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羚羊木雕》练习 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羚羊木雕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分歧qŠ:(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差别。

羚lŠng羊:一种形似羊的哺乳动物。

怦p…ng怦:象声词,形容心跳。

攥zu…n:紧握。

寒颤zh…n:寒噤,因寒冷或悲伤而发抖。

脸颊ji‚:脸的两部分。

自作主张:自己做主,自拿主意。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

无可挽回:没有办法能够挽救。

名贵:有名而且珍贵。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张之路,1945年出生。

山东诸城人。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张之路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

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童话和电视剧本的创作。

其作品不仅屡屡在国际国内获奖,而且绝大多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风靡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

著有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电影剧本《霹雳贝贝》等,其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四次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宋庆龄文学奖、四次获冰心儿童文学奖。

两次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还曾获电视剧飞天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童牛奖。

国际儿童读书联盟(IBBY)优秀作家奖。

短篇小说《羚羊木雕》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在台湾地区共出版了12本书,并多次获得“好书大家读”优秀作品奖。

2、相关知识:
一个孩子“自作主张”地把父亲送给她的“贵重东西”转送给了朋友,父母逼着她向朋友要回了那东西——这就是《羚羊木雕》简单的故事梗概。

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仅是揭示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当,更重要的是想揭示一种文化现象。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惟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

这里,孩子的主导行为不是努力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恪遵长辈的训诫,在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

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次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拿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的例证。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仍要求孩子以长辈的意志为意志,孩子能深信不疑吗?家长式的训诫能有好结果吗?
本文的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父母怎样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怎样既敬重父母,又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进而向我们提出:金钱与友谊哪个更重要。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我”赠送与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的叙述描写,展现了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经历,赞扬了小朋友们之间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父母逼“我”要回送给好友万芳的羚羊木雕,“我”感到非常伤心。

第二层(“我没有理由了”至“一把弯弯的藏刀送给我”),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第三层(“不知什么时候”至“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用奶奶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姐姐当不了家,事情无可挽回。

第四层:(“我手里攥着”至文末),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的反悔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三、写作方法
1、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

要用顺叙的记叙写法,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插叙安排在爸爸讲的一些理由之后,插叙的内容交代了“我”和万芳之间的真诚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使文章内容充实,情节波澜起伏,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2、人物描写符合年龄特征,又个性各异。

课文写了六个人物,六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

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龄人,也都是同一类型的人,共同特点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友谊,重财轻义。

不同点:妈妈的语言比较直接,说话口气强硬,没有商量余地。

爸爸的态度与妈妈是相同的,但语言比较委婉一些,态度和缓一些。

而万芳妈妈更是不问青红皂白,态度严厉。

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起初,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她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

但是她又疼爱“我”,当“我”淌眼泪时,她终于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

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

万芳是个“仗义”的人,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

在“我”要回羚羊木雕还给她小藏刀后,她还是忍着痛苦把小刀送给“我”,并告诉我“咱俩还是好朋友……”可见万芳是一个对友谊执着追求,只求奉献不讨索取的人。

“我”也很渴望维系友谊,但“我”有时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伤害朋友,也使自己伤心,“我”无能为力。

3、以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本文通过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首先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这句话没讲完,作者用了省略号表示,表现我不想说,又不能不说出口的痛苦心理,把我那种难以启齿向朋友反悔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逼真生动。

其次通过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

如“我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这些动作都很好地表现了那种被逼无奈的痛苦心理。

第三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如“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地,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用“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因对朋友反悔带来的悲伤心情。

四、重难点导析1、阅读本文,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这个问题引导大家学会对所读内容加以评论。

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

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料不到的,
但是将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

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

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

由此还可以明白,凡事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做才更妥当?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

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到结尾为反悔而伤心之至,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

事情有没有别的处理办法呢?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既要保护孩子的感情,又要让孩子更懂事。

3、你读了文章后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应当
怎样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研究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二个问题。

你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必须立足于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的褒贬在字里行间中也流露了出来。

如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

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

课文中又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

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道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同时在讨论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矛盾双方的对错,要正确看待沟通与理解的关系。

4、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样布局的?写了祖孙三代,
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
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

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

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

作者劈头就从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情节就紧凑了。

可见,顺叙不是惟一的方法,有时可以用插叙使场面集中起来。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先写妈妈,再写爸爸,最后写奶奶。

爸爸支持妈妈,声音平静而有力,是推波助澜。

奶奶反对,却当不了家。

让人物先后出场,文章就波澜起伏。

【练习解答】
第一题:略第二题:1.原因是:爸妈的心目中,只有羚羊木雕的贵重价值,没有儿女的感情世界,所以他们坚持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我”却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友情是无价的,是最珍贵的,所以不同意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

2.因为父母不理解“我”的痛苦,强迫“我”讨回了“羚羊木雕”,伤害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感,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第三题:1.“抗拒”比“拒绝”的态度更强硬,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2.“逼”字形象地表达出“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的心理活动,说明父母的态度粗暴。

3.“努力”一词表明“我”绝望之深和痛苦之深。

4.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我”的心也是冷冷的。

第四题:1.因为“我”认为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无价的,是最珍贵的,不是“一盒糖”就可以取代的,这样做就辱没了我们的友谊。

2.此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独立回答。

【类文品读】]
战争游戏
孩子六七岁时,我带他去玩具店。

他中意的大都是枪炮、坦克、飞机和汽车,至于洋娃娃和小动物,则不屑一顾。

家里的玩具箱成了军火库。

在我看来无比拙劣的日本片《奥特曼》,他都看得如醉如痴,能把那二十几个怪模怪样又大同小异的奥特曼一一道来,对他们的特异功能、武器、变化等,如数家珍。

我另外还给他买过《睡美人》的影碟,他看得就不那么起劲。

从孩子的游戏偏好中,我们能看到某种纠缠人类的阴暗本性,渴望战争、杀戮和流血的冲动。

说人的天性爱好和平,多数人类学家都不肯同意。

一份对%例新石器时代人骨损伤情况调查显示,头盖骨的骨折竟达47例。

另外还有数十例四肢和脊椎骨折,足见当时人类的互相残杀相当严重。

原始人类是残忍的,他们的敌人不但有猛兽,还有其它部落的人,要随时准备厮杀,否则便死去或为奴。

这种环境,只有嗜杀成性的人才能生存。

一些部落的女人不嫁没杀过人的男人,如同今天的女人不嫁穷光蛋。

强悍、诡诈、谋杀,在漫长的远古时代,是一个男人的最大荣耀。

宣称憎恨人类的斯威夫特挖苦说:“大人、小孩以及别的动物的消遣办法,大多数都是模仿打仗。

”的确,战争对人类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身上的血不自觉的响应几万几十万年前丛莽的呼声。

在世界各地,男孩子还是玩着同样的战争游戏:射击,冲锋,搏斗,枪毙,抓俘虏。

一遍遍重复着种族的记忆。

我看过丹妮·阿伯斯拍摄的一幅照片,一个瘦小的残疾小孩,歪着头,一乎握着一枚玩具子榴弹,走进纽约中心花园。

他的表情狰狞可怖,与周围宁静温煦的气氛极不和谐。

这幅照片令我震惊,向来被视为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身上也有这么黑暗的裂痕,超乎我们的想像。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性。

这枚玩具手榴弹在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变成了实弹。

他写了一群流落荒岛的英国儿童,脱离了人类文明的约束后,隐伏着的固有本能得到无限制的发展、滋生。

和古典作家对人的高贵的热烈颂扬不一样,戈尔丁看到了人的“原恶”。

这群英国儿童最后分裂成派,互相残杀。

游戏总是某种现实的投影。

动物的幼儿也爱游戏。

小狗经常互相追逐,它们在练习日后追逐其它动物的本领;小猫喜欢玩弄皮球,它不久就要像玩弄皮球一样玩弄耗子;小山羊在游戏中奔跑跳跃,野兽来袭时就能迅速逃窜。

游戏是最古老的学校。

动物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必须的技能,猴子学习攀枝摆荡,鱼类学习轻捷来往。

1880年,威·谢尔曼在一次讲演中警告:“今天有许多男孩子视战争为最高荣誉,但是孩子们,那是地狱。

你们,以至你们的后代都要记住这一告诫。

战争使我不寒而栗。

”在最近几千年,文明为人性添加了一些崭新的元素:同情、仁慈、宽恕、和平与合作。

然而在这个反对暴力的时代,儿童们继续从游戏中学习战争,像一万年前一样,它们在学习古代的生活,而不是将要进行的生活。

我们在演讲台和一切文明场合鄙弃的人性之恶,还保留在孩子们的玩具箱中,并由他们重新带回世上。

1.孩子们乐于战争游戏,在作者看来这说明什么?
2、“说人的天性爱好和平,多数人类学家都不肯同意。

”人类学家不肯同意的理由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有“原恶”一词,请依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释。

4.第5自然段说的是“动物的幼儿也爱游戏”。

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在这个反对暴力的时代,儿童们继续从游戏.中学习战争,像一万年前一样。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请你认真思考,提出几条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说明人性中仍然存有某种纠缠人类的阴暗本性——渴望战争、杀戳和流血的冲突。

2.提示:应从两点来看,一是远古人类把强悍、诡诈、谋杀看作一个男人的最大荣耀;二是“我们身上的血不自觉地回应几万几十万年前丛莽的呼声”。

3.指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阴暗的东西。

4.意思是人还未能脱离动物性。

5.建议能从加强教育和改善环境两方面来提即可。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犄角( ) 怦怦( ) 寒颤( ) 逮着玩( ) 树杈( )
攥着( ) 小藏刀( ) 脸颊( ) 羚羊( )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⑴像身子与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形容关系密切。

( )
⑵不跟别人商量,按自己的见解决定。

( )
⑶完全不放在心上。

( )
⑷对以前答应的事后悔或不承认。

( )
3、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说”字前填恰当的词。

⑴“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 )说。

⑵“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 )说。

⑶她却( )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⑷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 )对我说:“……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⑴《羚羊木雕》一文的中心是作者赞美少年真诚无私的友爱,告戒为人父母者应该理解
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情。

()
⑵“我”不能要回木雕是因为万芳曾经帮助过我,跟我换过裤子,要回木雕太失礼了。

( )
⑶木雕是很贵重的,不应该随便送人,所以,“我“父母的做法并没有错。

( )
⑷父母只想到木雕的贵重,但忽略了少年之间友情的贵重,所以他们的做法不妥。

( )
5、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⑴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
⑶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⑷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
6、“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一句中,“不好”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
中有什么作用?
二、同步解读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

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J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7.上文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哪个情节之后?
8.“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作者在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出“我”此时什么样的心情?”
9.万芳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明什么?
10.“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11.“这能全怪我吗?”那么,文中的“我”认为还能怪谁?
12.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要求“我”一定要向万芳要回珍贵的羚羊木雕的做法?
三、美文赏读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

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

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

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

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

”“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

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

”“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

”“那‘红’一定是流动的。

”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的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第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

”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

我茫然地沉默不语。

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

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声音。

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

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

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

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

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3、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①,②;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14、“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这句话是针对
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
15、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
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

请分别指出情绪变化的原因。

“颓然”的原因:
“愕然”的原因:
“黯然”的原因:
16、文章结尾时写了“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依次是:形影不离、自作主张、满不在乎、反悔
3.依次是:小声地、坚定地、满不在乎地、慢慢地
4.依次是:对、错、错、对
5.⑴神态⑵环境⑶语言、动作⑷动作
6.“不好”指这样会伤害孩子之间的纯真的友情。

在全文中起到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7.发生在要回羚羊木雕之后
8.悲凉9.万芳仍然希望保持两人的友谊。

10.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11.怪父母只重视物质的珍贵,而忽视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12.略
13、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盲童向“我”询问“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盲童
听到小猫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14、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了它是有生命的,美
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声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15、同情盲童的不不幸、对盲童细腻的心灵世界的惊讶、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

16、点明“盲童”的心灵有着一盏生命之灯(点题)、赞美身体残障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
(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引出“我”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