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三 第1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三限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
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
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
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
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
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
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
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
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
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
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
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
杨宏的《热血家族》中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中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
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
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
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6日,有删节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
C.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D.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展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的突破常规的难能可贵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
【解析】体现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超越性的一面。
【答案】 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所谓“文史互证”,从本质上乃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
从内涵上讲,“文史互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中不易索解或易被误解的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层面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的“今典”成分;二是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的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达到真正了解。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记述相当有限。
不仅如此,受正统的史学观影响,历代官修正史记事本身亦有其局限性,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复杂交织,以致禁网严密;易代之际,黑幕重重,统治集团之作为,更是不可告人。
史家秉笔直书,每每得祸。
因此,对当时政治中的许多隐秘,故用曲笔;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也常有回护之处。
这种加工过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固然有助于后人对历史脉络梗概的了解,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妨碍后人对历史某些真相的探索。
中国古代诗作以抒情言志为主,与史相比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作用。
尽管如此,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儒家传统诗教之说认为诗有“兴”“观”“群”“怨”之功用。
所谓“观”,或曰“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或曰“考
见得失”朱熹说,即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借以了解各地风俗民情、时运盛衰。
所谓“兴”“怨”,或曰“感发表意”朱熹说,或曰“怨刺上政”孔安国说,总之是在诗中写出对统治者的怨刺,反映诗人内心的哀愁喜怒,是诗人情感心理的最直接表述。
这些功用具体反映在诗作里,遂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
在三百篇的影响下,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将自己所历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风习连同自己的襟怀、抱负、情感、生活一齐写入,实际上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包括时代心灵史的第一手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而存在的自身独立价值,诗文创作不再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加之五言甫兴,文笔初分,诗文表现的领域愈加拓宽,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乃至个人的情感心态。
一方面它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政治史、军事史或帝王家史,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触及了历史最隐秘的角落——人的心灵,而这却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
当代西方史学心态史学一派认为,个人心态中包含了整个时代的集体心态成分。
“分析一种心态就是分析一种集体性,一种心态不仅是指众多个人在想同样的东西这一现象,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打有‘其他人也在想同样的东西’这样一种印记。
”保罗·韦纳语作为这一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文士在诗文中表露出来的那些苦闷、哀伤、忧愤的复杂情感,对我们深刻理解整个社会和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精神人格特质有重要的价值。
节选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改动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A.传统诗歌的功用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怒哀愁,这就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
B.后世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政治、文化、习俗等社会状况以及自己抱负、情感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治史者感知古代社会的真实原貌。
C.诗文创作曾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自身独立价值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诗文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很多史书的记载;而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