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
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

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教育;纳粹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K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2-0063-06
第31卷第2期Vo l.31No .22015年4月
Apr .2015
收稿日期:2015-02-11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岳伟(1982—),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史。

①学术界主要有两个领域的成果涉及西德纳粹史观教育问题:一是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如阮一帆等的《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Joachim B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等;二是德日战争态度比较研究,如宋志勇的《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等。

②Joachim D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S.122.
战后西德在中小学教育中对纳粹思想和罪行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这是它能够走上自由民主发展道路、重新为欧洲邻邦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相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而言,国内对联邦德国如何讲述法西斯和二战历史
却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纵览西德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当今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特点,并对其形成的社会原因进行探讨。

一、战后西德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的历史演进纳粹历史教育,即如何认识和讲述纳粹历史。

它是德国公民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政策上实行的是地方分权主义,中小学政治教育由各州根据相关法律自主实施。

在联邦一级,对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给予指导的是1948年成立的、负责协调各州教育事务的联邦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 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简称KMK )和1952年11月25日成立的旨在“在德意志民族中巩固和扩展民主及欧洲精神”的联邦家园服务中心(1963年更名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 ür politische Bil-dung ,简称bpb )。

德国十分重视历史等专业课程在中小学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960年,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萨尔布吕肯纲领》(Saarbr ücker Rah -menvereinbarung ),明确要求将历史课作为中小学政治教育“整体”(Gemeinschaftkunde )的组成部分
之一。


可见,正是历史课及相关的社会科学课程承担了中小学纳粹历史的讲授之责。

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为界,纳粹历史教育在西德中小学中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8)主要是清除以普鲁士精神和纳粹主义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对西德中小学传统历史教育的影响。

德国历史教育肇始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德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许多教育家将历史课作为实现民族国家统一与富强的必修课程。

德意志在拿破仑战争中受辱后,普鲁士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更是明确地将历史课列入他所制定的完全中学教学大纲中。

然而,在统一前后,随着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恶性发展,德国中学历史教育也日渐沦为统治者宣传德意志民族优越论和对外扩张政策的御用工具。

德皇威廉二世表示:“我们教育青年的责任是把他们变成德国的青年……我们必须造成对德国的热情,而德国须组织成任何事的中
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岳伟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63··
①转引自[美]黎斯纳:《近代西洋教育发达史》,陈明志等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30页。

②李其龙:《德国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③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mission to Germany ,Publication No.2664,European Series 16,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1946,p.50.④Hanns-Fred Rathenow Annegret Ehmann ,Nationalsozialis -mus und Holocaust in der historisch -politischen Bildung ,http ://container.zkm.de/lfh/pdf/DCDINFO3.PDF ,2012,[04-25],S.4.⑤⑨[美]克雷格:《德意志人》,杨立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94页。

⑥Willy Dehnkamp ,Politische Erziehung in der Schule ,In :Bundesvorstand des DGB ,Gewerkschaftlichen Monatshefte ,S.301.
⑦A mtsblatt des Bayerischen Staatsministeriums f ür Unterricht und Kultus ,Jahrgang 1949,Nummer 17,M ünchen ,1949,S.107-108,S.153.⑧Matthias Heyl ,Erziehung nach und über A uschwitz ,http ://www.fasena.de/download/heyl/Heyl%20(2001).pdf ,2012,[4-12],S.11.⑩彭正梅:《德国政治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5期。

心。

”①
到魏玛时代,共和国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以“德意志学科”为主要课程的“德意志中学”。

纳粹将德国的民族沙文主义教育推向了顶峰。

它要求学校教授的所有科目都要引入“种族主义”的内容。

为了加强大德意志主义教育,第三帝国甚至不惜歪曲历史,把犹太人说成是引起灾祸和动乱的
“瘟疫”。


战后德国教育受到了非纳粹化和民主化改造,这是盟国对德“再教育”(Re-education )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1946年的《赴德教育代表团报告》中,美国明确提出,纳粹主义是深深扎根于德国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文化传统中的,因此,“只要美国还是对德占领国,它就应该鼓励和使用教育手段,去实现自己的主要目标,即塑
造民主的精神并建立民主形式的政府”
③。

根据西方盟国的要求,德国西部各州陆续颁布《中小学法》(Schulgesetz ),对学校教育中的纳粹主义思想进行清算。

西柏林《中小学法》第一条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抵制纳粹思想及其他传统专制主义灌输的能力,形成以民主、和平、自由和人权尊严为
基础的、在国家和社会中立足的品质。



不过,早期西德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基本上还只停留在“非纳粹化”的水平上,既没有深刻反思纳粹本质,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主政治教育体系。

实际上,此时许多学校里的历史课都对二战和纳粹历史采取了一种回避态度。

授课时大多
只讲到“遥远的过去和俾斯麦”,基本不涉及纳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冷战兴起后,西方对德政策的重心由抑制转向扶植,为了让德国人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西方放松了对德国的再教育;二是由于财力所限,新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迟迟未能完成;三是中小学教师受传统文化和法西斯主义影响较深,对再教育政策存在抵触情绪。

与此同时,在西方盟国的严密监视下,他们又不敢轻易触碰纳粹历史教育这块“地雷”。

“由于战争和战后的混乱,这项新的(政治教育)任务的实现对严重受扰的中小学来说尤为不易……在各州,近50%的师资力量因占领国的命令而被解职,政治教育的匮乏和对采取明确政治态度的恐惧使大多数中小学
教师在政治教育方面不称职。



这种只停留在“非纳粹化”水平上的纳粹历史教育,在保守势力居优势地位的巴伐利亚中小学历史课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不论是占领时期临时采用的历史课标,还是联邦德国建立初期正式制定的课标,都将乡土历史和20世纪以前的历史作为教学的重点,如1948年的初中历史课标只讲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就结束了。

即使课标中涉及二战和纳粹,也只是草草带过。


历史课改革的重点是消除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的影响。

第二阶段(1958年至今)是中小学开始逐步揭露纳粹本质,全面反思纳粹罪行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新纳粹的沉渣泛起引起了西德各界的震惊⑧。

1962年,10个州的文教部长统一发布指示,规定各校必须讲授第三帝国的历史,同时颁布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单元,讲述纳粹的政治和行政制度、反犹主义以及大屠杀、希特勒的外交政策以
及他对战争所应负的责任等等。


但是,从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来看,纳粹和二战史在整个中小学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还是远远低于古代史和近代史的。

1978年和1980年,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分别发布了《对课程中纳粹主义的处置》和《对课程中纳粹时代抵抗运动的处置》两个文件,进一步从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角度着手加强中小学生对纳粹统治与罪行的认识。

纳粹历史教育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有突破性进展,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以克劳斯·莫伦豪尔为代表的批判教育学家根据法兰克福学派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批判理论,提出教育的目的应为“人的解放”或有助于人的解放的“社会解放”,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批判能力或独立使用自己智力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种批判教育学对后来联邦德国的历史—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⑩二是青年学生在1968年掀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既推动了西德的
64··
民主化政治改革进程,又使西德各界进一步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三是社会民主党的上台和西德政治发展的转向。

1972年维利·勃兰特的上台,打破了战后联盟党长期执政的局面,为法兰克福学派等左派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贯彻自己的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西德政治教育的“左转向”。

近年来,联邦德国纳粹历史教育又受到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西德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和而不同、和谐为本”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要求所有外来移民都必须融入德国社会,必须学习德语和接受德国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承认德国已成为移民社会的事实,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为非主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法律框架条件和教育支持条件。

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逐渐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既要求学生接受自由、民主、法制等基本法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又引导学生尊重、包容异文化。

这种“求同存异”的教育理念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冲击。

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德国中小学对纳粹历史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即要想切实教导学生反思纳粹的种族主义、大德意志主义,防止悲剧重演,就必须着力培养年轻一代对异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发展跨文化教育。

在1992年8月的《关于宽容和团结的萨尔布吕肯宣言》中,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明确指出,“最近德国的暴力行为是直接针对外国人、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它们对我国的民主与法治传统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这些暴力事件的蔓延不仅对公安和司法的威信构成了挑战,也使我们的教育受到了拷问”。

因此,必须要教育青少年“尊重异文化并对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上负责”,必须要“建立和保持一个使青少年儿童对未来感到安全、舒适的环境;在青少年中巩固宽容和团结的价值观”。

二、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的特点
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核心,要求学生接受自由、民主、法制、人权和反战等理念,是当今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德国所有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要按照基本法进行审查。

“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反复强调,需要让中小学讲授德国最黑暗的历史。

《对课程中纳粹主义的处置》和《对课程中纳粹时代抵抗运动的处置》是应该特别被提到的两个在这一领域中持续发挥作用的文件。

它们
的通过有助于联邦诸州践行自由民主的原则和价值观,这些基本法中的价值观在州立法中得到体现并对学校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①
基本法价值观在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体现为:其一,反对种族主义,揭露种族大屠杀的累累罪行。

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明确表示,要将“联邦德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法制国家的信念”作为讲述德国当代史的根本立足点,“所有州都负有让大屠杀的记忆刻骨铭心的义务”。

②在联邦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大屠杀的照片,有关纳粹的文件也有详细的引述。

汉堡初中9—10年级课标专设“德意志法西斯主义与二战”一章,除讲述法西斯在德国的发展历史外,还重点展现纳粹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的迫害和屠杀政策。

除汉堡外,巴伐利亚、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等联邦州也都依照基本法和州宪法的要求,在历史类课程中专设犹太史和大屠杀史的内容。

其二,反对纳粹主义所代表的专制主义,提倡自由、民主观念。

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78年《对课程中纳粹主义的处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通过掌握牢固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我们当代史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评价能力。

这对防止年轻一代对纳粹独裁统治产生不正确的好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必须抵制对以专制主义、种族仇视和非人性为特征的第三帝国或其代表人物的历史所进行的回避和美化。

”③北威州职业中学和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强调“纳粹统治体制”分析④,内容包括其意识形态、对内对外独裁统治等;萨克森州则要求历史等社会课程要“巩固民主的基本观念”⑤。

其三,重视纳粹统治下德国人的抵抗运动。

1980年12月,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专门颁布了《对课程中纳粹时代抵抗运动的处置》,要求各州中小学更深刻、更全面地讲述纳粹时代的抵抗运动,尤其是普通群众的抵抗运动。

文件指出,虽然动机和形式大相径庭,但抵抗运动对阻止纳粹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践踏法律,以及保存人们的良知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将抵抗运动视为德国自由民主传统的一种体现,要求对抵抗运动的讲述应着眼于“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及政治道德责任感,加强对多种政治和思想交融共存的
①②③④⑤Sekretariat der St 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
minister der L 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Zur
A useinandersetzung mit dem Holocaust in der Schule,Ein
Beitrag zur Information von L nderseite,Bonn,1997,S.1,S.6,S.51,S.28,S.41.
65
··
①Sekretariat der St 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 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Zur A useinan -dersetzung mit dem Holocaust in der Schule ,Ein Beitrag zur Information von L nderseit ,Bonn ,1997,S.53.②Th üringer Ministerium f ür Bildung ,Lehrplan f ür den Er -werb der allgemeinen Hochschulreife W issenschaft und Kultur ,Geschichte Entwurfsfassung ,Th üringer ,1999,S.7.③Kultusministerium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Rahmen -richtlinien Gymnasium Geschichte Schuljahrg nge 5-12,Sachsen-Anhalt ,2003,S.5-13.
④St 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 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Einheitliche Pr üfungsanforder-ungen in der A biturpr üfung ,Geschichte ,Beschl üsse der KMK ,Berlin ,2005,S 43.⑤王洪娟等:《德国的历史教学》,《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⑥Hanns-Fred Rathenow Annegret Ehmann.,Nationalsozial -ismus und Holocaust in der historisch-politischen Bildung ,http ://container.zkm.de/lfh/pdf/DCDINFO3.PDF ,2012,[04-25],S.7.
社会制度的支持”①。

根据这一文件,联邦各州普遍
加强了
中小学历史对抵抗运动的介绍。

德国中小学在讲述纳粹历史时,还广泛地吸收了跨文化教育思想。

这是其纳粹历史教育的又一大特点。

在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跨文化思想逐步深入到德国中小学历史教育之中。

如图林根州在最新修订的高中课标草案中将“多面性/对立性/多元性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之
一。

②纳入跨文化教育目标后,各州历史课标中关于二战和纳粹的内容也随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以反种族主义教育为例,萨克森-安尔哈特州的课标明确指出:“当今社会在文化方面是复杂的和多样的……在危机形势下,民族主义的滋生和种族主义的论调首先是公开和进一步反对少数群体及种族主义迫害的温床”,为了使多数群体的学生和少数群体的学生“建设性地共同生存”,“跨文化学习显得必不可少。

对一个文化间联系日益增长的时代
来说,承认不同文化的异质性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并不意味着贬低德意志文化的主流地位。

德国希望各种移民文化和德意志主流文化能够和谐共存,互相交融,进而形成一种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观。

因此,德国各州中小学历史课在要求学生尊重和包容异文化、消除种族偏见的同时,又积极引导学生坚信自由、民主、法制等西方价值理念,力图使跨文化教育与基本法价值观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德国《高中毕业考试统一说明·历史》中指出:历史教育旨在“为多元社会中的包容性文化作出贡献,有利于保持、形成多元主义
和民主的法律、社会秩序”④。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的纳粹历史教育反对死记硬背式的灌输,广泛采用发现学习、分组讨论等方法。

受批判教育学家的影响,联邦德国在1976年讨论通过的《博特斯巴赫共识》中提出了政治教育的三大原则:禁止压制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保持学术和政治争论性;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分析政治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以便寻求合适的手段及方法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影响政治。

而德国著名历史教育思想家特奥多尔·李特则提出了所谓的“历史陶冶”教育观,要求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态度,反对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

根据这些原则和思想,联邦德国在中学纳粹历史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半自主的学习了解纳粹主义的罪行,反思二战历史。

德国中学教师常常设置模拟情境和兴趣小组,对纳粹主义思想的来源与本质、种族主义与大屠杀、纳粹统治的建立与特点、纳粹对内政策与抵抗运动、纳粹对外政策与战争阴谋等进行严肃的讨论。

以某中学高年级的一堂“希特勒的当政”讨论课为例:教师事先发给学生三则档案文件,分别是希特勒1933年秋“关于‘极权政体’的演讲”、戈培尔1933年11月“关于‘极权革命’的演讲”和希特勒“关于青年教育的谈话”。

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后讨论希特勒篡改文件、要求建立专制政治以及鼓励学生投靠专制政权的目的。

最后教师再对专制的定义和危害进行总结。

学生通过情境讨论对纳粹的反动本质和希特勒破坏德国民主传统的
动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许多学校还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鼓励甚至是强制中学生参观、搜集纳粹的罪证遗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第三帝国的累累罪行。

1991年,汉堡州在综合中学历史课中开展了纳粹历史教育实践竞赛,内容包括从汉堡附近的不伦胡泽(Bullenhuser )集中营、博物馆、纪念碑、档案馆中搜集资料和拜访大屠杀幸存者等。

⑥通过这次竞赛,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种族大屠杀的历史,并对如何才能防止这一惨剧的再次发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与此同时,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反对灌输,但德国所有中小学教学活动都仍然是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的。

为了防止学生在多元化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同情纳粹的错误倾向,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法价值观教育,德国学者要求在《博特斯巴赫共识》三原则之外,另加“应使学生思考自由民主
66··
①[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73页。

②《痛并感激着———施罗德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http :///GB/junshi/1077/2554553.htm ③Hanns-Fred Rathenow Annegret Ehmann ,Nationalsozialis -mus und Holocaust in der historisch -politischen Bildung ,http ://container.zkm.de/lfh/pdf/DCDINFO3.PDF ,2012,[04-25],S.4.
④A mtsblatt des Bayerischen Staatsministeriums f ür Unterricht und Kultus ,Jahrgang 1946,Nummer 12,M ünchen ,1946,S.163.⑤[德]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黄艳红译,《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意义,思考政治参与的前提与可能性”原则。

三、联邦德国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的社会背景分析
联邦德国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能够彻底揭示纳粹罪行,是和整个战后西德社会全面反思二战罪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的。

分析这一社会背景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联邦德国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正确的纳粹历史教育。

西德领导人在战后多次表示要对纳粹暴行进行反省,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951年,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就明确表态:“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和
物质的赔偿”
①。

1970年12月7日,时任总理的勃兰特曾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

2004年,格哈德·施罗德在纪念英美法联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仪式上也说,“我们德国人知道是谁导致了战争,我们了解我们的历史责任,我
们对此郑重对待”②。

联邦德国司法界则通过追捕和审判战犯来清算纳粹罪行。

1958年,在巴登-符腾堡州的乌尔姆市进行了“行动队(Einsatzgruppen )审判”,使一群专门负责种族屠杀的纳粹刽子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此后,联邦德国又在1963年12月20日至1965年8月20日举行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审判。

这是当时由西德司法机构进行的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纳粹罪行审判之一。

除了公开审判,德国还在1958年设立了专门追讨战犯的路德维希堡纳粹罪行侦查中心。

波恩的联邦议院也多次延长对战犯的追诉时效,直至1979年完全废止时效,使侥幸漏网之徒处在永世被追讨之列。

德国知识界从学术和文化的角度反思纳粹罪行。

战后初期就有许多德国学者,如卡尔·雅斯佩斯等出版了一系列哲学、历史著作,深刻反省纳粹主义的危害。

20世纪70代后,随着左翼思潮和政治力量的发展,一批进步作家开始创作以大屠杀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而慕尼黑—柏林的现代史研究所也在纳粹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向来反对纳粹专制统治的德国基督教界人士则多次强调要与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划清界限,关注其他宗教和文化。

早在1948—1949年,美占区就成立了
基督教—犹太教合作促进会。


联邦德国建立后,自由派天主教领袖又在《法兰克福杂志》上发出了宗教复兴和道德重建的号召。

西德民众也多次自发地掀起反纳粹主义的群众集会和游行。

例如,1968年开始的学生运动,其背景之一就是青年学
生要借拷问和审判长辈来甩掉令他们倍感耻辱的
历史包袱。

1979年电视系列片《大屠杀》的热播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德国民众勇于直面纳粹历史的精神。

联邦德国社会能够全面反思纳粹罪行,首先是和西德战后接受了全面的改造和监督有关。

二战之后,盟国宣布接管德国政府的一切权力,并对其进行分区占领。

这使得四大国可以直接在德国的土地上推行占领和改造政策。

英、美、法在德国西占区所采取的“4D ”化改造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德国多年的反民主保守势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促进了西德社会的民主化。

正是西方盟国的改造和再教育,促使西德开始反思二战之罪并重新审视纳粹时期的中小学历史教育。

在美占区,巴伐利亚州从1946年的国民中学临时历史课程计划起就删除了有关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教育的一切
内容。


这就为其后该州在历史教育中突出和平民主精神、探究纳粹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盟国和受害国的严密监视也是促使西德反思纳粹罪行的重要因素。

兼有受害国和占领国双重身份的法国,从法西斯投降之日起就一直关注德国的政治动向。

即使是在冷战兴起之后,处在法国占领和管制之下的西德也不敢像日本那样利用美国扶植自己对抗社会主义国家之机,公然反攻倒算,抵制和消除盟国的反法西斯改造。

德国的邻国长期怀着一颗“恐德之心”,时刻警惕着第三帝国阴魂的复活。

为了能够重回西欧民主大家庭的怀抱,联邦德国从阿登纳政府起就承认纳粹在二战前和二战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与以色列及比利时等国家签订了巨额
赔偿协议。


在勃兰特政府在70年代初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后,联邦德国又加快了对东欧国家忏悔和赎罪的步伐。

除了勃兰特在华沙的历史性“下跪”外,波兰—德国历史教科书委员会也在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