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篇: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
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与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
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把握,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应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
(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到2001年为止,我国已经有27处世界文化遗址,居世界第四位(占3.6%)。
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破坏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限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旅游客数量倍增、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的危机和压力。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的退化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
大的威胁.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
民族特色受到严峻的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4、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5、少数旅游者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不文明行为并存,提高游客、经验管理者素质与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迫在眉睫。
6、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薄弱。
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
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衍生,由特定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审美旨趣、生活方式、智能水平和文化精神。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基本的特征。
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而民族文化又是以民族为基础的,离开了民族这个社会历史群体,民族文化将失去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在它身上总能看到某个民族的烙印。
2、文化性特征。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民族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活动相比,这种文化性表现得特别突出。
民族文化旅游者到一个民族地区去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为的就是要体验那一地区的民族文化。
3、地域性特征。
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的环境和相对独立的民族聚落中形成的。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旅游也必然具有地域性特征。
民族文化旅游的地域性特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指其形成、发展均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制约,从而呈现鲜明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
三、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与评价
(一)、肃南基本概况:
肃南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满、东乡、保安等 11 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人口占 55.3%。
其中,裕固族9523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4%。
除裕固族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藏族,总人口约为8673 人。
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肃南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而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民族地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1、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祁连山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北方名山,历史上又称“天山”,而河西走廊又是东西交流的大通道,自有纪元开始,这
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足迹,历史可上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里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曾有戎、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西夏、回鹘等多个北方民族都曾在此繁衍生息,留下其活动的足迹,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汉,藏、回、蒙、土等九种民族聚居,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自治县,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中裕固族的唯一聚居地。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境内现遗留有大量自新石器时代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各类文物古迹,是自治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各具特色的服饰、婚俗、待客习俗:
(1)服饰工艺、琳琅满目
“衣领高、帽有缨”,是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
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
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至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
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3)纯朴热情的待客习俗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
最好
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
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
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
四、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一)、肃南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
肃南作为全国独有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有雄浑壮丽的祁连风光,精妙绝伦的石窟艺术,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和独树一
帜的裕固风情,具有发展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肃南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
2、省内外旅游业迅猛发展;
3、民族特色游和西部文化热方兴未艾;
4、省市县旅游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
5、周边区域大的旅游环线的初步形成;
6、国家对较少民族地区自然文化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撑;
7、2008年奥运会等有利因素对肃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结构调整的机遇。
(二)、肃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劣势:
1、地理位置劣势。
甘肃省处于大陆内部,位于黄土高原,交通不
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者花在交通上的金钱和时间较多。
2、基础设施的落后。
肃南的改革与发展相对落后,尽管公共设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通往县内主要旅游区的道路也很大的不足,旅游设施和服务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3、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目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旅游资源没有实现可持续利用,缺乏吸引高产出游客的产品,旅游营销能力有限,省外旅游批发商对肃南旅游资源的不熟悉。
4、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资金。
肃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民族文化分布在甘肃的的贫困县,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微薄,资金匮乏,无力负担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投资力度十分有限,本地资金的缺乏必然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
5、发展旅游的观念不牢固。
虽然一些地区人民急于借旅游脱贫致富,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当地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自身的文化了解不深,对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更是认识不足,一旦在开发中遇到问题,他们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三)、对肃南旅游开发的建议:
1、在设施建设方面:
(1)、必须先规划后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避免景观区、游览区、商业区、居民区、各类机关混建的情况;
(2)、各景区(点)旅游厕所必须是水冲式或生态式建设,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下大气力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3)、自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生态景区景点建设,不但要保护和修复生态,而且要着眼于积极建设生态。
(4)、以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借鉴苏南地区通过新修跨河桥改变地理位置,提高区位优势的经验,能否在县域内修建中、小型飞机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竞争力;
2、在宣传促销方面:
(1)、通过肃南旅游网站设立,以网络平台宽领域、多层次、多样化为手段进行宣传促销,向全世界打造民族旅游新形象,展示肃南旅游资源;
(2)、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做基础,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通过特邀旅游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名人、各类新闻媒体来肃南旅游,为肃南旅游开发出谋划策,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4)、如果条件允许,可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建立动画产业基地,组织研发肃南旅游电子游戏软件等动画产品进行网络宣传,并大量发行在各景区(点)销售。
3、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1)、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先研究市场,后包装产品,实施精品战略;
(2)、以特色旅游为抓手,建设重点品牌旅游景区;
(3)、以培育民营、合资主体为起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合作双赢开发之路。
4、在行业管理方面:
(1)、管理机制要创新。
加强旅游部门职责,提高设置单位规格,彻底解决目前旅游局与各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各景区内旅游资源一律实行统一管理,形成草原、土地、林业、水利、宗教、文化、交通、电信、环保、安检、工商等部门协调管理的机制。
(2)、严格执行和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标准,完善政策法律环境,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于创办旅游企业者,有旅游部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要求全民创业,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由审批改注册,对服务设施符合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立即注册;不符合环境要求的惩罚严厉。
(4)、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挖掘肃南特色旅游文化内涵,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并强化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全县民众的旅游意识,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推动自治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
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双赢和提升,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区应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应借助旅游产业使更多人来内蒙古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弘扬文化,助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都对我区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形象等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我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内蒙古旅游游业一直以来就把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之中,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培育,已发展成为社会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
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区的文化旅游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交互融合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战略定位,突出了我区的旅游特色和优势,也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设提供了助力。
新形势下,推进我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立足当前,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
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
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
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
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
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
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
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
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
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
“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
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
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
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
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
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第三篇: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探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跨越发展对策初探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正蓝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当前,正蓝旗的旅游产业已经基本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今后,正蓝旗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基本状况
正蓝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8333平方公里,辖3苏木、3镇和2农牧场,总人口8.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等多民族聚居的牧业旗。
正蓝旗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标准语音示范基地,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境内。
这里涌现出蒙古族知名人士,有将军、诗人松筠、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等。
奶食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自大元帝1
国到清王朝,这里一直是皇家奶食的供应基地,至今生产奶制品的技法仍然延续元代传统工艺,目前,正蓝旗奶食品已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正蓝旗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大元王朝的诞生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他的第一都城—元上都。
缘之于此,这里的蒙古族人出身不同寻常,他们是皇家贴身禁卫军—察哈尔万户的后裔。
尽管世事沧桑,斗转星移,但察哈尔蒙古族人依然保留了大量元朝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
衣食住行到生活习俗、待人接物、文化礼仪无一不彰显着它作为黄金家族的显赫与荣耀。
这里少数民族文人辈出,又被称为“蒙古族鲁迅”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纳.赛音朝克图,有清朝时既是总督、将军又是诗人的松筠以及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勒等。
直到今天,正蓝旗依然活跃着一支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正蓝旗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旅游基础设施从整体有了较大改善,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上都镇建成具有元代风貌的城市精品。
建设了忽必烈广场、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元上都博物馆、敖包希热公园、上都镇生态园,并正在建设上都滨河湿地公园、旗青少年文化中心等一系列文化精品工程,逐步打造具有元代特色的京北魅力草原文化城。
特别从2010年以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国家文物局下达了《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元上都遗址申遗文本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8月初接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评估,今年6月份将最终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成员投票表决是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到正蓝旗的国内外旅游人数达33万人,实现相关旅游收入达1.3亿元。
在草原旅游不断升温的带动下,目前全旗涌现出以元上都遗址旅游景区的蒙元历史文化为代表的皇家旅游景点、以阿格腾艾里民俗大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为龙头的纯蒙古族传统牧人之家文化旅游景点、以小扎格斯台淖尔京津游客休闲度假景区和大中华正蓝旗旅游文化景点等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景区、以元上都博物馆为龙头的文博景区,目前全旗形成了以浑善达克沙地文化旅游景观、察哈尔传统蒙古族文化旅游景观、元上都遗址及金莲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乌和尔沁敖包原始森林景观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虽然近几年,正蓝旗旗委、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了一些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努力改善环境,并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