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拟人)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比喻拟人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拟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自主积累:大声朗读诗歌积累优美诗句写在摘停留;歇息(多指鸟
类)。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栖息”“微漾”等重点词语,提高语言的运用
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
诗的主题。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生
活情趣,能从大自然中体会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自研自探导学】
1、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提示:从修辞角
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
的表达效果。


赏析:“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进一步营造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设
计意图:让学生认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_________我的分数_________
基础题
1、填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和冬日
“”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阅读《夜》,回答文后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
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不好。

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
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
果。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
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
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郭沫若的《静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教师姓名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自读自悟:《外国诗两首》3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和田园诗的特点。

抄本上。

自我感悟:通过朗诵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感情
预习步骤:
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qī)草茸茸(róng )欢嚷(răng )喧响(xuān )
树lí( 篱) yōu( 幽) 暗沉jì( 寂) 微yàng( 漾)
2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明确:(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2)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你从《蝈蝈与蛐蛐》中读到些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回答,如读出诗人有怎样的感情,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只要围绕大自然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夜》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当堂检测a
1.请给加黑字注音。

昏晕()栖息()茸茸()银波微漾()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________,英国________诗人,1816年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______。

3.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________,一旦唱的疲劳了,便________地________可喜的草丛中间。

当堂检测b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遐想()秧鸡()消逝()沉浸()
二、《夜》的作者是俄罗斯的________,这首小诗展示了夏夜的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三、在______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________,在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________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______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二、解读目标(约4分钟教师阐述学习目标,精要概园诗的有关知识,结合时代
三、预习检测(5分钟)
教师用课件打出“预习检测板上完成,教师重点强调“四、预习梳理:(约2分钟教师对本节知识的梳理与成果,并明确知道自己的疑记忆加深理解,完成相应的练习等活动。

五、讨论探究(5分钟)
教师对每个探究点都提出要求,例如探1从修辞手2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探受。

教师巡视学情并参与其况,在讨论即将结束时,分六、展示质疑。

(约15分钟
教师把控互动,对重要或做出精讲。

教师指导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胆质疑。

做好评价。

七、检测矫正。

(约5分钟教师用课件打出检测题目,巡视并准备提问展示、组织长批、对子批都可以)。

教师只针对当堂检测出现的一道用白板作答矫正,并由学科八、归纳小结。

(约3分钟对当堂知识框架和要点、学纳,形成知识树,帮助强化及部分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教学反思】
的山上鸣叫
发展题
试着默写这两首诗
提高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色或月亮的诗歌?请试着写几句。


6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7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8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9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0《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风流人物
三、填空:
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3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4“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5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6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7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8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9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0《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