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得气,聚气,导气临床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的得气,聚气,导气临床探讨
摘要:从刺手,押手两个角度研究针灸得气要领。
从临床医案角度来论述刮法摩法在聚气中的意义。
从循摄法,置针引气,论述导气要领。
关键字:得气,聚气,导气
一,得气
针灸临床起效的关键是得气,得气在现在被认为是患者感知针下的“酸胀麻沉”几种感觉。
而在临床中得气的内涵却不止于此。
得气记载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素问。
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纳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得气的含义是聚气,也是进行针刺手法的前提。
《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至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针灸临床得气的关键在于施术者的刺手和押手,《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在针刺过程中重视左手的作用,做到双手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气至病所”。
左手是押手,右手是刺手。
左手的押手,在临床中应用是张缙先生24式单式手法的揣法和按法,分别是在进针前和进针之时,现从临床医案中进行分别论述。
患者女,28岁,产后双侧胁肋疼痛不能平卧一月余。
脉弦而细。
标幽赋:胁疼肋痛针飞虎。
左侧不揣穴直接下针支沟穴,针下沉紧,患者言有酸麻感,痛减大半但仍不能平卧,右侧手少阳经进行揣穴,在支沟穴触到小米粒状结节一个,下针沉紧,针感直达胸胁,痛止可平卧,脉弦细感消,而出现浮缓之势。
患者男,30岁,昨日受寒来诊时发高热39.8度,脉浮取紧,稍加力则洪大有力,舌淡苔薄白,尚未出现烦热。
汗法,标幽赋,针风池取热以发汗。
因患者畏痛投刺进针出现麻胀感,并上窜头部,左并未按压穴位,留针三分钟热未退,反增烦躁感。
按照标幽赋,推内进搓,
随济左而补暖。
左手拇指行按法于左风池穴,右手催气进针。
针下如抵住硬板,守气十秒,患者言脑后胀热而后热感达于后背,如法操作右风池穴。
患者先热而后周身大汗,热退烦消,脉平和。
刺手,便是右手,刺手得气关键在于张缙先生的练针法,一力、二学、三合、四练,其中体悟最深的是三合:(1)力与气合——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前。
针随力入,使针力与经气相合。
(2)气与意合——以针驾驭之经气与医家之意念相合。
(3)意与指合——医者之意念与医者之手指相合,想随心所欲,必须针不逾矩。
《后汉书·郭玉传》:“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心)可得解,而(口)不可言也”。
张缙先生的纸板练针法,持之以恒加之大量临床,便可以随气用巧,让针灸得气与临床疗效大为提升。
患者男,78岁,诊断为肺癌晚期,住院期间逐日加重,夜间尤为明显呼吸短促,不可平卧,面青唇微紫,脉浮大而乱,伴有大汗,甚为痛苦。
家属要求针灸缓解症状,针左列缺右太溪。
针下空虚患者无感知。
押手催气仍无感知,定神而右手缓缓进针,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随患者呼吸调整进针力度。
两分钟后针下沉紧,患者仍无针感,但呼吸加深,面稍有血色,留针一小时,未再发气短,患者一夜安然。
二,聚气
毫针针刺手法的定义是,用毫针激发起穴内经气,并调控经气的性质,驾驭经气传导方位的技术。
由此可知刺手押手使之得气,是实施针刺手法的基础,调控经气性质和方向是针刺手法的目的,而达到气至与补泻结果中间最关键的就是得气之后的聚气。
所谓聚气便是得气之后守气继而,将经气聚集,继而为改变经气方向与性质的方法。
张缙先生的24式单式手法中,作用在横面上的摇、盘、捻、搓,与作用在针柄上的刮、弹、飞、摩皆有聚气作用。
由于在操作中针感最为柔和,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搓法(虚搓)和刮法与摩法。
在此仅介绍刮摩法的临床操作技巧与心得。
刮法:用指甲向上或向下刮针柄。
摩法:1、以手指摩针柄的一种方法;2、以拇指食指从针柄两侧摩针柄,呈一种微弱而又温和的刺
激;3、产生水样针感时感觉敏锐者要用摩法。
患者,女20岁,肛周脓肿手术后,患处热痛不止,服用止痛药痛稍止而灼热感不消。
经络辨证,膀胱经支脉从承山络肛门,揣穴承山刺痛且张力大,针刺之得气,麻窜感达于脚踝,随行刮法,拇指指甲向上刮针柄,承山穴下刺痛感消失,且有麻凉感,针下沉紧,聚气一分钟,而后行赤凤迎源针法,凉感扩大至小腿,然后肛门也出现清凉感,留针十五分钟,起针患处热痛消失,可以正常行走坐卧。
后因刮法与摩法操作时间过长,聚气较慢,遂在临床中将官针篇的齐刺法与刮法和摩法结合——操作出双针刮摩。
一个穴位进行两针齐刺,距离是施术者中指宽度,双针分别得气后,中指食指无名指,夹住两针针柄,进行快速的上下刮摩,可以迅速聚气,且痛感小。
此法常用于风池,太溪与足三里,等大穴可以将聚拢胆经,肾经,胃经经气为控制经气性质与方向打好基础。
患者,女58岁,脑鸣一年余。
寸脉弱,而双尺脉不沉反紧,断为肾气不可达于脑髓。
在双太溪行双针刮摩手法聚气,气感聚于穴下后,开始上行到头脑,途径三阴交,阳陵泉,环跳,天宗,风池,风府。
针感达而脑鸣消,亦证实了经络循行的趋病性。
起针,三部脉平缓。
至今未再发作。
医院病房,一日内同时用双针刮摩风池穴,治疗偏头痛,肩周炎,落枕,手臂麻木四位患者,聚气迅速皆有针感传导,且都一次治愈。
各自针感与寒热与患者病性相反。
三,导气
在得气和聚气的基础上控制经气的方向便是导气,导气法在单式手法中有循、摄,动、推、颤、弩,复式手法中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来通经接气,也是导气法。
复式手法是单式手法的组合应用,单式手法从某个角度可比作单味药,复式手法从某个角度可比作成方。
但要依据自身规律和经络理的规律来应用。
药有药性而穴没有穴性,因为针灸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
金针赋中的复式手法有17种,针灸大成上由4种,而张缙先生把他总结为十个字“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
飞经走气便是导气法,青龙摆尾,«金针赋»:“一日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方法特点:斜针,慢而大摇;形似:如扶船舵;白虎摇头,«金针赋»:“二日白虎摇头,手似摇铃,退方进园,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方法:立针(微斜),深而小摇;形似:似手摇铃。
二者的操作,都不能忽略的要点是循摄法。
即“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远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点,此通仙之妙。
”
患者男,62岁,从腰骶部至足跟冷痛麻痹,膀胱经最为明显。
针灸两次针感差,皆用排刺法导气,效果不持久,遂于合阳针刺,针感达于足跟,而后扳倒针身,针尖向腰骶部行青龙摆尾针法,一分钟,针感不止,行循摄法敲打膝至臀部的膀胱经,再行手法,针感如闪电到达环跳穴,麻痛感消失,且腿部温热一日,未再发病。
得气的定义并非患者针感和医者手下沉紧的如鱼吞钩饵,而是气血的流通和功能的恢复,最客观的是脉诊和经络诊察,继而得出了置针引气的导气法。
此法脱胎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即如病在经脉,针刺此经的首尾穴,同时循摄或让患者活动,可以通经导气,起到止痛作用。
将此法发挥便是,不拘束于经脉,在患处下针,可留针,亦可得气后取针只留针感从他穴调气,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效果。
患者男49岁,头晕,颈部僵硬,记忆力衰退,针感迟钝,针风池行双针刮摩手法,遗留针感后,平卧,刺百会穴,而后垫高双小腿针绝骨穴。
令其活动颈部,伴随深呼吸,十分钟,头晕颈部僵痛消失,针灸七次配合补肾益髓中药,记忆力大为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