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四中上册期中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北京四中上册期中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M N P Q
t1时的质量/g519317
t2时的质量/g233x51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3.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7.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8.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9.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10.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25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13.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4.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6.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17.下列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的不同粒子
B.②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
C.图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D.以上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
18.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9.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CO2B.Cl2C.O2D.N2
20.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

以下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

a与c对比;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
___________接触和__________。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________。

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①~⑥序号)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22.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③中的现象: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I IIⅢ
实验现象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紫色石蕊小花变
实验目的和结论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二氧化碳与
石蕊变红色
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

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现象:“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

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将甲实验中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
小慧第一方案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
确实发生了化学
_____
小慧第二方案
_____(短线上文字说明,不要再选用盐)
(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
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
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23.做化学实验时,常根据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

根据图示完成有关问题:Array
(1)图一中两个装置都能够燃烧,都观察到产生大量的______,对比加热的条件的不同,
可知红磷的着火点______(“低于”或“高于”)白磷。

对改进后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

A 实验中会观察到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B 能减小P2O5对空气的影响
C 实验结果误差更小
D 装置不需检查气密性
(2)图二左边装置图能证明CO2的化学性质是______,改进后的实验,可观察到天平的______(选填“左”或“右”)边向上翘。

24.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

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

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经检验,电解水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结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由于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中_____和_____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_____。

(4)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如下:
气体氢气氧气
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 1.63×10﹣3g 4.34×10﹣3g
则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_____;由此你认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可能_____2:1(填“大于”或“小于”)。

25.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

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现象分析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
液滴生成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________;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二氧化碳(CO2)
(实验结论)该同学分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理由:________
2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

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

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_____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____。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如果_____________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27.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如图装置,在烧杯b中装水将导管口淹没;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口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⑦将烧杯以中的冷水换为80℃热水,观察现象;
⑧打开K l,关闭K2,往装置甲中再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问题解答)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装置甲、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_____,乙_____。

(4)在实验步骤⑥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该气体的作用是_____。

烧杯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还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填序号,下同);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温度还必须达到其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8.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根据实验装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________ (填装置编号,下同),只能用此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炔(C2H2)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常用电石(CaC2) 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取,当电石与水接触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生成一种叫熟石灰的固体。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取乙炔气体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用如图装置来收集乙炔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_端(填a或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
B、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
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9﹣3)g=14:3,故正确;故选D.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2611314162

⨯+⨯++⨯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H:N:O为:(12×6):(1×13):14:(16×2)=72:13:14:32;错误。

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5.C
解析: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
的方程式是:2Mg+CO 2点燃
2MgO+C ,由此可知:A 、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 2转化为C ,镁元素从Mg 转化为MgO ,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和的微粒个数比是比为:2:1,故错误;C 、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和都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12:[2⨯(24+16)]=3:20,故正确。

故选
D 。

7.C
解析:C
【解析】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 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错误;
C.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正确;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
⨯⨯+⨯+⨯ ×100%,错误。

故选C 。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Cl 2中Cl 的化合价为0;NaCl 中Cl 的化合价为-1;HClO 中Cl 的化合价为+1;KClO 3中Cl 的化合价为+5;故选择B 。

9.A
解析:A
【解析】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A 、气体的分子数不
变,C +O 2 点燃
CO 2,故A 正确;B 、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 错误;C 、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零,故C 错误;D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 错误。

10.D
解析: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 、原子序数为25,故A 正确;B 、属于金属元素,故B 正确;C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C 正确; D 、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 错误。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11.A
解析: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19g=12: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
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故选B。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选D。

15.A
解析:A
【解析】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丁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核内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属于不同的元素,它们表示氧、氖、钠三种元素的不同粒子,A选项错误;
B. ②表示的是氧离子,④表示的是钠离子,在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钠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B选项正确;
C. 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图①表示的是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阴离子,C选项错误;
D. 氧、氖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钠位于第三周期,D选项错误。

故选B。

18.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