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湘潭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08.09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蹩.进bié窗棂.líng 剥.蚀bāo 汀.州tīng
B.垝.垣guǐ踟.蹰chí踯.躅zhí落.枕luō
C.瞥.见piē缁.衣zī谛.听dì岑.静cén
D.青荇.xìng 喘.气chuǎi跫.音qióng 媛.女yu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句是
A.“睡一会罢,------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
华大妈候他平静下来,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副补丁的夹被。
B.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C.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胜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D.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侵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A.像一切动了爱情的女子一样,在她心目中,爱情便是整个世界,可是查理不在眼前。
她对老父亲的照顾服侍,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
B.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于是
面带微笑,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
C.“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
”“什么!哪儿会有这样的事!”他们
惊惶地面面相觑
....。
“我去找一找,看看会不会找着。
”路瓦栽重新穿好衣服。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
....,不大愿意搬家。
有
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的小鸟。
B.她为了保持自己的风姿,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C.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D.时间膨胀不仅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它也是一种时间旅行。
5.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适合的语序的一项是。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④①⑥②③⑤ B.⑤④②③①⑥
C.④②③①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
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因为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
书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
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
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
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
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过? 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以传统为根据的全部创作,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
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准则和价值。
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7.根据文意,下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和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共同组成。
B.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C.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
D.中国正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C.200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l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藏族的精英文化。
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善.刀而藏之。
善:修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
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
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
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
14.原文中的“踌躇满志”作为成语,其在现代汉语中应该解释为(3分)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2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奋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一、二两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
16.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杜甫《兵车行》)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
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
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
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
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
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17.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4分)
答:
1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4分)
答:
20.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简析文章语言运用的特点②简析本文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③染绿的声音,绿色的诗意
------谈谈文章的意境特点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诗歌,以“珍珠与泥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注意】①理解诗中“珍珠”与“泥土”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②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A剥.蚀bōB落.枕B lào C喘.气chuǎn
2.B(A满副---满幅,C胜地---圣地,D侵渍---浸渍)
3.D(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语境不符。
改用“安土重迁”。
)
4.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方面”应该放在主语“极光”之后)
5.A(④①⑥②③⑤)
6.B(“整个社会文化”应为“社区文化”。
)
7.B(“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不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这句话,非冯骥才所说。
)
8.D(A“社会生存”应为“社区生存”。
B“不是丽江古城”应为“不仅仅是丽江古城”c“民族的土壤”应为“民间的土壤”。
)
9.C(“精英文化”错,应是“民间文化”)
10.A(盖通“盍”,何,怎么。
)
11.D(“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B项“手之.所触”用在主谓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
作结构助词“的”;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的“而”表修饰。
)
12.C(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
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
——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
13.(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评分提示:判断句式1分,省略内容的翻译1分,“进”字的翻译1分。
)
(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评分提示:两个“以”字的正确理解各1分,对“神”字的正确理解1分。
)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评分提示:翻译出省略的内容1分,对“间”的正确理解1分,对“恢
恢乎”的正确理解1分。
)
14.形容从容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1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2分,点出“思念家人,渴盼团圆”意思的计1分,点出“思念不得的愁绪”意思的
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1分),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或家书(1分)。
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家书)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1分,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16.(1)星垂平野阔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7.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
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
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
④阳光变化下的森林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18.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19.作者在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垢被荡涤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只觉得惬意和激动。
(意思对即可)
20.第一次写松涛声,以声响来反衬森林的宁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绿意;第二次写松涛之声,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思对即可)21.【写作提示】
①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语言既形象生动,又
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评论从此入手,则属合乎要求。
②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
实结合,独具匠心。
评论从此入手,则属合乎要求。
③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
首先,“染绿
的声音”这个题目就很美,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再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达出作者
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完成此题有一定难度,在评论时必须注意从意境和情感两方面展开方可看成符合要求。
22.作文。
(参照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