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篇】
【导语】初二语文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且现今教材大都采取了这种模式。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伏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控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判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摸索自然,摸索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第二天落内容的不同所反应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判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
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想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
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广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

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
孤烟,有秦汉、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

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独有的奇妙,对人
充满了诱惑。

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重。


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
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现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
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当能轻松完成。

如果
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现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终止全篇,照管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发浏览的爱好并备
于与结尾照管。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x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视察落日机会多、观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
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入。

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
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进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点。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色彩、形状。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第二天落在色彩和形状上的变化,
比较有什么区分,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
相应内容)。

生1:(色彩上)第一次春联的红
第二次灰白→血红
第三次烧红了→烈火的红→炫目的红
生2:(形状上)第一次勒勒车
第二次硬币→一轮
第三次躲在背后挥动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成效。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成效);更体现一种
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成效。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点。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成效。

生1:圆(教师适当评判)。

生2:写出一种惨白的感觉。

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动魔杖”的修辞成效。

生1:千变万化。

生2:烈火、奇妙。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第二天落色彩形状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

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色彩形状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进程。

日落
进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
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扼要分析作用(教
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惊呆了
第二次遗忘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惊骇向红光走去自己的低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
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
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

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烈火,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动
魔杖”让人倍感无能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又一
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成效。

生:双关。

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说,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觉的眼睛”面对三
次落日,我们都被感动了,沉醉了。

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

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
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何?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由于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由
于我们在心灵上知道了它,接受了它。

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
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
览古今,神游中外。

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
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
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想上。

请学生回答文中
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干文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

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感动。

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味。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能够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课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说明。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知道。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篇二】天上的市井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市井》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
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

单独设
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还是第一次。

这反应了人
们对诗歌,特别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天上的市井》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
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
败兴和痛楚,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期间那种英
勇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减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乃至是死寂”(郭沫若语)。

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显露出较浓
重的败兴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
一方面又包含了躲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
整体浏览印象。

而《天上的市井》为我们出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精
妙世界。

(1)《天上的市井》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画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
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寻求。

(2)《天上的市井》由街灯联想到天
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
市井,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
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
了想象中的天上的市井。

(3)《天上的市井》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
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寻求。

《天上的市井》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由于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期望自由寻求光明的理想。

(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

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此常常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知道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抱怨新诗“没劲”。

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画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

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肯定为本课重点。

在朗诵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摸索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市井》(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知道。

(2)环绕朗诵来设计教学,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诵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诵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指导诵读)。

(3)启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天上的市井》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包蕴。

(4)比较——把《天上的市井》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态的不同上去知道诗人的理想和寻求。

在教学手段上,采取配乐朗诵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诱,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会之源广升,熟练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诵读法。

反复诵读逐渐加深知道。

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想象法。

在诵读知道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市井的具体形象在乎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
的生动而丰富的境域。

(3)比较法。

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
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期望和寻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假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

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
学程序的。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

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

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
一见的不幸生活。

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市井》里,我们将会面到与
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

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形下,我顺手推舟,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作者、时期背景做一些介绍。

通过朗诵,
知道领会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画,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
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知道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

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依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诵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
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换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暖和,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
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决不
罢休。

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中国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


河浅浅的,眨眼工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
女……
(3)、学生交换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霎时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
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

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
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诵技能: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
“明”“闪”“明星”“现”“点”“街灯”。

②学生练习读。

③学生
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
闭目听。

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
你的心思读出来。

③指名说出朗诵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
有一点称赞、有一点想飞的感觉。

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诵表现出来。

②学生轻声读。

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
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太重读“浅浅的”“不
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

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

⑤指名朗诵好的
同学读。

⑥师生交换听读时的感受。

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柔柔舒缓,好像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荡,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大,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进程。

由当前的事物回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进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存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如诗中由“天上的市井”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入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

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成效。

【篇三】列宁格勒的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控本文的生字词,知道课文内容,掌控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成效。

3、情感目标:领会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取对照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

我们阔别战争、饥饿和冰冷,战争的残暴、恐惧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你们知道生活在庞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要挟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期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企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遭到苏联军民大胆坚强的抗击,德军迅速占据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乌有。

于是,*下令周密封闭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克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坚强抗击,依靠在拉多加湖上首创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克服了饥饿的要挟,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牢牢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气力,为苏军获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争的光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然而,残暴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庞大代价。

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存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爱好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存的词语。

用画出你爱好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示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存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济济一堂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说说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换: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请一位学生朗诵一遍。

本段写了凄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量地描写、
渲染,只是用安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
冰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成效,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别性,他寻求的不
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感动了。

看来,感动人心
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成效,这真是“殊途
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画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摸索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照,请同学
们说说对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
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照好像还不太充分,因此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
取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

那是一群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一语道破,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
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庞大的战争阴影
覆盖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态: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
天夜里开演,观众济济一堂;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中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恶运、苦难眼前,他们仍镇定地、有
威严地活着。

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由于他
们具有树一样的坚强挺立的精神,才有了不让入侵者前进一步的光辉。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写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虔诚、爱心、责任感,以
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便一个又一
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
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换,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
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
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期望,的精神
寄托。

正是这一片绿支持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产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
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换,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霎时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
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清晨的期望。

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
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
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
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
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乃至栽在了钢盔里。

战士们精心庇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安慰,绿是生命,是和平,是期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爱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

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惜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气力。

五.浏览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产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

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储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

如果与《每天产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能够接到篇末。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相互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

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能够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

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