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
1.不改变句意,把下边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答案】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解析】【分析】这句话主要有三层意思:楚怀王是怎样的人;屈原是怎样的人;历史剧《屈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评】本题考查把长句改为短句。
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表达层次,按不同的主语写成短句。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
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3.学校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所在的八(1)班安排你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你将怎么对方老师说?
(2)班级准备举行一场有关传统节日PK洋节日的小型辩论会。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助拟写一个辩论题目。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年味淡了,其它各种传统节日也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现在的情况是,如今传统节日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
随着洋节日纷纷进军中国,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
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
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有同学坦言:“我更喜欢西方节日中的那份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气氛。
像春节这些节日,尽管有浓浓的亲情,但太正式,对我们来说没有诙谐和乐趣,不好玩。
”
(3)本次活动结束后,张浩同学写了一篇报道稿。
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和完善。
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这样就必然具有局限性,也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
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A)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坚决地抛弃。
(B)而像________的追求仁义,________的崇尚自然,________的主张兼爱非攻,________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
(C)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①(B)处横线上应依次填上序号: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②(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________”一词删去。
③(C)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
【答案】(1)方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我班想请您为同学们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不知您能否抽出时间于下周一班会课来我班开展这一讲座?(2)“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或“传统节日好还是洋节日好”、“过洋节日是不是忘本”)
(3)C;A;B;D;毫不犹豫(坚决);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本题表达的目的是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作答时,注意称呼和语气,一定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讲座的主题。
据此可作答。
(2)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表现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热衷过洋节,却不喜欢过传统节目的现象。
可拟写的辩题为: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
(3)A处划横线的句子中,“毫不犹豫”与“坚决”语意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B处,追求仁义的是儒家,崇尚自然的是道家,主张兼爱与非攻的是墨家,主张依法治国的是法家。
据此填写。
C处,把一个肯定句改成反问句,加上一个反问词,再加上一个否定词和问号即可。
可改成: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
故答案为:⑴方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我班想请您为同学们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不知您能否抽出时间于下周一班会课来我班开展这一讲座?⑵“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或“传统节日好还是洋节日好”、“过洋节日是不是忘本”);
⑶C;A;B;D;毫不犹豫(坚决);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
【点评】⑴语言得体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
⑵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
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
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
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了成语的运用、病句的修改及句式的转换。
注意相关的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
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
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
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suǒzhōng
充沛________然无味无动于________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pèi;索;衷
(2)疏乎;疏忽
(3)C
(4)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索”不要写成“锁”;“衷”不要写成“中”。
(2)根据平时对字形的积累可知,“乎”应为“忽”。
(3)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
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
据此可知这里的“胜”意思应为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4)这是一个否定句,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反问词,要把这个句子变为肯定句,句末用问号。
故答案为:⑴pèi;索;衷
⑵疏乎;疏忽
⑶C
⑷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
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⑷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本文多以短句为主,请将下列的长句改为一组意思不变的短句。
著名学者专家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关于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答案】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许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了论证后得出了不可行意见,著名学者专家通过论证证明这个不可行意见是不科学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此题我们可把附加成分“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许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了论证后得出了不可行意见”从句中抽出变为复句中的分句。
故答案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许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了论证后得出了不可行意见,著名学者专家通过论证证明这个不可行意见是不科学的。
【点评】长句变短句的方法:1、抽出长句的附加成分,变成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2、借助复指,把长句的附加成分变为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3、拆开并列的修饰成分,让其分别同中心词搭配,形成叠用的句式,变为复句里的几个分句。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和感叹句,使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更强烈。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反问句 :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
(2)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首个试验乘火箭上天
【答案】(1)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我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解析】【分析】(1)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把改成可以分成四个步骤:①有“不”去“不”,没“不”加“不”;②加上疑问词。
把句号改成问号。
④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
按照上述方法可以把这个陈述句改为: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只需在陈述句前或者句末加上感叹词与感叹号就行,比如“啊、呀”等等。
据此这句话可以改为: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呀!
(2)语义重复,应删去“第一个”或“首个”。
故答案为:⑴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我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⑵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⑵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7.把下面的内容放在A,B两种语言环境中转述,要求人称正确,语气准确,内容清楚。
1955年6月,科学家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________。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________。
【答案】“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
”;“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
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
【解析】【分析】转换引述句:(1)标点符号的改变(2)人称的变化
如: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
”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
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
【点评】掌握转述句改引述句的方法。
平时多练习。
四、语言表达(共10题;共68分)
8.综合性学习
5月8号的早晨,梅子一进教室就开讲了:今天可有意思了,一女的上车,刷卡支付没有成功,司机提醒她重新支付,那女的一下子就激动起来,指着司机一直说,一直说,司机就一直忍着,一直忍着。
我看司机握方向盘的手有点抖。
到站了,咱班梦如同学递给司机一张字条,回头笑了笑,就下车了。
我看司机打开字条,笑了,像开了朵花。
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梦如写的啥。
梦如说:“也没写啥,就简单几句,”
语文课代表听了,摇头晃脑地说:“梦如一笑百媚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1)请在横线上为梦如补写恰当的话,使之符合上下语境。
(2)梅子说:“我们要为梦如点赞!我先说,大家接着来说。
”
梅子:我为梦如的友善点赞,你看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到站了就对司机漠不关心。
我为梦如的________点赞,你看她_________
【答案】(1)叔叔你好!我是车上的一位学生,请你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把好心情弄没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
希望你开心每一天。
(2)机智;用写字条的方式安慰司机,让司机会心、暖心,又避免了尴尬。
(还可以从细心、责任等角度思考)
【解析】【分析】(1)结合前文可知,司机被一位女乘客不停地说,很生气,结合“司机打开字条,笑了,像开了朵花”可知梦如写的是宽慰司机的话,所以填上宽慰司机的话语即可。
示例:叔叔你好!我是车上的一位学生,请您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把好心情弄没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
希望您开心每一天。
(2)考查仿写句子。
参照示例,我们还可从梦如表现出的机智、对司机心理的理解等不同方面来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注意表述时要与示例的句式、结构一致。
示例:我为梦如的善解人意点赞,你看她在安慰司机的同时,还能体谅女乘客。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叔叔你好!我是车上的一位学生,请你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把好心情弄没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
希望你开心每一天。
⑵机智;用写字条的方式安慰司机,让司机会心、暖心,又避免了尴尬。
(还可以从细心、责任等角度思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语言表达需简明、连贯、得体。
⑵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
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漏下的点点的光班在地面闪烁着,光影变huàn,古槐与紫藤就在其中演yì着一场光阴与生命的盛大欢愉。
落雨了。
春天的雨淅淅沥沥,是惜春的泪。
伴随着泪珠撒落的,还有紫藤花瓣。
盛开是庄重的,凋落同样也是一件圣洁的事情。
那是秋叶一样静美的回归。
回归土地的怀抱,回归根的呼唤。
纷纷扬扬的花瓣在斜风细雨中飘落,飘落成一场盛大的花雨,谁都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缝 ________ 隙光影变huàn ________ 演yì 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圣洁”的“圣”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
【答案】(1)fèng;幻;绎
(2)光班;光斑
(3)崇高的
(4)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解析】【分析】(1)“缝”读fèng,不要读成féng;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
注意“幻”不要写成“幼”;演绎:铺陈,推断,阐发。
“绎”注意不要写成“译”;
(2)“光班”中的“班”写作“斑”。
光斑:太阳表面上特别明亮的纤维状斑点,是太阳活动比较剧烈的部分。
(3)圣洁:神圣而纯洁。
圣:神圣的、崇高的。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都”改为否定词“不”,并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注意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要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⑴ fèng ;幻;绎
⑵光班 - 光斑
⑶崇高的
⑷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字形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义理解字义。
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注意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0.语言表达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蓝天,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崇山,因为它使我的心谦逊;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喜欢纵观广阔无垠的大海;因为它使我的心胸宽广
【解析】【分析】从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本题可仿照“我喜欢……,因为它使我的心……”来写,示例:我喜欢观赏无垠的大海,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
故答案为:示例:我喜欢观赏无垠的大海,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语句仿写能力,要注意修辞和句式。
一般说来,做仿写题的方法是,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11.下列各项中的句式变换不符合改句要求的一项是()
A. 原句: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要求语
气表达更强)改句: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难道不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B. 原句;赣南苏区在先行先试中铿锵有力地前行。
(要求突出强调“铿锵有力”)改句:铿锵有力地,赣南苏区在先行先试中前行。
C. 原句:汽车一阵疾驶,溅了他一身泥。
(变换成被动句)改句:他被疾驶的汽车溅了一身泥。
D. 原句:这辈子,我们就是父母的影子。
(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改句:我们永远是爸爸妈妈的负担。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变换句式的分析判断能力。
首先要逐一分析各个选项,根据句子的改写要求分析原句与改句的不同,再判断正误。
D项改句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应改为“我们就是父母这辈子的影子”。
故答案为:D
【点评】首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其次,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再次,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说明。
12.把下面的三个短句变换成一个长句。
(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②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③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答案】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解析】【分析】将短句变长,主要将若干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地变成附加成分。
1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
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改变,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
14.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谁都知道渔夫在海上打鱼。
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