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枣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枣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9课枣儿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分析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

3.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戏剧台词的深层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分析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

●难点: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戏剧台词的深层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

独幕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篇幅较短,人物较少,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

由于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的限制,独幕剧一般情节单纯,结构非常紧凑,矛盾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上。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作者
孙鸿,女,安康学院中文系教师,教授职称,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3、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
《枣儿》发表于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道德、
伦理、亲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枣儿》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人们心中的温暖亲情,企盼和呼唤人们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

4、字词达标
(1)读准字音
蓦然(mò)翘首(qiáo)囫囵(húlún)竹匾(bi ǎn)
踌躇(chóu chú)咀嚼(jǔjué)掸去(dǎn)喃喃(n án nán)
(2)词语释义
踌躇:犹豫不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特别有兴味,也指特别有滋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心事重重:心里盘算的事很多,一层又一层。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二、预习展示:
1.介绍独幕剧、作者和写作背景。

(见课件)
2.字词达标。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枣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
(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2)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3)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四、人物探究
小组讨论研讨,派代表展示:
1、文中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
(1)老人请男孩吃枣。

(2)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3)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4)“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文中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细读课文,概括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1)老人
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帮男孩摘枣,讲故事,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

满怀亲情,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念旧又传统,面对变化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2)孩子
①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
精神家园的失落。

五、写法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生思考,讨论:
1、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
(1)“枣儿”象征着亲情。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

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剧本中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
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生思考,讨论:
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交流点拨】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交流点拨】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交流点拨】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交流点拨】“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交流点拨】“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交流点拨】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七、主旨探究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巧妙地串起现实与回忆、思念与盼望,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八、课堂总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
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九、课外拓展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2、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剧本情节、人物台词、剧本主题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但忽视了让学生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一方面是诵读,另一方面是实在的表演。

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学习剧本的真正用意,在课堂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应弥补此缺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