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教课程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教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背景与指导思想
中华文明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孕育期(先秦——百家争鸣)、成形期(秦汉——文化一统)、成熟期(唐宋——繁荣昌盛)、发展期(明清——蜕变分化)、衰落期(近代——衰弱败落)。
众所周知,进入晚清中国历史发生了一些剧烈变化,其程度之剧烈,性质之深刻前所未有。
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陷入从未有过的民族屈辱与苦难。
伴随着坚船利炮的入侵、掠夺与屠戮,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传入中国。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开始崩溃坍塌,同光时期,出现变革思潮与变革运动,经世致用,自强图新成为时代的追求。
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但在文化上一直处在摸索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全盘向西方文明学习,建国初期又向苏联学习,这点在教育教学上尤为突出,文革后,面对伤痕累累的社会,人们开始反思,特别是改革开发后,国人视野渐大,心胸渐广,与世界交流渐多,开始怀疑西方文化的救世价值,面对现代文明的带来的无奈与沉重代价,先进的科学也无奈其何。
作为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真的全是糟粕?真的一点价值也没有?面对现实人们开始怅惘
迷茫?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西方一些先进国家所提倡学习的正是我们所抛弃的,于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审视传统文化并逐步回归。
工业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工业文明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生存环境的危机,灵魂的漂泊,人性的迷失,文化价值的失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愈发的重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价值与意义,提出中国梦,中华文化复兴的口号,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同时开始回归。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有待我们去开发。
课题价值与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是一个迷茫的社会,急功近利是时代的通病。
在现代文明的躯壳下,灵魂在漂泊,在流浪,在丰富的物质中挣扎。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一直把西方文明当作济世良方,当作万能之药,倡导全盘西化。
其实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础是培根唯物质论和卢梭的情感放纵论,过于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所谓的“自由”已经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
好在现在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并在国家的层面倡导回归。
传统文化的意义就是浸润我们的心灵,温润我们的生活,人性的回归与灵魂的重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我们的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振兴。
从这一层面来看意义更加重大。
清朝学者龚自珍研究历史得出结论“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祖国的强大与昌盛也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通过诗教课程的研究实施,通过在诗教课堂的有效教学,对传统文化给予认同、理解,在此基础上来改变当今浮躁的习气,拯救高贵气质的失落,诗教课程紧紧围绕“写”这一核心,以“多出精品”为目标,“以写促读,以写促教,以写促发展”,提升学生诗学素养及创作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改变多费无功的教学现状提供一个思路与途径,具体目标表现为:
1、了解传统诗词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诵读传统诗词,感受传统诗词文化独特之美。
3、掌握格律诗词常识,提升鉴赏能力。
4、会写格律诗,能传统词牌填写常见令词。
课程结构:
在课程设置上,由“格律诗词写作”、“诗词诵读”、“诗经”三部分组成,以“格律诗词写作”为主体,辅以开设“诗词诵读”,意在加强学生诗词积累;开设“诗经”课程,意在提升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开设“吟诵”课程,意在陶冶学生性灵,熏陶传统艺术之美。
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
《诗教课程》可在小学五年级及其以上年级实施,分初级入门及提高深化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安排十五个课时,深化阶段安排十五个课时,共计三十个课时,为期一年即可完成一轮。
在实施阶段方法上:入门阶段,集中授课;实践阶段,个性辅导;创作阶段,推广分享。
在诗教过程的思路紧紧围绕“写”这一核心,以“多出精品”为目标,“以写促读,以写促教,以写促发展”,以格律诗词为载体,以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为契机,以抒写情怀为依托,以团体成员老师为写作龙头,以经典诵读、诗词格律写作为主体,以日常写作、培训班讲座、座谈会、采风、大赛等多种形式为依托进行教学。
诗社以“多写、多改、多读”为倡导,高标准、严要求,采取集中授课、个别辅导、面批面改的教学方式,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形成技能。
课下强调积累与背诵,以竞赛形式开展丰富诗词诵读学习,以巩固促进诗词写作。
课程特色与实施效果
诗教课程具有鲜明的优秀文化传承性,人文素养形成性,技巧技能操作性,艺术熏陶持久性四大特色。
从历年十数次课程实践来看,诗教课程具有广泛的情感认同基础,深受广大师生所喜爱;其次,具有操作性强,在诗词鉴赏与诗词写作中,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效果显著;再次,易于形成劳动成果,可
快速提升学生成就感,从而促进对学习的兴趣。
课程管理与保障措施
1、成立诗教课程领导小组,由项英志校长担任课程督导进行课程管理,由学校办公室李胜军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由业务骨干老师赵宗方、张秀丽、张喜青、魏爱晶等老师组成精英团队,承担课程的实施。
2、成立课程学习小组,组建诗词协会,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
3、以人的个性发展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指向,重视学习过程与训练方法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
4、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5、重视学生优秀成果的搜集整理、评价及推荐工作。
每学期编辑两期师生优秀诗词作品集并积极向县、市诗词协会刊物以及网络平台推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