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有专家认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的发明”。
塑料垃圾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降解。
塑料瓶子、塑料盒和塑料袋等,人们使用过后,它们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材料二: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
另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
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
材料三:目前,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出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83亿吨。
其中约63亿吨如今成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有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
统计表明,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1/3的包装完全没有被收集,直接污染着环境,己经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你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答案】(1)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列数字。
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3)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解析】【分析】(1)本题中,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结合材料二划线句子“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
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的内容,从“4000,120”这些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塑料制品使用量大”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各项课余活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表述。
按照题目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的要求,如: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垃圾分类;塑料制品回收等。
故答案为:⑴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⑵列数字。
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
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可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建议。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下列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4)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答案】(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2)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咬牙”是因为母亲作出带走母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捉走母蟹,但为了孩子不得不硬着心肠这样做。
(5)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分析】(1)先找到题目的答题范围,“我想吃螃蟹”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即三自然段。
“母亲捞起螃蟹”在七自然段,因此前两个空答案应在三至七段中间寻找,最后一个空在七段后寻找。
由前向后找,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四、五段中的“翻”和六、七段中的“发现、捞”,据此,我们不难概括出“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和“母亲放下螃蟹”。
(2)文章①~④段是题干告诉我们的答题范围,从前向后找,三段有“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四段有“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
根据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总结出答案即:“我”想吃螃蟹;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第⑧段画线句子“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句子中的“放、捞”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原因是“她又想起什么似的”,即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但又不忍心抓走母螃蟹。
这些动作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母亲“咬牙”是“放、捞”了数次之后,“咬牙”做出了“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的决定,可见做出决定的艰难。
“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因为看了自己就会不忍心,就捉不走螃蟹了。
(5)文章最后一段“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点明了“母亲的心”的双重含义,即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还能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理解别的母亲。
故答案为:⑴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⑵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⑶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⑷“咬牙”是因为母亲作出带走母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捉走母蟹,但为了孩子不得不硬着心肠这样做。
⑸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具体的内容范围进行概括,要仔细归纳,要点要明确。
⑶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对句子的赏析要求考生根据句子,选好赏析的角度,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
⑷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整体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作答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⑸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忆力
申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50年,整整半个世纪。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
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
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
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
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
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
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
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
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
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
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
大家都在询问: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啊,
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
接着他又说: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
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
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众人仍然半信半疑。
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
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
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2018年微型小说选刊第15期)(1)结合小说内容,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故事情节和情感。
(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句中下划线的词句有何表达效果)
(4)请结合本文的故事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答案】(1)愕然、惊讶;尖叫的女同学讲起了小老头的不堪往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打开;黯然、伤感
(2)①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②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他们还将少年时期的友谊埋在心底吗?)。
③从结构上看,以问句的形式,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对此时张大福“嘴巴张大”,“面部扭曲”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说话时声音的细致描绘,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小老头陈大福因同学们牢记他的不堪往事而受到伤害时的失望沮丧愤怒的心情。
这些词语的运用更能带给读者更强的冲击力,更能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
(4)当年陈大福在犯错后,努力做好事来进行弥补,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但是50年后,几乎被人们淡忘的陈大福,却因女同学回忆陈大福当年不光彩的事情而被大家准确地认出,这彻底打击了陈大福的自信和自尊,显示出不恰当的记忆给人带来的伤害和打击(故事内容)。
暗含了对人们善于遗忘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思想的批判。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以唤起人们的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解析】【分析】(1)小老头自报家门后,众人“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表示“惊讶”;尖叫的女同学就开始小老头的囧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打开;结局是“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
”此时他心里是万分沮丧和失落。
(2)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以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等,在内容上,要跟据小说的主题来回答。
答案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都可以。
内容上,提出疑问,引起人们对小说的主题的思考,究竟他们是否还将少年时期的友谊埋在心底吗。
(3)题目要求从词句运用角度赏析。
划线句子“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运用的神态描写,写出陈大福在同学们回忆出他的不堪往事后。
他内心的失望沮丧愤怒,对他的伤害之大,引起读者的共鸣。
(4)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真实的理解感受。
此文通过写毕业50周年的一次同学会,女同学靠回忆陈大福当年不光彩的事情而准确地认出了他,彻底打击了陈大福的自信和自尊,显示出不恰当的记忆给人带来的伤害和打击。
暗含了对人们善于遗忘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思想的批判。
故答案为:(1)愕然、惊讶;尖叫的女同学讲起了小老头的不堪往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打开;黯然、伤感
(2)①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②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他们还将少年时期的友谊埋在心底吗?)。
③从结构上看,以问句的形式,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对此时张大福“嘴巴张大”,“面部扭曲”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说话时声音的细致描绘,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小老头陈大福因同学们牢记他的不堪往事而受到伤害时的失望沮丧愤怒的心情。
这些词语的运用更能带给读者更强的冲击力,更能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
(4)当年陈大福在犯错后,努力做好事来进行弥补,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但是50年后,几乎被人们淡忘的陈大福,却因女同学回忆陈大福当年不光彩的事情而被大家准确地认出,这彻底打击了陈大福的自信和自尊,显示出不恰当的记忆给人带来的伤害和打击(故事内容)。
暗含了对人们善于遗忘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思想的批判。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以唤起人们的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点评】(1)不同考查对作品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
故事情节有它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过程,先分析小说描写了什么事情,人物都有谁,有什么风波,再分析引起了什么轰动等。
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应该有一个平静、激动、波动的过程。
(2)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
找到划线句读一读,看句子在表达什么,因为是问句,应该有引起读者思考、为下文作铺垫或提示的作用,问句本身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读划线句可知,句子属于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能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惊讶的表情能让读者更有身临现场的感觉。
(4)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一个人犯了错,改过了还是好人,做一次贼,就永远是贼吗?作品留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个类似的话题,我们要学会体量别人,不能拿老眼光看待发展中的事物。
4.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小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五官惧备,四肢皆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
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
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
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2)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3)按要求赏折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看他暝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
(从描写角度)
②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4)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答案】(1)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2)菩提祖师。
“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
(3)①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
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②“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4)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
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解析】【分析】(1)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石猴的身世出生;接下来主要介绍了它在花果山水帘洞成为美猴王。
(2)原著中是菩提祖师给悟空起了法名,“猢狲”的“狲”去掉兽旁就是悟空的“姓”。
(3)根据动作默写、反复修辞手法分析即可。
(4)孙悟空具有神奇、动物的顽皮、人性的正义本性。
故答案为:(1)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2)菩提祖师。
“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
(3)①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
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②“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4)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
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先划分段落、理清结构层次,再归纳要点、总结中心思想。
(2)本题考查对原著中具体细节的理解能力。
回忆相关段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即可筛选答案信息。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可以根据句子的修辞、主题作用、与情节的关系等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历史背景、特长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