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3.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成的。
2.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
遇难结果怎样)
二、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课文主要讲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慌乱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成功救出了众人,自己却以身殉职。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5 ):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三、学习海难发生前的情景,感受紧张氛围。
1.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划出写“诺曼底”号遇难时情景的句子,说说体会。
第一处情景描写是第6自然段: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把带来灾难的“玛丽号”比作“一个幽灵”“一座山峰”,说明“玛丽号”出现得突然,体积大。
“阴森森”进一步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使读者在灾难来临之前就感到了当时的惊恐与绝望。
)
第二处情景描写是第7自然段: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大雾中,灾难显得诡异。
这句话渲染了灾难的气氛,写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感。
)
第三处情景描写是第11自然段: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火炉像人一样喘着粗气,细致形象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灾难的可怕,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
2.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当时的情景。
(雾夜航行,诺曼底号不幸被撞,危险重重。
)
四、抓关键句,学习遇难时人们的反应
1.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读读课文第11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所有的人都惊恐万状。
)
2.惊恐万状,具体有哪些状态?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3.文章没有直接写“所有的人”,而是强调:男人、女人、小孩,这是为什么?(说明轮船上人员复杂,为后续救援埋下伏笔。
)
4.如此惊恐万状的局面,被谁阻止了?
(哈尔威船长。
是他,在短短的20分钟内,将混乱不堪的局面
变得井然有序,挽救了60条人命。
)
五、抓人物言行,学习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的英雄壮举。
(课后问题2)
1.读一读,找一找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的语言、行动,并划下来,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适当做些批注。
第一处:课文第12自然段
三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第三句把救援的顺序说得明明白白,体现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简简单单三句话,干脆、利落,体现了哈维尔船长英勇、果敢、遇事镇定的品质。
第二处: 课文第15—30自然段
(1)指名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说说对哪一句话感受最深?(“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课后问题1)(2)展开辩论,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课后问题3)
船长可以下达这样的命令吗?如果你就是船上的女士,听到这样的命令,你会怎么想?如果你就是船上的男士,听到这样的命令,你又会怎么想?
(3)这些对话对惊恐万状的人们有用吗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①朗读第31自然段。
(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
的上空。
)
②朗读第33自然段。
(这段话采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凸显出
哈尔威船长的伟大。
)
(4)轮船慢慢下沉,哈尔威船长又是怎么做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语句,深入体会。
朗读第34自然段。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镇定自若,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船长。
)
第三处:课文第35—36自然段
(1)朗读第35—36自然段
(2)船长指挥船员救出还是一个孩子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把船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
)
六、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1.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
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
2.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思考:为什么要不断描写大雾?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2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
七、感悟人物形象,拓展延升
1.感悟形象
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形?(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沉着应变、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
)
2.拓展延升
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得救的克莱芒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
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
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
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具有伟大灵魂的哈尔威船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
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项目。
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异,不同。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
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
勃。
)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
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
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
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
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
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
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
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第【3】篇〗教材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至深。
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如何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这是本文教学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理解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
设计思路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时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提出请其他小组协助解决。
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
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研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结合课文探究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具体分析他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从他的具体言行中去认识他的灵魂的伟大和崇高。
此过程重在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探究“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自救”这个问题上,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力求让读书的过程真正地成为“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通过校园网上的“视频点播”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2.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搜集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请你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作者雨果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大家。
(从发言情况来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
生1: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生2:我们刚刚看过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就是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除了《巴黎圣母院》外,他的代表作还有《九三年》、《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