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练)-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3)(解析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诗鉴赏
1.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
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
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
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
出场又迫不得已。
“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
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
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
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
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
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
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
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答案】A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琵琶行》中音乐描写非常精彩.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A.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B.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C.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D.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
④D.①②③⑤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设计意图:此题意在考察对《琵琶行》全诗情节结构的整体把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
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三四两句以凄凉景写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答案】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
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5.请赏析这首诗前六句的画面美。
【答案】①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图景。
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萍争
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
(2分)②动静结合之美。
山杏初发,萍叶新生,“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
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
的力量。
(2分)③色彩映衬之美.“碎红”、“新
绿”、“白雁”、“黄鹂",色彩绚丽。
(2分)④上
下浑成之美.空中云雨初晴,下面湖边阳光反照;半空
中白雁翻飞,黄鹂啁啾;树上山杏吐艳,水面绿萍覆
盖,从上到下,无处不生机勃勃。
(2分)⑤冷暖、明暗变幻之美.雨过天晴,阳光返照,温暖明快,景色
秀丽.(2分)(答出3个角度即可,每个角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的回答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答出画面: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
度,简洁明快,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生机勃勃的南
湖早春图景。
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一
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山杏初发,苹叶新生,让人
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
二是要赏析这画面
美,也就是诗人如何写出了这画面美。
春光明媚,诗
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
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
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
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
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
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级.
6.结合尾联,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5分)【答案】不是说江南的春光不美,而是自己的衰病不堪
已使得自己无心情、无兴致欣赏美妙的春光。
(1分)可见作者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2分)前六句写早春的美好春光,尾句写消沉郁闷的心情,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乐景写哀情,使哀情倍增。
(2分)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①飐风:在风中颤动②搔头:指簪子③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④芙蓉:即荷花
7.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
【答案】元稹新乐府
【解析】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
要根据积累的有关知识作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答案】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
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结合诗句,白诗,可从“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一句概括出答案;王
诗可从“荷叶罗裙一色裁”、“闻歌始觉有人来"
归纳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答案】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
象。
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
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
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
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听轻音乐,
做有氧体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
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
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
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
这便是成功所在。
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回,这是父亲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妈妈的疼爱有加了。
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
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
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
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
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咱了。
要多谢我的父亲。
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以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将离开父母的我有些悲壮的感觉。
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
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
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
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