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O技术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A VO 技术详解
AVO 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
AVO 是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的英文缩写或振幅与随偏移距关系(Amplitude Versus Offset) 的英文缩写,AVA 是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Incident Angle)的英文缩写。
在地震勘探中,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偏移距可以等价地用入射角表示,故AVO 与AVA 等价。
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油气勘探中不断发展,并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天然气勘探中指导寻找天然气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的技术发展情况看,P 波方位AVO 已作为一种预测油气藏各向异性的有效方法而受到青睐。
6.1 A VO 技术的理论基础
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中反射和透射的相关理论,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与分界面两侧介质的地质参数有关。
这一事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同的岩性参数组合,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特性不同,称为AVO 正演方法;二是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本身隐含了岩性参数的信息,利用AVO 关系可以反演岩石的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称为AVO 反演方法。
6.1.1 Zoeppritz 方程
AVO 技术的理论基础就是Zoeppritz 方程及其简化的思路。
设有两层水平各向同性介质,当地震纵波非垂直入射(即非零偏移距)时,在弹性分界面上会产生反射纵波、反射横波、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见图6—1。
各种波型之间的运动学关系服从斯奈尔定理
2
2221111sin sin sin sin S P S P V V V V ϕθϕθ=== (6-1)
图6—1 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关系
式中 1θ、1ϕ——纵波、横波的反射角;
2θ、2ϕ——纵波、横波的透射角;
1P V 、2P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纵波速度;
1S V 、2S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横波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反射系数的变化与偏移距的变化(或者说与入射角的变化)有关,计算反射系数需要解一个四阶线性矩阵,即Zoeppritz 方程
(6-2)
式中 PP R 、PS R ——纵波、横波的反射系数;
PP T 、PS T ——纵波、横波的透射系数;
1ρ、2ρ——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密度。
(6-2)式揭示了反射系数(影响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与入射角及界面两侧介质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当入射角为零(即零偏移距)时,按照斯奈尔定理 02121====ϕϕϑθ, 解Zoeppritz 方程得
⎪⎪⎪⎩
⎪⎪⎪⎨⎧==+=-=+-=1
1211221111221122PS PS P P PP PP P P P P PP T R P V V V R T V V V V R ρρρρρρρρ (6-3) 用Zoeppritz 方程计算出的反射系数,与实际观测反射波振幅是有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1) Zoeppritz 方程描述的是平面波,实际观测的是球面波;
(2) Zoeppritz 方程给出的是波沿传播方向的反射系数,这与观测所得反射系数不同;
(3) Zoeppritz 方程给出的是两个半无限空间界面的反射(非层状介质),不存在各个界面反射子波的相互干涉;
(4) 在Zoeppritz 方程中,振幅是在不考虑诸如透射损失、衰减、球面发散、检波器的方向特性等影响因素下的反射系数的测量值。
由此可见,基于Zoeppritz 方程所求的反射系数的解,不可能作为精确的地震响应,只能是一种近似。
Zoeppritz 方程可以预测任意岩性组合时振幅的变化,但对AVO 分析来说,只对以下三种情况感兴趣:
(1) 若波阻抗和S P V V /(或σ)值通过界面时同时减小,或者是同时增大(相同方向变化),则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增加而增加,见图6—2(a);
(2) 若波阻抗和S P V V /(或σ)值通过界面时,一个减小,而另一个增大(不同方向变化),则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增加而减小,见图6—2(b);
(3) 若泊松比σ通过界面时保持不变,则反射系数变化很小,可近似认为几乎保持不变,见图6—2(c)。
图6—2 AVO 响应(纵坐标为反射系数,横坐标为入射角)
6.1.2 Zoeppritz 方程的近似方程
求解Zoeppritz 方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难以给出清楚的物理概念。
因此,人们提出了不同形式的近似方程,使其更加容易理解,有较明显的物理意义。
这些近似方程也就成为当前AVO 分析的基础表达式。
1.Aki 和Rechards(1980)的近似方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认为相邻两层介质的弹性参数变化较小,即P P V V /∆、S S V V /∆、ρρ/∆和其它值相比为小值,所以可略去它们的高次项,纵波的反射系数近似为
S S P S P P P S P V V V V V V V V R ∆-∆+∆⎪⎪⎭
⎫ ⎝⎛-≈θθρρθθ2222222sin 42sec sin 4121)( (6-4) 其中P V 、S V 和ρ分别为反射界面两侧介质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平均值,
即
2
21P P P V V V += 221S S S V V V +=
22
1ρρρ+=
P V ∆、S V ∆和ρ∆分别为反射界面两侧介质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差值,即
12P P P V V V -=∆
12S S S V V V -=∆
12ρρρ-=∆
θ为纵波入射角与纵波透射角的平均值,即
22
1θθθ+=
(6-4)式说明纵波反射系数)(θP R 除了与纵波速度、密度有关外,还与入射角、透射角和横波速度(泊松比σ)有关。
因此,在叠前CDP 道集中,非零炮检距地震道的反射系数(或反射振幅)就包含了横波的信息,故AVO 属性中包含了横波与泊松比的信息。
使用AVO 特征相当于纵、横波联合解释有助于提高油气检测的准确性。
由于θθ221sec tg +=,(6-4)式经整理后变为
θρρρρθ22222sin 242121)(⎪⎪⎭
⎫ ⎝⎛∆-∆-∆+⎪⎪⎭⎫ ⎝⎛∆+∆≈P S S S P S P P P P P V V V V V V V V V V R )sin (2122θθ-∆+tg V V P
P (6-5) 当上式用2/=S P V V 代入后得到
θρρρρθ2sin 22121)(⎪⎪⎭
⎫ ⎝⎛∆-∆-∆+⎪⎪⎭⎫ ⎝⎛∆+∆≈S S P P P P P V V V V V V R )sin (2122θθ-∆+tg V V P P (6-6)
(6-6)式第一项中不包含横波,即0=θ。
令
1
12211221212121221)0(P P P P P P P P P P P V V V V V V V V V V R P ρρρρρρρρρρ+-≈+-++-=⎪⎪⎭⎫ ⎝⎛∆+∆== (6-7) 这就是垂直入射时的纵波反射系数。
当入射角稍大(0°<≤θ30°)时,应加上第二项,因为此时第三项的-θ2tg 083.0sin 2≤θ,而P P V V /∆又较小,所以可略去。
只有当入射角较大(>θ30°)时, 此时-θ2tg θ2sin 增加较快,不能忽视,必须加上第三项。
因此,当入射角小于30°时,(6-6)式可简化为
θρρρρθ2sin 22121)(⎪⎪⎭
⎫ ⎝⎛∆-∆-∆+⎪⎪⎭⎫ ⎝⎛∆+∆≈
S S P P P P P V V V V V V R (6-8) 令 ⎪⎪⎭
⎫ ⎝⎛∆-∆-∆=ρρS S P P V V V V G 221 (6-9) 此时(6-6)式可写成
)(θP R θ2sin G P +≈ (6-10)
上式为θ2sin 的线性方程,其中P 是由零炮检距截距构成的地震道,即P 波叠加的地震道,它代表对反射界面两侧的波阻抗变化的响应;由斜率G 构成的地震道称为梯度叠加道,它代表对反射界面两侧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和密度变化的响应,也是振幅随入射角(或炮检距)的变化率。
2.Shuey(1985)的近似方程
现在AVO 分析中常用的是Shuey(1985)的简化方程
)sin (2sin ])
1([)(2222000θθθσσθ-∆+-∆++≈tg V V R A R R P P P (6-11) 其中
⎪⎪⎭
⎫ ⎝⎛∆+∆=ρρP P V V R 210 σσ-++-
=1)21)(1(0B B A ⎪⎪⎭
⎫ ⎝⎛∆+∆⎪⎪⎭⎫ ⎝⎛∆=ρρP P P P V V V V B σ和σ∆分别为反射界面两侧介质泊松比的平均值与差值,即
22
1σσσ+=, 12σσσ-=∆
(6-11)式和(6-6)式基本相同,表明纵波反射系数由三个近似独立的项组成:(1)法线入射项,同波阻抗差成正比;(2)适中角入射项(0°<≤θ30°),同泊松比差成正比,这个范围是研究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主要区域;(3)广角入射
项(>θ30°),同速度差成正比。
当≤θ30°时,083.0sin 22≤-θθtg ,广角入射项可以忽略,(6-11)式简化为
θσσθ22000sin ])
1([)(-∆++≈R A R R P θ2sin G P +≈ (6-12) 式中,0R P =为垂直入射时的纵波反射系数;200)1/(σσ-∆+=R A G 为与岩石纵、横波速度和密度有关的项。
(6-12)式表明,弹性界面上产生的反射纵波振幅)(θP R 与θ2sin 成线性关系。
在CDP 道集上,对每个样点,作振幅与θ2sin 的线性拟合,可获得截距P 和斜率(梯度)G ,见图6—3。
由直线截距构成的P 剖面表示法线入射的零炮检距剖面,由梯度或斜率构成的G 剖面的物理意义不直观。
根据泊松比与岩石物性参数的关系推导出泊松比σ和纵横速度比S
P V V /之间的关系
σ
σ21)1(2--=S P V V 即
2
)/(22)/(22--=S P S P V V V V σ (6-13) 图6—4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当S P V V /较小时,微小的变化也会引起σ值有较大的变化。
当2/=S P V V 时,3/1=σ,10-=A ,把它们代入200)1/(σσ-∆+=R A G ,得到
σ∆+-=4
9P G (6-14) 12)(9
4σσσ-=∆=+G P (6-15) G 的表达式说明,在界面两侧介质波阻抗不变条件下,泊松比差σ∆对反
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影响很大,σ∆越大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也越大。
图6—3 截距P 和斜率G 的关系 图6—4 泊松比σ与S P V V /之间的关系
当地层中含气时,明显地降低了岩石的纵波速度,而横波速度则相对保持不变,即其泊松比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差相应增加。
事实上,图6—3截距P 的符号是可正可负的,分别用符号P+和P-表示;斜率G 的符号也有正有负,分别用符号G+和G-表示;图6—5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θ30°时,无论θ值是正是负,横坐标θ2sin 是单调上升的偶函数。
从上半图可以看出,当P 和G 同号(都为正)时,其振幅)(θP R 随θ或θ2sin 增加呈线性增大;当P 和G 异号(P 为正,G 为负)时,振幅)(θP R 随θ增加呈线性减小。
从下半图可以看出,当P 和G 同号(都为负)时,其振幅的绝对值随θ或θ2sin 增加呈线性增大;当P 和G 异号(P 为负,G 为正)时,振幅的绝对值随θ增加呈线性减小。
图6—5 截距P 和斜率G 之间的关系
3.Chen(2009)的近似方程
陈同俊针对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的不同,提出P 波A VO 近似公式
θσθθ220sin B cos )(∆+=R R P (6-16)
式中,R 0为P 波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系数;B 为待定常数,针对不同的顶板和煤层系统,B 取值不同。
对于煤层顶板反射P 波A VO 来说,B 的取值如表6—1所示。
表6—1 煤层顶板反射P 波AVO 所对应的B 值 砂岩
原生煤 4.5 泥岩
构造煤 0.1 砂岩 构造煤 3.5
对于煤层底板反射P 波A VO 来说,B 的取值如表6—2所示。
表6—2 煤层底板反射波AVO 所对应的B 值 顶板岩性
煤层岩性 B 取值 泥岩
原生煤 2.0 砂岩
原生煤 2.0 泥岩
构造煤 0.1 砂岩 构造煤 1.0
利用煤层P 波A VO 近似公式对表6—1、表6—2所示的煤层模型顶、底板进行A VO 正演模拟,其与Zoeppritz 精确解对比后发现,在7o ~25o 范围内进行A VO 分析时,近似公式完全可以代替Zoeppritz 方程。
并且,式(6-16)的物理意义明确,突出了煤层与其顶板间的泊松比差异。
6.1.3 A VO 技术的岩石物理学基础
1.岩性与泊松比
试验证明,泊松比是对区分岩性有着特殊作用的一个参数。
通常,沉积岩的泊松比值大于0.2,泥岩的泊松比值为0.32~0.44,含水砂岩的泊松比值为0.25~0.35,含气砂岩的泊松比值可降到0.1。
因此,可以根据CDP 道集记录中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来勘探气层。
2.速度与泊松比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证实:影响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介质的泊松比,其次才是速度。
因此,AVO 响应实际是地层泊松比异常的
反映。
3.影响岩石泊松比的因素
泊松比是一个物性常数,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关,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泊松比。
岩石的泊松比与岩石参数间(岩石成分、孔隙度、固结程度、温度、压力、流体类型和孔隙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6.2 A VO 的处理技术
1.恢复和保持相对振幅
AVO 处理必须在叠加前进行严格的振幅保持和地表一致性等精细处理,尽可能消除影响振幅的各种主要因素。
2.“三高”处理
叠加是提高信噪比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不能使用,因为在AVO 分析中需要的是叠前道集数据,而不是叠加数据。
3.叠前偏移
AVO 分析应当采用偏移后的道集数据,即使目标地层相对平坦,采用偏移后的数据也是有其好处的。
总之,叠前偏移在整个AVO 处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
4.形成角度道和角度道集
由于AVO 分析是研究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因此需要将野外观测到的
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A VO)转换为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A V A)。
按照一定的入射角范围(如7°~25°),将固定炮检距的CMP 道集上的道转换为固定入射角的道,称之为“角度道”,它是由一组不同炮检距的道上固定入射角的那部分组成。
不同入射角的角度道便形成角度道集。
在均匀层状介质情况下,按直射线传播,入射角为
⎪⎪⎭⎫
⎝⎛=01arctan t V x
rms θ (6-17) 式中, x ——炮检距,m ; 0t ——零炮检距双程旅行时间,s ;
rms V ——与0t 时间对应的均方根速度,s m /。
图6—6给出角度道的生成过程(a)和两个角度道集(b),下方表示的是角度道集的能量棒状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角度道集的道数一般比CDP 道集以炮检距表示的道数要少,但信噪比却要高于以炮检距表示的CDP 道集。
图6—6 (a)角度道的生成过程;(b)两个角度道集
5.振幅)(θP R 与θ2sin 的线性拟合
对于每一个0t 时间进行振幅与θ2sin 的线性拟合求取P 和G ,再由它们进行加、减、乘,即P+G 、P-G 、P*G ,可获得AVO 的主要属性剖面。
6.AVO 分析对原始地震资料的要求
一般要求最大炮检距为目的层深度的2倍,这样可使A VO 变化明显,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6.3 A VO 属性剖面
通过地震资料的处理可以获得AVO 反演的振幅信息和属性参数,产生AVO 属性剖面。
1.P 波剖面(P 值)
沿每个CDP 道集拟合出的P 波所组成的剖面,接近于真正的法线入射道零炮检距剖面,图6—7是P 波剖面。
常规叠加道是不同入射角(炮检距)记录的平均,因为不能作为零炮检距的好的近似。
而P 波剖面更接近于零炮检距剖面,所以也更适合于反演处理。
2.梯度剖面(G 值)
沿每个CDP 道集拟合出的G 所组成的剖面,图6—8是梯度剖面。
梯度剖面反映的是岩层弹性参数的综合特征。
3.泊松比剖面(P+G)
根据(6-15)式,当纵、横波速度比2/=S P v v 时,P+G 反映泊松比特征,图6—9是泊松比剖面。
在正常极性显示下,正值意味着泊松比增加,负值意味着泊松比减少。
一般岩石的泊松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浅部地层泊松比值大,含气后就降低。
4.S 波剖面(P-G)
由(6-7)式和(6-9)式相减得到
⎪⎪⎭⎫ ⎝⎛+--+-=⎪⎪⎭⎫ ⎝⎛∆-∆=-121212122ρρρρρρS S S S S
S V V V V V V G P )0(22112
21122S S S S S R V V V V =⎪⎪⎭⎫ ⎝⎛+-≈ρρρρ (6-18)
显然,P-G 反映了S 波信息,它是通过AVO 分析从P 波资料中获取的,而不需要测量S 波或转换波,这是AVO 分析的特点。
图6—10是S 波剖面。
5.碳氢检测剖面(P*G)
多数情况下,油气的存在使反射振幅P 和梯度G 绝对值都会增大。
因此, P*G 剖面可使能量更突出,正异常(P*G>0)说明AVO 增加区域,可能暗示有油气存在。
图6—11碳氢检测剖面。
以上讨论了五种AVO 属性叠加剖面,其实最基本的只有前两种剖面。
它们之间的加、减、乘运算,得到了后面的三种剖面。
实际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两三种。
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属性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处理,如波阻抗反演,而AVO 分析的效果将在最终的波阻抗剖面上得到体现。
图6—7 P波剖面图6—8 梯度剖面
图6—9 泊松比剖面图6—10 S波剖面
图6—11 碳氢检测剖面
6.4 方位A VO
6.4.1 方位AVO方法原理
对于HTI(Transverse Isotropy with a Horizontal axis of symmetry)介质,平行对称轴方向的泊松比大于垂直对称轴方向的泊松比。
从平行对称轴方向到垂直对称轴方向,泊松比的变化引起了不同方位上的AVO梯度随之变化。
方位A VO将同一个CDP面元的地震道按炮点—检波点连线的方位角分成若干个方位道集,分别对各方位道集进行A VO反演,获得不同方位的AVO梯度、
截距等AVO属性。
根据方位AVO属性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确定裂隙发育带的方向、密度等。
6.4.2 方位AVO提供的成果图件
(1) 方位AVO道集;
(2) AVO梯度、截距、乘积等属性数据体或剖面;
(3) 裂隙方向、裂隙密度水平切片图和层位切片图;
(4) 裂隙密度剖面图。
6.4.3 方位AVO方法优点
与使用S波技术探测裂隙比较,方位AVO方法有以下主要优点:
(1) 利用三维P波信息,不增加或只增加少量地震资料采集成本;
(2) 可以对现有三维P波地震资料进行再处理,获得有关裂隙的额外信息;
(3) P波比S波信噪比高,信息可信度高,P波处理程序成熟,处理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