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重点理解】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

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
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

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

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

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课文背景资料: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
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论散文梁实秋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

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

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
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

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

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

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

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

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

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

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

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

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

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

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

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

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

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
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

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

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斓,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香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
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

戴奥尼索斯称赞柏拉图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散文学说,他是标榜“亚典主义”反对“亚细亚主义”的。

亚典主义的散文,就是简单的散文。

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

在英国文学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虽然是很晚产生的一个类型,而在希腊时代我们该记得那个“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这一位古远的批评家说过,散文的功效不仅是诉于理性,对于读者是要以情移。

感情的渗入,与文调的雅洁,据他说,便是文学的高超性的来由,不过感情的渗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启出恣肆粗陋的缺点。

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

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后再配上高超的文调。

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

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

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

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难点探究】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探究】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探究】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探究】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

“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探究】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

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

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一是直接的表达。

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
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

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探究】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

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

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

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

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

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

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

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6.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

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探究】(1)“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2)“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7.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探究】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

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

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稳健.(jiàn)显宦.(huàn)顿.时(dùn)屏.息以待(bǐng)
B.酣.畅(hān)莅.校(lì)步履.(lǚ)叱咤.风云(zhà)
C.景仰.(yǎng)激亢.(háng)沉着.(zhuó)博闻强识.(zhì)
D.潇.洒(xiāo)蓟.北(jì)精悍.(hàn)涕.泗交流(tì)
1.C【解析】C项,“激亢”中“亢”应读“kà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景仰戊戌竟然风神潇洒
B.谦逊拭泪箜篌左右顾盼
C.弥漫苍茫引证启承转合
D.机缘光芒沾襟博闻强记
2.C【解析】C项,“启承转合”中“启”应写作“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
....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
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围绕“探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寻求变革与转型”和“创
新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起承转合
....的讲话。

C.陈宗云在卫浴行业度过了20多年的岁月,凭借自己的才智,经过努力拼搏,已经成为叱咤风
...云.的一代宗师。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
....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每一次“走出去、请进来”,都________着人们的心智,打开了一扇扇思想之窗。

(2)在一个________的机会中,记者在远离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一千余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亲身感受了小镇公民集体烘托出的民主氛围。

(3)这部戏曲以唱、念、做为主,其表演形式短小________,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唱腔洒脱、豪放、委婉、流畅,真实地体现了山西民众朴实勤劳、憨厚耿直、热爱生活的淳朴性格。

A.启发偶尔精悍B.启迪偶尔精明
C.启发偶然精明 D.启迪偶然精悍
4.D【解析】启迪:开导,启发。

启发:不是直接指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或事理,打开思路,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

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

有时跟“经常”相对。

精悍:①(人)精明能干;②(文笔等)精练犀利。

精明:精细明察;机警聪明。

“精悍”比“精明”多了一层“勇猛、能干”的意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B.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之后,梁启超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

C.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5.B【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把“禁止”改为“要”;D项,关联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