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1单元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 大纲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
1.(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

从材料中“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可判断出青铜器为周朝的文物,由“青铜重器”可推断出土地点应是都城所在地,因为只有王室才有资格使用如此多的青铜重器。

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

夏朝、秦朝不符合“诸侯战争”的要求,据此可排除A、C,汉初青铜器已不再大规模使用,同时汉初封国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据此可排除D项。

2.
(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

由这些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后代,即实行分封制。

A项所述是原始社会史实,排除。

B项是经济制度,排除。

D 项是秦朝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制度,排除。

3.
(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解析:选C。

注意材料信息的“年”字上半部分为“禾”,因此“有年”的含义应与“有禾”相关联,而“有禾”主要体现为庄稼收获。

4.(2009年高考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选D。

传说夏禹“铸九鼎,象九州”,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三国”指的是夏、商、周。

材料的含义是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对“九鼎”的重视,关键在于“九鼎”代表着国家权力,是王权至高无上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A、B、C三项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B.武丁
C.盘庚D.商纣
解析:选C。

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从此稳定下来。

2.《周易·革》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后人常用“汤武革命”来形容改朝换代。

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警示是( )
A.加强国防,充实军备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增强国力D.加强集权,完善制度
解析:选B。

夏商两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和商纣都以残暴而著称,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被推翻。

3.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的是( )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

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鲁国。

河南、河北、吉林分别简称豫、冀、吉,都与分封制无关。

4.据《周礼》记载,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周天子应为9鼎8簋,高级诸侯为7鼎6簋,一般诸侯为5鼎4簋。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禅让制
解析:选B。

从材料看,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体现了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

5.(2011年连云港调研)《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的是( )
A.商灭夏B.周灭商
C.国人暴动D.西周灭亡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纣指的是商纣王,而武王指的是周武王,由此可以判断出是周灭商的史实。

6.(2011年河北邯郸模拟)《左传·昭公》中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

”材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A.惠及边民B.恩及兄弟
C.拱卫王室D.镇压叛乱
解析:选C。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问及的是西周分封制的“政治意图”。

由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即维护周朝的统治,因此答案选C项。

7.(2011年江苏扬州检测)《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西周初年分封制B.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候争霸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解析:选A。

题干中的这段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周天子对诸侯有较强的控制力,因此可判断这种历史现象出现在西周初年。

8.(2010年潍坊模拟)“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政治制度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猪”“鼠”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相配。

9.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选B。

“五谷”指种植业,“六畜”指家畜饲养业,至于C项中的用牛力耕田和D项中的男耕女织这两个信息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出来。

10.(2010年北京海淀区模拟)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商业活动相关的是( )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能力。

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是“商朝商业活动”,商朝以贝为货币,答案为A。

11.(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春秋》载:“僖公(二十有八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

”此次大战的影响是( )
A.楚庄王成为南方霸主
B.吴王阖闾成为中原霸主
C.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D.越王勾践成为中原霸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城濮之战的影响。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12.(2011年福州质检)“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社会转型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特权D.增强本国实力
解析:选D。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都重视人才,显然其目的主要是使国力强大,这些人才采取了一定的强国措施,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转型,打击贵族特权。

A、B、C应属于招募人才的客观影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注: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即大同社会。

隐:消逝。

货力:财物。

大人世及:贵族世袭。

大人指国君。

)
材料2: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
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呐喊·自序》材料3: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礼记》中所提出的“小康”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哪些特点?(6分)
(2)根据材料1、3分析,《礼记》中的“小康”和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小康”的含义有何不同?(8分)
(3)材料3所提出的“小康社会”与材料1相比,有哪些进步?(4分)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1分析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第(2)问应注意理解鲁迅所描绘和表达的“小康”;第(3)问要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去分析。

答案:(1)奴隶社会。

特点是私有制确立,世袭制确立,建立了一套奴隶社会道德规范。

(2)《礼记》中“小康”是指社会有序,人民生活安定;鲁迅所说的“小康”是指家庭比较宽裕,能安然度日。

(3)惠及的人更多,水平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对曰:“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政有所寓……”……“作内政而寓军令焉。

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颉徒。

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管子·小匡》材料2: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3:齐国君臣正计议国事,忽近臣来报:“燕国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

”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

戎患既熄,乃可专事于南方矣。

”……(桓公)又吩咐燕伯设戍葵兹关,遂将齐兵撤回。

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去燕界五十余里。

桓公曰:“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

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

”乃割地至所送之处界燕,以为谢过之意。

燕伯苦辞不允,只得受地而还……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东周列国志·上》请回答:
(1)材料1中“作内政而寓军令”的作用如何?(4分)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什么历史现象?与齐桓公称霸有什么关系?(6分)
(3)材料3中齐桓公有哪些“尊王攘夷”的具体表现?其影响如何?(6分)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 1)问应结合材料1分析,第(2)问应归纳材料2反映的诸侯争霸,第(3)问和第(4)问的侧重点在齐桓公称霸。

答案:(1)齐桓公和管仲改革军制,军队战斗力加强了,成为齐桓公争霸的军事基础。

(2)现象:东周王室对诸侯失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关系:这是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

(3)表现:桓公率兵大败山戎;遵从周礼,将齐国五十余里土地送给燕国。

影响:各国诸侯对齐桓公又敬畏又感佩。

(4)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