁发现一处椭圆形的白膏泥.张欣如用自带的锄头挖了几下,很快发现了木炭,再挖下去,又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硕大的木枋。
见此情形,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说:"这是一座墓,与刚才发现的那个墓并列,看来这下面是一个墓群,可能宝贝还在,了不得啦!"
侯良望着眼前的洞口,既惊且喜,悄声说道:"不要再挖下去了,赶快复原,要是被外边的人知道,走漏了消息,就坏事了."张欣如听罢,与熊传薪一起动手把挖开的洞口复员。
第二天上午,侯良找来革委会的几个成员说明了情况,提出:"马王堆古墓已被发现,是回填还是发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不能再做过去"老夫子"们那种打洞掏宝的傻事和错事了,如果要发掘,就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程序,先上报中央和省里批准,然后再组织科学发掘.
马王堆三号墓发掘现场
拉开发掘大帷幕
为争取时间,当天下午,侯良打长途电话找到正在北京故宫帮助国务院图博口进行出国文物展览筹备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员高至喜,让他速向国务院图博口文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冶秋汇报,请示可否发掘高至喜不敢怠慢,很快找到王冶秋作了汇报,王冶秋听后很干脆地说:"那就发掘吧."于是,挖掘古墓的工作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1972年1月16日上午8时,参加马王堆的发掘者,全部来到博物馆集合.根据事前安排,由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崔志刚负责全面统筹,副馆长侯良负责业务,熊传薪负责考古组,杜丁华负责文管组,蓝庆祥负责保管组,杨森,张欣如负责文物修复组,石明初负责总务,女讲解员陈美如,向利群和16名同行的姐妹游振群等协助各组工作.
各路人马到齐后,馆领导给考古技术人员配发了一架相机,十几个胶卷和测量,绘图等简单的考古工具.另外每人配发了一把铁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算是发掘工具.由于马王堆地区偏远,不通公共汽车,馆领导咬着牙拨出一点发掘经费买了一辆脚踏三轮车,作为留在馆内的炊事员石明初每天中午到工地送饭和运载其他大件工具的专车,其他发掘人员往返则一律步行。
30多名发掘者在崔志刚,侯良的带领下,挑筐搭担,呼呼啦啦地迈出博物馆大门,迎着初升的朝阳,向马王堆走去。
到达目的地,待熊传薪率领考古组人员,对面前两个庞然大物进行了照相,绘图后,经过现场论证,决定最先发掘东侧已被掘开洞穴并泄漏气体的那座古墓,并将其编为一号,西侧紧连的另一座则被编为二号。
1月16日上午10点32分,随着侯良挥动铁锨对荒草飘零的大土包刨下第一铲土,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拉开了帷幕。
马王堆一号墓结构
棺椁初露,千年竹席顷刻朽没
随着发掘的继续,一个硕大的方形墓穴渐渐显露出来.从墓口往下,墓穴的四周是一层又一层的土质台阶,每层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一米左右,每下一层台阶,墓口四周就各收缩一米.整个墓穴呈漏斗状自上而下不断延伸。
为了能尽快地结束封土层的全部发掘工作,崔志刚和侯良决定派人到长沙市学校求援,条件是由博物馆的人无偿为学校讲历史课.经过协商,全市共有九所中学和三所大专院校表示愿意支援发掘.青年学生们的到来,使得工地上骤然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发掘进度明显加快。
很快,墓坑的夯土清理完毕,棺椁外层的白膏泥开始大面积地显露出来了.白膏泥又名微晶高岭土,颜色白中带青,酷似糯米粑一样又软又黏.现场发掘的几个老技工欣喜地用锄头敲着软软的白膏泥说:"看吧,只要有了这个保护神,墓中的宝贝就不会坏了."一席话除掉了一直蒙在众人心头的阴影,现场又活跃起来了.大家集中精力一铲铲,一筐筐地清理又黏又柔像糯米糕一样的白膏泥。
本想这白膏泥最厚不会超过半米,因为长沙附近发掘的几百座墓葬中,白膏泥最厚也不过是几公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墓穴的白膏泥竟厚达1.3米.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白膏泥的下部,又露出了一片乌黑的木炭.木炭也像白膏泥一样,密不透风地包裹着一个尚不明真相但可能是棺椁的庞然大物,其厚度为40-50厘米。
当一万多斤的白泥膏和木炭被取出后,发掘人员又发现了覆盖在墓室中那个庞然大物上的竹席.一张张
竹席刚一出土,都呈嫩黄色,光亮如新,如同刚从编织厂运来的一样,令人惊叹喜爱.但正当考古人员紧张忙碌地照相,绘图,记录时,所有的发掘人员都清楚地看到,那嫩黄崭新的竹席,如同阳光灿烂的天空突然被一块乌云笼罩,这乌云在狂风的卷动下,飞奔四散开来,瞬间将整个天际变成暮色———未等将图绘完,嫩黄光亮的竹席已全部变成黑色的朽物.现场中有经验的发掘人员在颇感痛惜的同时,不禁仰天长叹:"这是接触了空气的缘故啊"
当最后一张竹席被揭开,大家梦寐以求的巨大棺椁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经测量,这个棺椁安放在距墓口16米的深处,长6.67米,宽4.88米,从上层外椁盖顶至棺椁的垫木底,通高2.8米。
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漆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汉代辛追夫人复原像,重现2100年前汉朝贵族的风姿。
棺内躺着一个叫辛追的女人
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副主任王与技术修复专家白荣金到达长沙后,4月17日上午10时,考古发掘人员下到墓穴内,准备揭椁开棺。
开启棺椁是白荣金的拿手好戏.只见他将六把锥形锐器和六个铁钩,一点点插入椁框的搭榫部,再用撬杠慢慢使四根方木渐渐脱离,移动,木棺的外框便轰然解体,纷纷坠地。
接下来,就是对盖板的揭取.几十名发掘人员手扒盖板的边缘,随着省委派来的现场指挥者马琦一声号令,所有人一齐用力,宽大而厚重的木板腾空而起.紧接着,另外四块盖板陆续被揭开.这时,大家发现除这一层外,里面还有一层椁板,随即又以同样的方法,接连打开了两层椁板.至此,一个埋藏千年的地下宝库豁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是一个结构呈"井"字形的椁室,中间是光亮如新,刻画各种纹饰和图画的棺木,棺木的四边,是四个巨大的边箱,边箱里塞满了数以千计的奇珍异宝,这些宝物在阳光照耀下灿烂生辉,耀眼夺目.这一发现实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场者先是被惊得目瞪口呆,接着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这是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稀世珍宝啊!
墓室椁内的头箱实属罕见,内中摆设更是奇特,箱内两侧摆着古代贵族常用的色彩鲜艳的漆屏风,漆几,绣花枕头和两个在汉代称为漆奁的化妆盒.将这些小盒子打开,皆为化妆用品,形同现代人类常见的唇膏,胭脂,扑粉等物.同时,考古人员发现,另一个外观基本相似的单层奁盒,里面除了5个小圆盒外,还放置一个小铜镜和镜擦子,镊,木梳,木篦等物,另外有一把环首小刀,这些无疑都是梳妆用具。
如果说这个奁盒仅仅是一堆化妆品和梳妆用具,不足以引起发掘人员重视,另一件器物却让发掘人员刮目相看,视若珍宝——就在这个普通的化装盒内,藏有一枚角质印章,上写"妾辛追"3个字.妾为古代妇女的谦称,那么"辛追"两字当是这个墓主人的名字.正是有了这个角质印章,世人才得以知道马王堆一号古墓棺内的墓主,是一个叫辛追的女人。
打开棺盖,丰盛了陪葬品让考古人员欢呼雀跃,居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为T型帛画。
她的棺木与天子棺木同一级别
椁内四个边箱的文物陆续被取出,转移到博物馆内存放妥当.但大家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谁都知道,位于井椁中央的那个巨大的内棺才是古墓的核心,里边匿藏着这座千年古墓的最大秘密.经过反复研究后,发掘人员还是决定以白荣金的老办法来打开木棺.几个小时后,木棺被打开了.这时,大家发现,所打开的不过是一层外棺,看来里边尚有一层或几层还没有打开.发掘人员再次开始了开棺行动.
与第一层不同的是,面前的这层木棺,每一面都用漆涂画了极其美丽的黑地彩绘.紧接着,第三层木棺又露了出来.这是一副朱地彩棺,是先用鲜红的朱漆为地,然后以青绿,赤褐,藕荷,黄,白等较明快亮丽的颜色,彩
绘出行云流水般的图画.挖掘至此,大家都吸了一口气.按照史料中的"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这一说法,已经开到第三层木棺的墓主,当是诸公一级的人物了!
然而,令众人大感惊奇的是,第三层木棺打开,里面竟还有一层木棺!想不到墓中的女人竟有如此煊赫的地位,竟有四层木棺包裹着她的芳身姿容.按照过去的规制,这个地位已与天子并驾齐驱了.究竟里边的女人地位多高,身价几何,一时尚难断定.但从木棺的形状和外表的装饰看,这应是最后一层木棺了。
内棺的外表,用橘红和青黑二色羽毛贴成了菱形图案,盖板上则平铺着一幅大型的彩绘帛画,画着天上,人间,地下三种景象,中间绘着一个老年妇女拄杖缓行,整幅画面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绘成,线条流畅,描绘精细.尽管有些地方模糊不清,但从清晰处可见到,在色彩处理上,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对比鲜明强烈,色彩绚丽灿烂,堪称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前所未见的杰作。
王以惊喜的心情对崔志刚说道:"崔馆长,即使这个墓什么也没有挖出来,仅是这一幅画就足够了,这可是谁也没见过的无价之宝啊."待众人小心翼翼地揭取下帛画之后,已是4月27日凌晨3点多钟.发掘人员稍作休整,又把目光转向了内棺。
此次行动显然有些缓慢,从4月27日凌晨4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众人绞尽脑汁,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将棺盖打开了.谁知盖板刚一掀起,就有一股令人难闻的酸臭味冲将出来,在场的人都感到了这股气味的冲击.但此时的发掘者却喜从中来,因为这股臭味就是一种报喜的信号,它意味着墓主的尸体很可能尚未完全腐朽。
只见棺内装载着约有半棺的无色透明液体,不知这些液体是入葬时有意投放,还是后来地下水的渗透所致.在这神秘的棺液之中,停放着一堆外表被捆成长条的丝织品.从外表看去,丝织品被腐蚀的程度不大,墓主人的尸身或好或朽都应该在这一堆被捆成长条的物件之中.由于棺中液体太多,现场清理极其困难.经考古专家王提议,现场的发掘领导者决定将内三层木棺整体取出,运往博物馆再行清理.至此,自1972年1月16日开始的马王堆一号古墓的田野考古发掘,算是暂告一个段落。
马王堆汉墓,20层丝绸包裹着轪侯夫人
夜半开棺,他摸到了一块像皮一样柔软的东西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当王,白两人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原来是军区的首长们听说从坟
里拉回去的棺材里边有女尸,想要当晚就开棺验尸,看个究竟。
无奈之下,王,白二人来到了博物馆停放木棺的大厅,准备验尸.二人先将棺内一些零散的随葬品取出,然后小心翼翼地提取丝织品.这些丝织品表面光亮如新,实际却像豆腐渣一样,稍不留神就会搞烂弄碎.当两人慢慢地将两层棉袍,以及捆扎在尸身上的九条丝带全部清理完毕后,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钟.若按这样的进度,怕是再有三天三夜也难以见到墓主的尊容。
面对此情,焦躁难耐的领导者们经过暂短的商量后,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开天窗的方式速战速决,力争在天亮前见到墓主的真容。
当崔志刚把上述意见说出后,执刀的白荣金让人用手绢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不解地问:"这各个击破和开天窗是什么意思""我年轻时打过游击战,知道是咋回事儿,各个击破嘛,就是找准一点狠打猛击;这开天窗嘛,就是照准尸体的头部,用刀子把外面包扎的衣服,一刀切透,这样不就看到尸体的脸了"一位军人抢先解释着。
王,白荣金听罢,心猛地往下一沉,若如同切西瓜一样一刀切下去,包扎尸体的衣服将全部人为地遭到破坏,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王劝说道:"我看就不要开了吧,一具尸体谁没见过真要见,等明天,后天打开再看吧." "不行,今晚必须打开,先看个脸就行."另一个首长模样的军人命令着。
见无妥协的余地,王暗自长叹一声,对白荣金说:"那就开吧,反正今晚各位领导都在,出了问题自有领导和各位首长负责就是."
于是,王,白荣金只得重新操刀,对准女尸头部的大体位置切开了一个边长约为30公分的四方形口子,因对丝绸包裹的厚度无法准确地把握,主刀人白荣金只能慢慢地,试探性地逐层往下切割.当切割到第二十层时,白荣金摘下手套,将一个手指悄悄地沿着缝隙伸了下去.就在这一刻,他感觉到一块橡皮样柔软的东西和自己的手指尖接触了,他的心蓦地一震,略微用力向四周按了几下,这块橡皮样的东西依然软中带硬,且富有弹性.凭着一种直觉,白荣金感到自己手指触摸的地方,就是女尸的脑门.
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对正在绘图,记录的王悄悄说道:"我的手有点发抖了,你再来一下吧."白荣金快速而敏捷地将王的一个手指顺着缝隙按了下去.王怔了一下,不禁抬起头望着白荣金,面露惊喜的神色,刚要说句什么,白荣金却射来一个神秘的眼神。
经过短暂的思考,白荣金抬手看了看腕上的手表,对身边观望的领导,首长们说:"哎呀,实在是太难搞了,我的脑子像木头一样转不动了,今晚是不是就算了,明天再来看吧." 王早已明白了白荣金的心思,趁机停刀说道:"我的脑子也是一样,实在难以操作了。
再说若真的出了完整的女尸,郭老(郭沫若)也没看到,周总理也没看到,要是出点差错,怪罪下来怎么办"
面对王,白两人的劝说,围观的太太,小姐们也觉得困顿至极,难以再等待下去了,便以愤懑,遗憾的语气嚷嚷道:"俺可实在受不了了,明天就明天,赶快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