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区第二小学教师读书札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中最令我有同感的是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作者揭示了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分离状态,甚至是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之间的分离状态。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而这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说,这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用我们可怕的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我们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换句话说,就是意味着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备课以及授课的问题。也就是以学生来指引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老教师经常所说的“备课就是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除学生心目中对于该科目的恐惧,同时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去聆听学生的意见和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靠责备学生来忽视自己的弱点和无能。正是这个原因使教师的教学无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聆听学生的问题,从我们自身的教学找原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进步、日趋成熟。正如作者说的“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努力、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
重新从书架上找出这本被我读了几个章节而遗忘的〈教学勇气〉,是因为暑期里女儿学习的劲头感染了我。我在一大排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这本〈教学勇气〉时,我的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苦苦寻找。在当时我确实需要一种教学的勇气来面对一团糟的教学。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把他占为己有,在贪婪的吸收到一点点勇气之后,能够稍微从容的投入教学以后又因为教学工作而把它树之高阁。现在当我重新拿起这本书进行平静的阅读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认识更清晰了。
“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和另一高论类似: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
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饿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对停滞的选择反映了一种教师与他所害怕的学生的分离:因受到顽劣的学生制约而彷徨的教师,惶恐地防范着他们的学生,这样就陷入了恐惧的恶性循环。
南岔区第二小学教师读书札记
姓名
李丽
年龄
48
教龄
26
书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作者
帕克-帕尔默
字数
345000
阅读时间
2012年8月3日
内容简介:
这本书适合这些老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为了改革这种现状,一种反传统的全新教学法已经出现: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学生蕴藏的知识将会获得释放,鼓励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问责的准则由小组间产生,而教师的角色则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
也许在真正的共同体形象中,有着融合两种模式的提示,就是主体“作在中间且知之”。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也就是第三事物。
我总是以为激情使一位教师出色,这是因为它把富有感染力的能量带进教室,但是现在我认识了它更深层的功能。
作者简介:
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的工作囊括了很多机构——高等院校、公立学校、社区组织、宗教机构、公司和基金会。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我,我们才能明确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怎么教、是否能够教的更好,以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来完善自己。因为,正如本书作者提到的那样“好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质---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到教学中的强烈的意识。不好的老师则是使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在这样的过程中,远离了学生。而好的老师则能够讲教学与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而我之前的困惑正是因为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新的学生群体以及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导致的。只有在清醒自信的寻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所短才能更从容的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你的思想。”继续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相信自己能够在作者的引领下,也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成长。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就像任何真寮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常见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用怀疑的态度来防备学生、教育和任何希望的迹象。我心目中恐惧土壤是我们很少提到的:他是占支配地位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被如此强大的傲慢所推动,以至于人们很难看到在它背后的恐惧,除非人们能记起傲慢经常掩盖着恐惧。
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来自高高在上的某种权威,教室看起来就会像是专制政府。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个人突发奇想而确定的虚构故事,教室看起来就会是无政府上午混乱状态。如果我们认为真理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教师看起来就会像一个资源丰富、相辅相成的共同体。我们关于认识的假设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建立联系的能力。而建立联系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对某一个课题作出一个评论时,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
经典句、段摘抄:
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也就是第三事物。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
支配着教育的这种认识方式在教师、他们的学科和他们的学生之间制造出分裂,因为这种认识方式植根与恐惧之中。所谓客观主义的模式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自己、把我们的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
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原理是群体共享的。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它假设教师掌握所有知识,而学生只掌握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传授,而学生一定要收受:教师制订所有标准,而学生一定要达到这些标准。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共处的时间里,并没有体验共同体,而只是为了避免教师重复的教授同一内容。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
对某一个课题作出一个评论时,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重新从书架上找出这本被我读了几个章节而遗忘的〈教学勇气〉,是因为暑期里女儿学习的劲头感染了我。我在一大排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这本〈教学勇气〉时,我的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苦苦寻找。在当时我确实需要一种教学的勇气来面对一团糟的教学。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把他占为己有,在贪婪的吸收到一点点勇气之后,能够稍微从容的投入教学以后又因为教学工作而把它树之高阁。现在当我重新拿起这本书进行平静的阅读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认识更清晰了。
“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和另一高论类似: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
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饿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对停滞的选择反映了一种教师与他所害怕的学生的分离:因受到顽劣的学生制约而彷徨的教师,惶恐地防范着他们的学生,这样就陷入了恐惧的恶性循环。
南岔区第二小学教师读书札记
姓名
李丽
年龄
48
教龄
26
书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作者
帕克-帕尔默
字数
345000
阅读时间
2012年8月3日
内容简介:
这本书适合这些老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为了改革这种现状,一种反传统的全新教学法已经出现: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学生蕴藏的知识将会获得释放,鼓励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问责的准则由小组间产生,而教师的角色则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
也许在真正的共同体形象中,有着融合两种模式的提示,就是主体“作在中间且知之”。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也就是第三事物。
我总是以为激情使一位教师出色,这是因为它把富有感染力的能量带进教室,但是现在我认识了它更深层的功能。
作者简介:
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的工作囊括了很多机构——高等院校、公立学校、社区组织、宗教机构、公司和基金会。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我,我们才能明确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怎么教、是否能够教的更好,以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来完善自己。因为,正如本书作者提到的那样“好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质---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到教学中的强烈的意识。不好的老师则是使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在这样的过程中,远离了学生。而好的老师则能够讲教学与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而我之前的困惑正是因为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新的学生群体以及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导致的。只有在清醒自信的寻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所短才能更从容的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你的思想。”继续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相信自己能够在作者的引领下,也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成长。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就像任何真寮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常见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用怀疑的态度来防备学生、教育和任何希望的迹象。我心目中恐惧土壤是我们很少提到的:他是占支配地位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被如此强大的傲慢所推动,以至于人们很难看到在它背后的恐惧,除非人们能记起傲慢经常掩盖着恐惧。
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来自高高在上的某种权威,教室看起来就会像是专制政府。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个人突发奇想而确定的虚构故事,教室看起来就会是无政府上午混乱状态。如果我们认为真理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教师看起来就会像一个资源丰富、相辅相成的共同体。我们关于认识的假设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建立联系的能力。而建立联系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对某一个课题作出一个评论时,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
经典句、段摘抄:
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也就是第三事物。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
支配着教育的这种认识方式在教师、他们的学科和他们的学生之间制造出分裂,因为这种认识方式植根与恐惧之中。所谓客观主义的模式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自己、把我们的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
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原理是群体共享的。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它假设教师掌握所有知识,而学生只掌握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传授,而学生一定要收受:教师制订所有标准,而学生一定要达到这些标准。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共处的时间里,并没有体验共同体,而只是为了避免教师重复的教授同一内容。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
对某一个课题作出一个评论时,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