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市一中2014-2015学年度2013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50分)
一、(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

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等。

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

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这些行为后被我们称为文艺。

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

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假如哪天我们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

近两千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不过在近一、二百年。

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

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文人不解,讹传至今。

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

对本土的、外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

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如战争中的军歌等等。

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

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

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

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

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

中国现在到处建孔子学院,希望要有选择地传播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要把那些糟粕也宣传出去。

尤其不要自己继承,传播出去害人,继承则害己误国。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

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

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篇”,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B.文化有的附着于某些物质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过去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用“鲁迅所说”之例是说明饮食文化之类也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是说明造成批判者迁怒于娱乐性文化功用的原因。

C.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等等”之例说明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D.末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的结论。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B.娱乐功能大概是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功用,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像超级女声这种文艺节目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娱乐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
..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冯京曰:“臣亦闻之。

”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

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辨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
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
【注】①忮: zhì,刚愎、违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B.但当修.人事以应之修:研究、处理
C.朕所以
..恐惧者所以:……的原因
D.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
5.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2分) ( )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的文章令人叹服。

欧阳修曾为他传播美名。

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

C.王安石本性不喜好浮华,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

D.在作者看来,王安石担任宰相,既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4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分)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

(3分)
(三)每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①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④朝菌不知晦朔, ___________________ 。

(庄子《逍遥游》)
⑤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⑦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⑧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6分)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

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

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

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

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

前进村原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

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

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

“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

”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

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

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

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

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

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

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

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了。

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

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

人逢喜事
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

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就骑着空车走了。

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

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

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心理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12.小说中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分)
1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1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

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4分)
第II卷(表达题,5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俳.优(pái)饮.马(yìn)泡.桐(pāo)拾.级而上(shè)
B.翘.楚(qiáo)巨擘.(bò)骊.宫(lì)霓裳.羽衣(cháng)
C.扁.舟(piān)勖.勉(xù)粳.米(gēng)踽.踽独行(yǔ)
D.木讷.(nè)啼啭.(zhuàn)泥淖.(zhào)以儆.效尤(jǐng)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迤逦寂廖老当益壮锱铢必较
B.岑寂盘桓浮摇而上形影相吊
C.尺牍付梓得鱼忘筌日薄西山
D.疏朗踯躅游刃有余催眉折腰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B.“倒爷”这个词语对许多俄罗斯人并不陌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群带着大包小包来往于中俄边境做生意的人就是被冠以这种特定称谓的。

C.国家最高科技奖新近得主于敏院士为我国氢弹和核武器发展历尽千辛万苦,功勋卓著,但他却对此守口如瓶28年,更婉拒“氢弹之父”的美誉,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人们慨叹世风日下时,“雷锋精神”还有现实意义吗?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人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吗?《成德之道》这本书很好地作出了回答。

18.请根据白居易的诗句“晴空星月落池塘”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
③不超过70字。

(5分)
19.阅读下列资料,根据对话,分别概括出郭老师和王自信同学的形象特点。

(6分)(甲)郭老师与家长的对话
郭老师:“王自信同学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成绩优异不说,更可贵的是,他勤勉好学,心无旁骛,像校运会、艺术节都不参加。

我想他将来不是考清华就是北大,一定可以为校争光!”
家长:“我们做家长的也是很开明,只要他专心读书、光耀门楣就好,从不让他浪费时间做家务。


(乙)钟同学疑似偷窃事件
钟同学:“老师,我没有偷东西!王自信当时也在场,可以为我作证!”
王自信:“我在算数学,哪会知道啊!而且,这关我什么事?”
(丙)煊煊同学的描述
“王自信成绩好,而且好用功喔!下课时间从不和我们聊天,只读课本和参考书!像我爱看小说,他就笑我无聊又浪费生命。

我想他将来一定会考上很好的大学吧!”
五、写作(3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鸟和巢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风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

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

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参考答案
1.D 2.C 3.B
【解析】1.试题分析:原文中已表明“不被宗教左右”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原始文化”的特征,不是“成熟文化”的特征。

至于“成熟文化”的“原始”特征,与“中国文化”的特征,或与“原始文化”的特征更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D项说法是偷换了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A项,说明“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的,而非“饮食文化之类”;B项,第③段中说明“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D项,第⑤段中用钱钟书的事例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A项,缩小了范围,“也有自身的和后统治者”;另外,“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中的“等”表述不当;C项,张冠李戴,是“儒学”而非“儒教”;D项,不合原文语意,原文是指“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

比对选项时,要注意对象、范围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A 5.D 6.C
7.(1)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

(2)自然界的灾变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语不足以顾虑。

【解析】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放属:连缀,属文:写文章。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①所说的是王安石具有远大的志向。

③非王安石所为。

④所说的是王安石俭朴的品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C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苏洵就认为王安石很可能是个奸诈的人。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动笔如飞。

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

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

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在全国颁布推行。

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

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

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

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

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

”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曹佾进的谗言。

”冯京说:“臣也听说了。

”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

”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

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

”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乱了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