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毕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商业批发楼
二、工程概况
某商业批发楼为三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582m2。
三、设计条件
1、地质情况:地基土由素填土,砂砾石,弱风化基岩组成,第一层土为素填土,层厚1.5~1.7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20KN/m2,第二层为砂砾石,层厚8.5~8.8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250KN/m2,第三层为弱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350KN/m2,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地下15.00m深度范围内无可液化土层。
地下水位标高为690m,水质对砼无侵蚀性。
拟建场地地形平缓,地面绝对标高700.00m。
2、抗震设防为:8度、0.2g、第一组。
3、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3.5KN/m2。
4、基本风压w
0=0.60KN/m2(地面粗糙度属B类),基本雪压S
=0.8KN/m2
(n=50)。
5、材料强度等级为:砼强度等级为C25,纵向钢筋为HRB335级,箍筋为HPB235级。
6、屋面作法:(自上而下)SBS防水层(0.4KN/m2),30厚细石砼找平(24KN/m3),陶粒砼找坡(2%、7KN/m3),125厚加气砼块保温(7KN/m3),150厚现浇钢筋砼板(25KN/m3),吊顶或粉底(0.4KN/m2)。
7、楼面作法:(自上而下)水磨石地面(0.65KN/m2),150厚现浇钢筋砼板(25KN/m3),吊顶或粉底(0.4KN/m2)。
8、门窗作法:均采用铝合金门窗。
9、墙体:外墙为250厚加气砼块,外贴面砖内抹灰;内墙为200厚加气砼块,两侧抹灰。
10、室内外高差450mm,初定基础底面标高为-2m,初估基础高度为1m,底层柱高5.5m。
四、设计内容
1、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初估;
2、荷载计算;
3、内力及侧移计算;
4、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
5、截面设计。
第二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实例
一、设计资料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简称《砼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简称《荷载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简称《抗震规范》手册:《静力计算手册》
《砼结构计算手册》
《抗震设计手册》
图集:《建筑抗震构造图集》97G329(一)~(九)
二、结构方案
(一)结构体系
考虑该建筑为商业批发楼,开间进深层高较大,根据《抗震规范》第 6.1.1 条,框架结构体系选择大柱网布置方案。
(二)结构抗震等级
根据《抗震规范》第 6.1.2条,该全现浇框架结构处于8度设防区,总高度12.84m,因此属二级抗震。
(三)楼盖方案
考虑本工程楼面荷载较大,对于防渗、抗震要求较高,为了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及施工方便,采用整体式双向板交梁楼盖。
(四)基础方案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地基有较好的土质,地耐力高,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并按《抗震规范》第6.1.14条设置基础系梁。
三、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初估
1、结构布置
2、各梁柱截面尺寸初估:
(1)框架梁
根据《抗震规范》第6.3.1条,梁宽不小于200mm,梁高不大于4倍梁宽,梁净跨不小于4倍的梁高,又参考受弯构件连续梁,梁高h=(1/8~1/12)L,梁宽b=(1/2~1/3)h 。
(2)框架柱
根据《抗震规范》第6.3.6条,柱截面宽度b不小于300mm,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抗震规范》第6.3.7条,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轴压比限值为0.8 。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板初估。
KL h=(1/8~1/12)L=(825~550)mm
b=(1/2~1/3)h=(412~275)mm
故取梁截面尺寸(300×600)mm
柱KZ N=1.25PkF=1.25×12×6.6×6×4=2376KN
A=N/0.75fc=189700mm2
故柱截面尺寸b×h=600×600mm
板厚 h=(1/40~1/45) ×6000=150~133mm
故取板厚h=150mm
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以柱形心线为准,由于建筑轴线与柱形心线重合,而外墙面与柱外边线齐平,故①轴,⑧轴,A轴,C轴梁及填充墙均为偏心125mm,满足《抗震规范》6.1.5条规定。
四、荷载计算
1、屋面荷载标准值
SBS防水层 =0.40KN/m2
30厚细石砼找平层 24×0.03=0.72KN/m2
陶粒砼并找坡 0.03+(0.03+0.02×7.8)/2×7=0.0.756KN/m2
125厚加气砼块保温 7×0.125=0.875KN/m
150厚现浇钢筋砼板 25×0.15=3.75KN/m2
吊顶 =0.40KN/m2
屋面恒载标准值小计 =6.91KN/m2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雪荷》 =0.80KN/m2
2、楼面荷载标准值:
地板砖地面 =0.60KN/m2
150厚现浇砼板 25×0.15=3.75KN/m2
吊顶 =0.40KN/m2
楼面恒载标准值=4.75KN/m2
楼面活载标准值 =4.50KN/m2
3、楼面自重标准值
包括梁侧、柱侧抹灰,有吊顶房间梁不包括抹灰。
例: L1:b×h=0.3×0.6 净长 6m
均布线荷载为25×0.3×0.6=4.5KN/m; 重量为4.5×6 =27KN
Z1:b×h=0.6×0.6 净长4.2m;
均布线荷载25×0.6×0.6+0.02×4=9.08KN/m;
4、墙体自重标准值
外墙体均采用250厚加气砼块填充,内墙均采用200厚加气砼块填充。
内墙抹灰,外墙贴面转,面荷载为:
250厚加气砼墙: 7×0.25+17×0.02+0.5=2.59KN/m2
200厚加气砼墙: 7×0.2+17×0.02×2=2.28JKN/m2
240厚砖墙砌女儿墙:18×0.24+17×0.02+0.5=5.16KN/m2
五、内力及侧移计算
〈一〉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侧移计算 1、 梁、柱的线刚度
因本例采用现浇楼盖,在计算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边框架梁取I=1.5 I 0〈I 0为矩形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I=2.0I 0,采用C30混凝土,E c =3.00×104N/mm 2
C40混凝土 Ec=3.25×104
N/mm 2 I 0=121bh 3=121×0.3×0.63=5.5×10-3
m 4 I b =2.0I 0=2×5.4×10-3
=10.8×10-3m 4 梁的线刚度为:
K b =E C I b /L=(3.25×104×10.8×10-3)/6.6=5.3×104
KNm 横梁线刚度计算见表7-4。
〈2〉柱的线刚度
柱的线刚度计算见表7-5。
表7-5 柱的线刚度表
2.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
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计算见表7-6。
3、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max 017.1∆=αT
式中: 0α—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周期调整系数,取 0.6~0.7,本工程中横墙较少取
0.6 ;
max ∆---框架的顶点位移。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的计算见表7-7。
1 1.70.60.36T =⨯=
4. 横向地震作用
由《抗震规范》5.1.4条查得,在Ⅱ类场地,8度区,结构的特征周期Tg 和地震影响系数max α为:35.0=g T (S ) 16.0max =α
因为 10.36g T T => 所以 112max (/)0.12g T T γαηα==
因为g T T 4.145.01>=,所以 δn=0.顶部附加地震作用为:0==∆EK n n F F δ
eq EK G F 1α==0.12×0.85×32985=2473.5KN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及楼层间位移计算过程见表7-8。
表中: )1(1n EK i
i
i i F H
G H G F δ-=∑ ∑=∆D V U i e /
表7-8 i F 、i Y 和e U ∆的计算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分布见图7-6。
5、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首层θ
e =Δu
e
/h
i
=0.01/5.8=1/1160≤[θ
e
]=1/550
层间相对位移的限制满足规范要求
同理可进行纵向框架变形验算,在此略
(二)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
以③轴横向框架为例进行计算。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采用D值法,其计算结果见表7-9。
表7-9 水平地震作用③轴框架剪力及弯矩标准值
注:表中 V ik—第I层第K号柱的剪力
y—反弯点高度系数,y=y0+y1+y2+y3,y0、y1、y2、y3均查表求得,y值计算见表7-10。
M下--柱下端弯矩,M下=V ik yh
M上--柱上端弯矩。
M上= V ik(1-y)h
表7-10 y值计算
表 7-11 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注:轴力拉为-,压为+。
(三)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由于框架梁上的分布荷载由矩形(g i‘)和梯形荷载(g i“)两部分组成,根据固端弯距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匀荷载,等效均匀的计算公式见《静力计算手册》。
计算简图见图7-8。
1.框架梁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
q
id
=(1-2α2+α3)q; α=a/L=4/6.6=0.455
四层q3d=g
3’+(1-2×α2+α3)g
3
”=4.06+(1-2×0.4552+0.4553)×
41.7=32.46KN/m
三层q2d=g
2’+(1-2×α2+α3)g
2
”=4.06+(1-2×0.4552+0.4553)×
28.8=23.64KN/m
二层q2d=g
2’+(1-2×α2+α3)g
2
”=4.06+(1-2×0.4552+0.4553)×
28.8=23.64KN/m
一层q1d=g
1’+(1-2×α2+α3)g
1
”=23.64KN/m
2、恒载作用下的杆端弯矩
本工程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故可利用对称性进行计算。
(1)固定端弯矩的计算
M F A3B3=- M F B3A3=-1/12q
3d
L2=-1/12×32.46×6.62=-117.83KNm
M F A2B2=- M F B2A2=-1/12q
2d
L2=1/12×23.64×6.62=-85.81KNm
M F A2B2=- M F B2A2=-1/12q 2d L 2=1/12×23.64×6.62=-85.81KNm M F A1B1=- M F B1A1= M F A2B2=-85.81KNm (2)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计算见表7-12。
(3) 杆端弯矩计算(计算过程见图7-9) (4)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图
欲求梁跨中弯矩,则需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如图8a )按平衡条件计算,而不能按等效分布荷载计算
简支梁:均布荷载下跨中弯距=qL 2/8=4.06×6.62/8=22.11KNm
梯形荷载下跨中弯距=qL 2/24(3-4α2)=41.7×6.62(3-4×0.4552)/24=164.22KNm
合计跨中弯距=164.22+22.11=186.33KNm
四层:M AB =-56.5
×0.8=-45.44KNm; M BA =148.5×0.8=-118.8KNm 跨中弯距=186.33-(45.44+118.8)/2=186.33-82=104.33KNm 同理:二、三层跨中弯距=71.08KNm; 一层跨中弯距=73.62KNm
3 、梁端剪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7-13。
表7-13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
4、柱轴力计算
柱轴力计算见表7-14。
表7-14 恒载作用下柱轴力计算
(四)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计算
因本工程为商业批发楼,活荷载分布比较均匀,所以活荷载不利分布考虑满布法,内力计算可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但对梁跨中弯矩乘1.1~1.2的增大系数。
(1)将框架梁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匀活荷载
四层: q 3d =(1-2α2+α3)q 3=(1-2×0.4552+0.4553)×4.5=3.06KN/m 一 二 三层: q 1d =q 2d =(1-2α2+α3)q 1=(1-2×0.4552+0.4552)21=14.28KN/m (2) 固端弯矩计算
四层: M F =-121q 3d L 2=-121
×3.06×6.62=-11.1KNm 一 二 三 层:M F =-121q 1d L 2=-121×14.28×6.62=-14.28KNm
(3)杆端弯矩计算
杆端弯矩计算过程见图7-11。
(4).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
M 4跨中=1.2[-0.8*(5.85+10.98)/2+1/24× 4.51× 6.62×(3-4×0.45452
)]=11.94KNm
M 3跨中=1.2[-0.8*(10.29+16.27)/2+1/24×21× 6.62×(3-4×0.45452)]=86.59KNm
M 2跨中=1.2[-0.8*(10.29+16.27)/2+1/24×21× 6.62×(3-4×0.45452)]=86.59KNm
M 1跨中=1.2[-0.8*(8.9+16.98)/2+1/24×21×6.62×(3-4×0.45452)]=87KNm 注:0.8*为弯距调幅系数。
2、活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7-15。
注: 表内剪力按调幅前、后的大者取用。
3、活荷载作用下柱轴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A 柱轴力计算见表7-16。
六、内力组合及调整
<一>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在恒载和活荷载作用下,跨间M MAX 可近似取跨中的M 代替。
M MAX =81qL 2
-(M 左+M 右)/2
式中 M 左、M 右---梁左右端弯矩。
跨中M 若小于161ql 2,应取M=161ql 2
在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时,跨间最大弯矩M GE 采用数解法计算。
如图7-13所示。
M EA ,M EB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
R A ,R B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梁端反力。
对R B 作用点取矩,R A =qL/2-1/L (M GB - M GA + M EA + M EB ) x 处截面弯矩为:M=R A x-qx 2/2-M GA + M EA
由dM/dx=0。
可求得跨间M MAX 的位置为x 1=R A /q
将X 1代入任一截面x 处的弯矩表达式,可求得跨间最大弯矩为 M MAX =M GE =R A 2/2q-M GA +M EA =qx 2/2-M GA +M EA 当右震时,公式中M EA 、M EB 反号。
M GE 及x 1的具体数值见表7-17。
GE i
注:①当x 1>L 或x 1<0时,表示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应取x 1=L 或x 1=0,
用M=R A x-qx 2
/2-M GA ±M EA 计算M GE ;
②表中恒载和活荷载的组合,梁端弯距取调幅后的数值; ③表中q 值按1.2(恒+0.5活)计算。
梁内力组合见表7-18。
(二)框架柱内力组合
框架柱取每层柱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A 柱内力组合见表7-19。
B 柱内力组合见表7-20。
表7-18 框架梁内力组合
(三)内力调整 1、强柱弱梁要求
根据《抗震规范》6.2.2条,梁柱节点处的柱端弯距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b c c
M M
η
式中
∑c
M _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之和,
上下柱端的弯距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b
M _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之和;
c η_柱端弯距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7-21。
表7-21梁柱节点处柱端弯距调整计算表
注:表中∑∑=b c c cu cu M M M η' ;∑∑=b c c
cd cd M M M η',M 使杆端顺时针转动为+。
2、强剪弱弯的要求
为保证梁柱的延性,梁端及柱端的抗剪能力应大于抗弯能力。
(1)《抗震规范》6.2.4条规定:二级框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Gb n r b l
b vb V l M M V ++=/)(η
式中:Gb V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l b M 、r b M -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
vb η-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取1.2。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7-22。
表7-22
梁端剪力设计值调整计算表
注:2/5.0(2.1n Gb l V 活)恒+=, M 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
(2)《抗震规范》6.2.5条规定:二级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n t c b c vc H M M V /)(+=η
式中:t c M 、b c M -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 vc η-柱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取1.2;
n H -柱净高 。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7-23。
注:M 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V 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
(3)底层柱柱底弯距的调整
根据《抗震规范》6.2.3条二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距设计值,应乘增大系数1.25。
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故A 柱 G +E :N =1075.2×1.25=1344KN G -E :N =675×1.25=843.75KN B 柱 G +E :N =1448.4×1.25=1810.5KN G -E :N =1448.4×1.25=1810.5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