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

”这项发明是( )
A.指南针B.火药
C.造纸术D.印刷术
解析:选B。

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

A、C、D三项与此不符。

故答案为B项。

2.我国自古就高度重视天象观测。

《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这段记载 ( )
A.证明古代我国对天地的极端迷信崇拜
B.说明当时出现了专门负责天象观测的政府机构
C.体现了天象观测是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D.“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解析:选C。

祭天活动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选C。

由材料的记载和“尧典”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当时没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故排除B;“天人感应”思想是以君权神授为核心,该段材料和记载不涉及权力的来源问题,故排除D。

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解析:选B。

材料中“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加固了皇帝的统治”“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并未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故B项分析正确。

4.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
A.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B.僵化的农本思想和闭关政策
C.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
D.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解析:选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

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常作礼器”“四升为豆”,观察题干图片中“豆”字的发展演变可知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故本题选A项。

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D。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因而不同时期敦煌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故选D。

其他选项都无法体现艺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

7.苏轼对下图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由此可见该作品( )
A.追求布局严整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响D.注重诗情画意
解析:选D。

图片中的画中有诗,诗句可以表达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在涵意,这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

再结合
苏轼的评语,他强调胸中先有竹意(有人认为这是灵感),再起笔描画。

两个材料都强调画家心中之意,体现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画中有诗的特点。

故D项正确。

8.“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
A.魔术B.绘画
C.戏剧D.杂技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戏剧艺术。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受时空限制而显现的表演特征。

9.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方法。

下列文学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有( )
①《诗经》②《离骚》③《子虚赋》④《红楼梦》
A.①③B.①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

《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子虚赋》属于汉赋,反映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辞藻华美,气势恢弘,故排除②③。

《诗经》、《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10.盛唐时期,唐诗充满着昂扬乐观的情调;随后的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诗歌的主流。

这表明唐朝( )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地方割据日趋严重
D.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学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唐诗基调由盛唐时期的昂扬乐观转向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主要反映了社会时代生活的变迁,即由对盛唐统一盛世的歌颂感叹转向对民众生活艰辛的咏叹,所以唐诗基调的转变凸显出社会的变化及社会矛盾的尖锐,故答案选A,B说法错误,C、D两项出现在晚唐时期,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11.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情感角度看,“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一句应当属于文学体裁中的( ) A.汉赋B.唐诗
C.宋词D.元散曲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要求对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散曲等文学体裁的特征准确理解和把握。

从语言风格上看,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

元散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

故本题选D。

12.“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

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
A.《水浒传》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聊斋志异》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王士祯这首诗的前两句强调了读这本书的心态和环境,后两句则强调了这本书的特点。

从“坟”“鬼”等字眼不难推断出这本书是《聊斋志异》。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

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中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材料2: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材料3: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
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1)根据材料1、2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

(10分)
(2)根据材料3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5分)
(3)科技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1)问,注意材料对万里长城、大运河、四大发明的认识可得出文明的特征;举例合适即可。

第(2)问,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

第(3)问,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例子: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新发展,也可以用来大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核心“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被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2)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4.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

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材料2: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3: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4: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4分)
(2)据材料2,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4分)
(3)据材料3,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6分)
(4)据材料4,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1与材料2、4所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2分)
解析:第(1)问,材料1主要描写了东角楼街巷商业繁荣的景象,这是宋代商业繁荣的缩影。

据材料不难总结出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2)问,由作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3,可从两方面归纳理学兴起的原因;第二小问主要考查理学的影响,既要考虑到理学的实质——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又要考虑到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4)问依据材料4容易归纳宋代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宋词、风俗画、话本等都能体现宋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第(5)问依据“一定时期的文化都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总结出经济繁荣能够促
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同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表现: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街巷店铺林立、市坊界限打破;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娱乐经济繁荣。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4)文化特征: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说明:宋词繁荣,风俗画流行、话本、瓦子等。

(5)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