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3热力环流、风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共23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共23张PPT)

(G) (D) (G)
(D) (G) (D)



地面
(D) (G) (D) (G)
(G) (D)


(G) 冷
(D) 热 地面
2、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在图 中用“→”画出热力环流,并比较A、B、E、F四点 的气压大小。
E
F
D
G
G
D
不同一高度:A> E B > F 同一高度: F > E B > A
确的是( c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复杂的形式
2.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D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 /8/820 21/8/8S unday, August 08,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8202 1/8/820 21/8/8 2021/8/ 88/8/2 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8 日星期 日2021/ 8/8202 1/8/820 21/8/8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2021 /8/820 21/8/82 021/8/ 88/8/20 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8/ 82021/ 8/8Aug ust 8,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8/82 021/8/8 2021/8 /82021 /8/8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请学生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400N
大 洋



大 洋
30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夏季受北 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北半球)
西 风 带 大 洋

400N
大 洋
300N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冬季受南 移的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世界气候分布图.swf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高温,有明 显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极低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4)西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陆






甲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洋






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南 北 半 球 的 暖 冷 气 流 从 北 方 来
20°S 60°N
40°S 40°N
陆地
60°S 20°N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2.2.3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2.3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2.3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多因素导致热量分布差异是大气运动的基础。从空间尺度来看, 热力环流是小尺度的热力差异,而大气环流属于大尺度的热力环 流,成因是受热不均。季风环流则属于大尺度大气环流下的变异 ,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环流运动包括大气的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而大气中所携带的热量和水在运动下的迁移与转换也 是造就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是大气运动全球化的 视角,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不同。
(2)通过等压(剖)面判读下垫面性质及天气特征
①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980hpa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b.判断裸地与绿地 c.判断城区与郊区
技巧:气压高低反推气温高低 再结合受热情况分析。
夏季海洋 冬季陆地
绿地 郊区
夏季陆地 冬季海洋
裸地 城市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2)通过等压线判读下垫面性质及天气特征
时,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天中海风风力最大的时段是(C )
A.6:00~7:00 B.10:00~11:00 C.14:00~15:00 D.20:00~21:00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①②海区该月洋流流向分别为(A )
东南风 B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 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12-13题。
3.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4.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1. 介绍大气环境是指地球上大气层的特定气候条件和活动。

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地形、地球自转等。

大气环境的研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大气环境中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的环流系统。

2.1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因太阳辐射量大,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这是大气环流的起点。

该区域的空气上升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形成高空西风带。

2.2 副热带高压带高空西风带经过一定的纬度后,遇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将西风带中的空气向下压缩,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天气晴朗。

2.3 极地低压带高气压的空气汇聚到极地地区,因空气冷却而下沉,形成极地低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但由于地表温度低,天气寒冷。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会受到地球赤道和极地附近地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海洋的影响。

3.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海洋季风和陆地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

3.1 海洋季风海洋季风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温度差异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从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海洋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南部和非洲的西南部。

3.2 陆地季风陆地季风是指垂直分布于大陆内部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由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陆地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部、北美洲、非洲的东部和澳大利亚的北部。

4. 影响因素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决定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1. 大气与天气1.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其主要组成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等。

大气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臭氧、氮氧化物、微尘等。

1.2 大气的分层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逆温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是气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层次。

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要素。

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通常以30年为周期进行计算。

气候包括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2. 气候的形成原因2.1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入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也决定了阳光的照射时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

2.3 水汽与云的形成水汽是气象现象发生的基础,当水蒸气遇冷遇到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

2.4 气候带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2.5 地形和海洋因素地形和海洋的分布会影响气候形成。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区;海洋则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3. 气象要素与气候类型3.1 温度温度是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表示空气的热度。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温度变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气候。

3.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

不同的湿度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造成降水、影响蒸发等。

3.3 风风是由空气的横向运动造成的。

不同的风系统会带来不同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西风带等。

3.4 云量云量指的是天空中云的多少和类型。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和日照,进而影响气候类型的划分。

3.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的水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 气环流。
把空间气压值相 同的各点组合而 成的面叫做等压 面。
等压面
B
A
C
思考: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
热力环流有哪些形式?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hPa)
995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 1000 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1005 A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
1.若只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大气运动的方向——理想状况 。
1002 1004 1006 风向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1008

风向 :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2.在二个力作用下,大气运动(北半球高空)的方向。
最 后 风 向 与 等 压 线 平 行
3.在三个力作用下,大气运动(近地面)的方向。
最 后 风 向 与 等 压 线 斜 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 一交角
总结归纳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 分类—— 下沉气流 水平运动——风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主讲教师:赵恒德
临沭一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培养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的能力;提高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 发自己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山谷风等 问题的探讨,树立破除迷信,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第三课时)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热力环流一、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学习指导知识点一:热力环流(阅读P38,完成右框内容。

)[注意]在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

一、热力环流1.大气的运动分(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和(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

2.热力环流是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分析(1)C、E两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形成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大形成气压。

(2)B地冷却,大气收缩(上升或下沉)。

在高空形成气压,在近地面形成气压。

高空空气就从处流向处;近地面的空气就从处流向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4.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合作探究】阅读课本P38页图2-2-6,想一想气压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有什么对应关系?知识点二:海陆风(阅读课本P38,完成右框内容)二、海陆风海陆风是由于引起的,白天,近地面风从吹向;夜晚,近地面风从吹向。

【即时训练】1.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①陆地白天增温快②海洋白天增温快③陆地夜晚降温快④海洋夜晚降温快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三、山谷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风由吹向。

四、城市热岛环流---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向2.由于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在郊区,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即时训练】1.如果某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km,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此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的理想距离是离城市()A.5-6km B.12-13km C.16-18km D.100-150km三、巩固诊断1. 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A.山谷风 B.海陆风 C.城市热岛效应 D.温室效应2.下图所示的常见热力环流模式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3.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中的气压状况是热力因素引起的。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②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②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减少: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特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

反射量的多少与云层厚度、云量多少有关。

(3)散射:有选择性。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最易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蔚蓝色。

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2.大气的保温效应①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温度增高,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

②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被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及风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1)大气的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提问学生关于大气圈的知识,如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2.阐述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5.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2.组织学的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2.强调实际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际切入:本节课以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和大气运动的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地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一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一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1)气温随高度增 (2)上暖下冷,空 对 加而降低 运动显著 气 对流 流 (3)天气现象复杂 层 多变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km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平 流 层
12km
高 层 大 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 流 层 平 流 (1)气温随高度增 层 加而 增加 。 (2)下冷上暖,大 气以 水平 运动为 主,气流平稳 高 层 大 气
月 面 辐 射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月球表面
地球表面
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1)气温随高度增 对 加而 降低 。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km
平 流 层
12km
高 层 大 气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凤庆一中,海拔1600米,气温20℃
云县一中,海拔 1100米,气温?
23℃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对 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下降0.6 ℃
低气压
受热 低气压
陆地 1.此图表示的是白天还是夜间?
白天
2.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值。 A > B > D > C
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气压值:a>b>c>d>e 丙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聊城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评选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聊城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评选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数要求,保证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表述准确。
4.对于案例分析,请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5.对于实践作业,请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并在分析时注重逻辑性。
2.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层次划分及大气运动形式,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变化规律。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测、气象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
1.根据大气圈的层次划分,描述各层次的特点。
2.分析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基本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2.强调大气圈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大气运动原理,以及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要素、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测、气象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的层次划分及其特点。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__ __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 空气的_______运动(风)。

高一学案: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 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学习过程】知识点4:热力环流自主梳理交流展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8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高低与温度、高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图中A 处的近地面与高空哪里气压高?为什么?3.图中A 、B 、C 三地在什么情况下等压面呈现水平分布状态?4.图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什么由低压流向高压?图中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为什么由高压流向低压?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2题和第4题。

知识点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自主梳理 热力环流 1.成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 。

力与大气水平 运动(风)的关系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 指向 ,垂直于 。

2.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交流展示1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2.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9图2—2—9“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和2—2—10“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2.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此风向在哪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3题。

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学》P 29当堂导测第1、2、3、4题。

• 北半球 530百帕 522百帕 514百帕 • 南半球 514百帕 522百帕 530百帕 • 北半球1020百帕 1012百帕 1004百帕 • 南半球 1004百帕 1012百帕 1020百帕高三学案: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地转偏向规律及影响;掌握晨昏线及其判读方法;掌握日期确定和时间计算的方法。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前预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⑴原因:。

⑵形成:近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要求:图上标上冷热、气压高低、画上垂直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

注意:①、高压、低压是的比较。

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②、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多阴雨天气;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多晴朗天气(3)应用:(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3、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气流运动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即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城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

城市风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同时加剧了城市污染向农村的扩散。

①、城市热岛的成因:ⅰ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工业活动发达且集中,“废热”排放量大ⅱ高楼林立,空气流动不畅,影响散热ⅲ地表组成物质比热熔小,增温快ⅳ城市绿地、湖泊面积小 ②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ⅰ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ⅱ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ⅲ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植树造林,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

(2)、山谷风:白天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在山顶和谷地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的风向是由山谷刮向山顶的;到了夜晚山顶的热量散失的快,山顶气温低于山谷,热力环流的方向改变,近地面风向由山顶刮向山谷。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热力环流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原理我们生活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这就是大气圈。

大气圈中的大气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之中。

而热力环流,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要理解热力环流,咱们先得从温度说起。

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接收到不同的热量。

比如说,在晴朗的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而海洋升温慢,温度相对较低。

这就导致了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温度差异。

当一个地区的温度升高时,空气会受热膨胀上升。

想象一下,热空气就像是一个个充满了热气的气球,变得轻盈而向上飘浮。

相反,温度低的地区,空气会冷却收缩下沉。

下沉的空气就如同沉甸甸的石块,直坠而下。

这样一来,在受热地区,近地面的空气减少,形成了低气压;而高空因为有大量上升的热空气聚集,形成了高气压。

在冷却地区,近地面空气增多,形成高气压;高空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

接下来,空气就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圈。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却地区的近地面流向受热地区的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受热地区的空气上升,冷却地区的空气下沉。

让我们通过一个常见的例子来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

比如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里有大量的建筑物、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产生了大量的热量,使得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

城市就如同一个“热岛”。

城市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温度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风就从郊区吹向城市。

而在高空,城市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郊区扩散,郊区的下沉气流在高空也向城市补充。

热力环流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山谷地区,白天山坡受热快,空气上升,山谷相对较冷,空气下沉,形成谷风;夜晚山坡冷却快,空气下沉,山谷相对温暖,空气上升,形成山风。

热力环流还对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会形成季风。

比如在我国,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候相对干燥。

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第二节

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第二节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回顾过程(弄清因果关系):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
三、大气的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基本原理 )
(垂直剖面图)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基本原理 )
问题: 1.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怎样变化? 2.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怎样变化?
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千个温暖的岛屿,称之为“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城市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
热岛效应从哪些角度开展研究 ①“热岛效应”的表现; ②“热岛效应”的成因; ③“热岛效应”的影响; ④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等。
研究思路 ①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②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③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④提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提示: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晚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 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 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数NO:主备:司旭年月日星期
教学
内容
2.2.3热力环流、近地面和高空风向
教学目的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高空风向、近地面风向分别与等压线的角度关系。
教学
重点
1.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高空风向、近地面风向分别与等压线的角度关系。
教学
难点
高空风向、近地面风向分别与等压线的角度关系的形成原因。
2.高空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
(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热力环流Leabharlann 近地面和高空风向教后札记:
【新课学习】
1、热力环流
动画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和高空风向
【指导自读】
提示:回顾地转偏向力的性质:
大小:从赤道向两极,与速度成正比;
方向: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与运动方向。
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填空: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表现形式。
观看动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学法指导】
总结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
1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气压变低,地面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地面气压高;
2高压区等压线向上弯曲,低压区等压线向下弯曲;
3同一垂直面上,越向上气压越低、温度也越低;
4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当堂训练】
1.在左图中,比较A、B、C、D四地点的气压高低。
2.画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中的气流方向:
3.画出海陆风相应的气流方向:
4.画出山谷风气流方向示意图:
【自主学习】
1.地面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于等压线,并指向。
【合作探究】
1.分析高空大气运动主要考虑哪些力的作用?近地面大气运动又要分析哪几个力的作用?主要区别在哪里?
教学方法和
教具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考点呈现】
1.(考点7.2,P3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
2.(考点7.2,P39)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种风在地面不存在,应为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此为地面的实际大气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