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 第6期
2023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6
N o v e m b e r 2023收稿日期:2023-07-22
作者简介:何春晖(1997-
),女,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汉水文化研究㊂*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项目 (2023093),汉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23B 25)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
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何春晖
(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十堰442000
)摘 要: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显著特色,其中以涵括地域文化在内的非遗保护
与传承为重要内容㊂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提供了宏观视野,对非遗传承人纳入文化传承领域来研究提供了宝贵指南㊂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非
遗传承人,运用口述志方法以发掘其作为非遗资源的地域文化品格㊂论文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
歌为个案,深入访谈其传承人杨福凤的生活史,研究其和地域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系㊂地域文化传承
主体的生活史,折射了 人 的心灵成长历程;以民歌中的故事为对象,展现民间经验及其人生智慧;民歌
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显现出传承主体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实践,为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一
定的理论借鉴㊂
关键词:新时代;地域文化;非遗传承人;口述志;向坝民歌
中图分类号:G 112;I 207.7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
.i s s n .1671-6477.2023.06.016一㊁问题的提出
2023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㊁建设文化强国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㊂要坚定文化自信㊁担当使
命㊁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㊂ 将文化传承发展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密切关联起来,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战略思想的新高度,也为非遗传承人指明了新
方向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㊂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新任务㊁新目标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珍宝,逐步得到党中央的重视,向坝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不仅是补充关于民歌层面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传
承和发展中华文化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探索㊂张明庚探究了向坝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李霖深入分析了向坝民歌的艺术特点㊁审美特点以及传承与演唱方式[3];傅广典不仅分析了民歌特点,还分析了向坝居民对民歌保护的传承意识[4];袁渊㊁黄永林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研究了向坝民歌的文化生态特点并探寻了其历史文化渊源㊂鄂西文化的根基是楚文化,其文化的支流主要包含以十堰为中心的秦楚文
化生态圈㊁以宜昌为中心的巴楚文化生态圈㊁以襄阳和随州为中心的晋楚文化生态圈㊁以恩施为中心的土苗文化生态圈㊂在丰富的文化生态浸染下,鄂西人民用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让多元而又极具特色的
鄂西民歌在这里 各美其美㊁和而不同 ,形成了在整体风貌㊁调式色彩㊁旋律歌词以及曲式结构上的多元
混融性特征,展现出多元共存的地域文化色彩[
5]㊂
㊃611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我国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制度化建设,从2006年实施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制度[6],到2015年实施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7],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㊂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将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㊁对自身在传承实践中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手段,全面㊁真实㊁系统地记录下来,为后人传承㊁研究㊁宣传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宝贵资料,对更好地传承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自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已连续组织开展了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㊂ [8]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9]的实施,皆取得显著进展㊂新时代地域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以文化传承主体作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法,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及其传承人杨福凤为切入点,研究其生活史及心路历程,通过民歌故事,展现民间智慧,梳理有利于民歌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促进地域文化向坝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㊂
二㊁地域文化传承项目向坝民歌的文化功能
作为文化形态的民歌作品,其内容包涵着社会生活在村民头脑中的反映㊂文化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劳动造就了人类本身㊁造就了独属于自己的民俗风格,造就了独属于自身的文化㊂向坝民歌类别丰富㊁形式多样,按类别可划分为生产劳动类㊁社会生活类以及思想情感类,其思想内涵多以艳㊁贤㊁谐㊁怨为主格调㊂作为文化形态的民歌作品,其内容一定包涵着社会生活的反映㊂文化源自生活,向坝民歌类别丰富㊁形式多样,按类别可划分情歌㊁山歌㊁田歌㊁号子㊁丧鼓歌,其主要格调包括艳㊁贤㊁谐㊁怨㊁哀㊂民歌中的故事也传递出当地民众的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出民间智慧结晶㊂
(一)教化功能
歌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修身养性的作用,可以直击人心,使人知善,还可以打动人心,改变习惯㊂而为广大民众而唱的民歌更是以其受众广㊁范围大㊁传唱易的特点在教化民众的方式中占据一席之地㊂如,‘十劝妇女“(节选)①:
一劝妇女要勤快,不等天亮要起来,早起三日做双鞋㊂
二劝妇女要孝顺,孝敬公婆老年人,二老恩情比海深㊂
三劝妇女勤持家,莫把五谷来糟蹋,糟蹋五谷招雷打㊂
四劝妇女回娘家,娘家不说婆家话,莫把亲戚五裂哒㊂
五劝妇女要喜呐,来人来客要奉茶,无烟无茶要吱喳㊂
农村的家庭对婚姻十分重视,往往一生就认定一个人,在他们心中维护家庭和睦十分重要㊂勤劳㊁孝顺㊁节俭是做人应有的品质,约束好自身之后,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妇女回娘家时,不能说婆家坏话;来客人时,要迎客奉茶㊂
(二)仪式功能
民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民俗仪式则是整合当地民俗的主要线索㊂向坝地区的民众选择用民歌来充当生活的民俗仪式,当婴儿降临人间第一次张口大哭时,会有接生歌欢迎他/她的到来,而当有人去世时,也会有连唱几夜的夜歌为他送行㊂在向坝,每当经过生活中的各种节日㊁仪式,都会有相应的歌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㊂如‘来到孝家五重门“(丧鼓歌‘开路歌“节选):
众位歌师,众位哥郎,听我开个小小场㊂
开高必有天高,开长必有路长㊂
开个不长不短,四海达三江㊂
开天天有界,开地地有方㊂
开人人有三魂七魄,开鬼有一路寒光㊂
在家心生烦,听说旁边老(死)了一人㊂
不怕高山林深,不怕大风雨淋㊂
尊重歌郎本份,来到孝家一重门㊂
敬畏生命㊁死者为大,是中国一直流传的传统,在向坝地区,死者会受到民歌的最后送行,歌师长途
㊃711㊃
第6期何春晖: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 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跋涉,步行万里,只为给孝家送去几晚歌喉,而这几晚的歌喉,也成为孝家消解悲愁㊁邻里充实生活的一碗良药㊂
(三)协作功能
农耕劳作是村民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手段,向坝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性气候,山麓地区杂草生长先于山顶地区,同时,每逢七月大雨飘过之后,草木便开始恣意生长,其生长速度远比禾苗要快㊂面对杂草的地域开始时段不同和生长迅猛,村民们选择通过卖工㊁换工㊁帮工的形式,集中力量一起薅草,人多力量大,但是人多也会面临着管理难度提升的困难,由此,‘薅草锣鼓“应运而生:只听锣鼓不见人
早上起来雾蒙蒙,只听锣鼓不见人㊂
双手拨开云和雾,一阵锣鼓一层人㊂
薅草锣鼓歌(节选)
你一阵我一阵,阵阵不离穆桂英㊂
昔日大破天门阵,谁不知是穆桂英㊂
这里前一首民歌所唱的,便是薅草锣鼓的场景㊂清晨,农民们从床上爬起来,在一排排的玉米丛里,他们一字排开,跟着对面歌手(一般为两人,一人持鼓一人持锣)敲锣打鼓的音律和歌声劳动㊂薅草锣鼓不仅仅只唱农耕相关的,还有一些历史故事㊁忠义传说,边听故事边干农活,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劳作,既能干活,又不至于过于无聊,随着锣鼓歌声的不断高亢,农民们也会更有激情和动力,更加奋进地投入在农耕之中㊂
(四)情感功能
情感是文艺作品的内涵,没有情感的作品不具备灵魂㊂人作为社会动物,需要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找寻自我的价值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渴望和心理期待,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满足,向坝人们选择的,便是用最能表现个人情感和需求的民歌形式㊂歌曲通过抑扬顿挫来表现心中情绪的跌宕起伏㊁用歌词来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相比于文字和动作,更具抒情性和表达性㊂爱情是文艺作品的主要话题之一,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让向坝人民谱写了一首首追求爱情的艳歌和表达少女少妇哀怨离别的怨歌㊂‘风儿歌“(节选):
男唱: 一更里来风儿轻轻起,小郎戴帽穿新衣要到姐家去㊂
男唱: 二更里来风儿吹得快,不觉来到姐门外,敲门把门开㊂
女问: 你哪里去哒㊂
男答:这儿㊂
男唱: 三更里来风儿吹得哒,把郎吹到家神下,神仙也知道他㊂
女问: 哥你怎么才来?
男答: 把父母安顿好哒才来㊂
女唱: 四更里来风儿吹进房,叫声情哥我的郎,我时刻把你想㊂
男女合唱:五更里来风儿吹得圆,二人双双都团圆,风儿你回家转㊂
这首歌充分展示了男子去女子家拜访的过程㊂在故事的开始,男子要在家打扮好自己,据演唱者余昌美老师说,村里的人干农活,在自家生活,不用打扮太好,只有去对象家才会整理打扮自己㊂再用风儿比喻爱情,从 风儿轻轻起 到 风儿吹得圆 ,风儿吹了五更里,从轻到重,最后风儿吹得二人团圆,最后完成了使命去另一户人家,把爱情传播到其他人家里㊂如‘探郎歌“(节选):
二月探郎百花开,
情哥一去不回来,
没得哪一天叫奴不挂怀㊂
……
七月探郎七月七,
眼望牛郎和织女,
情哥你不来奴家心头急㊂
㊃811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有人享受爱情相聚时的美好,也有人遭遇爱情分离的痛苦㊂ 百花开 的生机景象和 不回来 的孤独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牛郎织女的相逢和你我的相离,强烈对比之下,不尽的愁情令少女老妇和听众感怀伤心;词义真实细腻,曲调哀婉低沉,真挚情感的流露,最能令人感动㊂
三㊁向坝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史与心路历程
从文化谱系的代代相承,到社会转型的文化坚守;从日常生活的艰难维持,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从边缘化的手艺人,到主流化的非遗传承人等,充分展现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力量㊂民间文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精神追求与理想表达㊂非遗传承人自小受到民间生活的滋养和哺育,在人民创造的文艺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㊂他们以自己的热爱与执着,向民间文艺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㊂从微观具体的传承人生命史㊁生活史和心灵史事件中,洞察传承人与自我㊁与他人㊁与社会㊁与国家㊁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的历史脉络,梳理其复杂而内在的文化谱系,即时间谱系㊁空间谱系㊁知识谱系和主体谱系,从而建构起传承人的 精神档案 ,确立非遗的 人文品格 ,还原非遗传承的 社会记忆 ,建构地方性 知识谱系 ,阐明非遗传承人的 文化认同 与 文化担当 ,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贡献理论智慧[5]㊂
(一)家庭环境
向坝地区位置偏远,与世隔绝,交通极不发达,过去仅有一条盐商走出的小径;生产技术和水平低,仅使用简单的农具劳作,并且由于向坝地区的土质贫瘠,土地生产能力有限,产出农作物的数量和质量较低㊂但是,在这样的封闭贫乏之地,向坝人民以自身的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为素材,用通俗易懂的民歌形式,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宝库 向坝民歌㊂
杨福凤生活在农村家庭,由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她经常帮助家人处理农活,应对生活,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和外公擅长歌唱向坝民歌,每当劳动生产及休憩娱乐时,母亲和外公总会为她唱起民歌,教授她如何歌唱,让她在劳作中也能找到一丝乐趣㊂杨福凤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中,逐渐掌握歌唱技巧,记忆歌词曲谱,享受其中的精神乐趣,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歌歌手㊂
(二)青少年时期
杨福凤出生于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之年,劳动与奉献是杨福凤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内容㊂上学期间,杨福凤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在校园度过,学校经常在农忙时节安排学生去帮村里人除草㊁收庄稼㊁捡柴;假期之余也会和家人一起劳作㊂在集体劳作中,薅草锣鼓歌㊁劳动歌成为大家在劳作期间的主要精神食粮,每当劳动生产时,歌师们唱出的鼓舞和热情,总能激励杨福凤从厌恶劳动的情绪中解脱,在劳动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听歌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杨福凤不断被民歌所吸引,进而激励自己不断去学习,终于,在外公循循善诱,母亲的帮助下,杨福凤学会了不少向坝民歌㊂杨福凤对向坝民歌十分敏感,她在这一方面极有天赋,在学习过程中听其他人唱一两遍向坝民歌就可以轻松学会,可以说是一学就会,在遇上部分比较难学的歌曲,她从不会轻易放弃,她会坚持不懈地一遍一遍地去学习,大多数情况下她通过自己的理解,投入歌曲之中,在学了四五遍之后,她基本上能够学会,将所学的向坝民歌完整地唱下来,诚如杨福凤自言: 我没有什么学问,我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学,直到我会唱㊂ 杨福凤学习向坝民歌的过程中从不会半途而废,她会锲而不舍地钻研,同时杨福凤在学习民歌时也会将自己所学的民歌进行整理与记录,她会将自己学过的民歌一笔一划地抄录在笔记本上,便于深化记忆,温故而知新,在十几岁时,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当地举办的民歌比赛中拿到了奖项,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对于年纪轻轻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鼓励,在她夜以继日地不断练习㊁不断学习下,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得到了一个令她满意的结果,让自己对得起所学的向坝民歌㊂
(三)中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杨福凤幸福美满㊂1968年,杨福凤与自己的挚爱邵济生结为夫妇,两人都是热爱劳动㊁善长民歌之人,结婚之后更是共同维护自己的家㊁共同歌唱彼此的歌㊂成婚不久,他们接连迎来爱情的结晶,累计生育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并且,他们的事业也得到了节节攀升,杨福凤在大家的推选下当上
㊃911㊃
第6期何春晖: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 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了村里的妇联主任,维护向坝妇女权益;同时,多年的积累也满足了杨邵二人的心愿,建一栋自己的房子,养几头猪,在广阔的世界中有一个自己的安身之所㊂
杨福凤在当上妇联主任后,积极维护向坝村妇女的权益,积极向村中妇女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参与集体农活,同时协调村里妇女间的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关心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在村里杨福凤是有名的能干好手,她也会经常和村里的妇女一起交流干活的经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生产小队的任务指标,她会在干活时为大家唱向坝民歌中的生活歌㊁小调等激励大家干活,舒缓劳动伙伴辛苦干活的疲倦和疲劳,给大家打气㊂她会走访村里的人家,询问村里妇女儿童的近况,了解他们的相关情况,针对她们提出来的困难,她会发挥自己的智慧,为他们想出能够解决的办法;她也会自己亲身上阵为他们处理困难,遇上她自己无法处理的,她会反馈到大队部集思广益,和大家集体商量共同处理;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切实为村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㊂在结束了白天的辛勤劳作后,晚上他们要在一起开会,算工分,在算完工分后,杨福凤通常会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为大家唱向坝民歌,每次她都会为大家唱出一首首悠扬婉转的向坝民歌,她也会唱其他革命歌曲或者红歌,例如‘东方红“‘洪湖水浪打浪“‘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等㊂尽管她每天要和大家一同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但是到了晚上她依旧会坚持为大家唱歌,在一片片美妙的歌声中,大家一天的劳动疲累也会有所缓解,虽然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大家是可以自己创造的㊂正如她自己所言: 我喜欢向坝民歌,我想要一直唱下去,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歌声,听到向坝民歌㊂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累(身体上的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感兴趣的民歌,她当然可以坚持不懈地唱下去㊂在唱歌时她的内心是充实的,心情是喜悦的㊂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杨福凤也进入了个人民歌创作的高潮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开展,乡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物质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国家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向坝民歌作为向坝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挖掘㊂杨福凤作为传唱向坝民歌的优秀选手,在各种民歌比赛中与其他选手一起互相展示自身长处,一起交流进步,在一次次的磨练㊁提升中,杨福凤的表演舞台越来越大,越走越远,让向坝民歌走出十堰㊁走出湖北㊂在民歌传承上,杨邵二人也积极收徒,在收徒时没有繁琐的收徒仪式,只要有人上门求学,对向坝民歌感兴趣,他们就会收其为徒,并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授适合他们的民歌㊂
(四)晚年时期
杨福凤对生活充满希望,她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年代,在那艰难的时代,她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善着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打拼出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㊂她勤劳能干,积极乐观,热情大方㊂她孝敬父母公婆,关心爱护子女㊂她是一位好妻子,她与丈夫一同经历风雨,一同面对苦难,相濡以沫,相互支持㊂她是一位好母亲,她对子女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来教子女为人处世,生存之道,她开明大度,通情达理,尊重子女㊂在她担任向坝村妇联主任即干部的四十多年来,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㊂她从小便学习民歌,在学习民歌时,她一直在向他人学习与自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她的天赋较高,可以轻松地学会,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有天赋而沾沾自喜和放松,她对民歌一直是求知若渴的,她明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的道理,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向坝民歌,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演绎出她心中最好的向坝民歌㊂杨福凤的努力与坚持获得了回报,2022年,她被评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非遗传承人待遇,同时也在为村民唱歌,为大众唱歌,并在唱歌中感受自己的价值㊂杨福凤对民歌一直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她从小就对民歌感兴趣,在外公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学习着向坝民歌,她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面对学习民歌道路上的诸多不顺,她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从不轻言放弃,对于她而言,民歌就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她对民歌的喜爱是刻在了骨子里的,民歌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密不可分㊁不可割舍的一部分㊂杨福凤并不是只会唱向坝民歌,她也会学习,也会唱别的地方的民歌,她会唱一部分湖北恩施民歌,她自己曾言: 恩施那边的民歌比我们这边的调子要轻柔舒缓,让人一听就会觉得轻灵欢快,有一次恩施利川有一个唱民歌的陈娟老师来我们这边交流,她当时唱的是‘六口茶“,他既能唱男声,又可以唱女声,我很佩服他㊂ 渝东㊁渝南一带的民歌与陕南一带民歌,她也会不少,她对于民歌的包容性很强,她在不断地学习,不断融会贯通,她也能清晰地对比出其他地方民歌与向坝民歌的不同㊂现如今,杨福凤已逾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在登台表演时连续唱几首民歌,会明显出现中气不足的现象,唱歌时速度不能过快,需要休息㊂尽管现在年纪大了,杨福凤依旧没有放弃唱民歌,她在日常生活中坚
㊃021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持唱着她热爱的向坝民歌,她依旧希望向坝民歌可以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向坝民歌㊂
四㊁向坝民歌的传承与艺术特征
杨福凤对于向坝民歌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她对向坝民歌一直秉持着热爱与敬重的态度,就算生活艰难困苦时,她依旧持之以恒㊁砥砺前行地 曲不离口 ㊂她深知,学习向坝民歌是一个持续积累㊁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算有万般艰难险阻,她都应该跨过去,决不能半途而废㊂向坝民歌是她从幼年到现在一直无法割舍的东西,就像她的一位知心好友一般㊂她现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在演唱向坝民歌时,有时总是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她唱民歌的持久能力明显不如以前,尽管如此,她并没有自怨自艾,她珍惜自己每次唱民歌的机会,倾力投入自己的感情,享受向坝民歌带来的精神愉悦㊂身为向坝民歌的传承人,她一直关心的便是向坝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她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向坝民歌,政府能起到领头羊作用,重视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将向坝民歌的所有传承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向坝民歌的传承建言献策㊂她一直想要把向坝民歌推向更远的地方,走向更宽阔的舞台,能够推广到全国,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向坝民歌㊂
(一)传承特征
1.语言特征
作为民歌,欲想感知它的语言和曲调风格,就必须首先了解民歌使用的语言㊂民歌是村民在持续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方言作为当地村民主要使用的语言,具有地域性㊁通俗性和文化性,是民歌的主要演唱语言,这既使得民歌独具当地地域特性和文化特性,又形成一道天然的语言壁垒,令外人难以理解和欣赏㊂
向坝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在语言上深受川腔渝调及巴渝方言的影响,常带有拖音的语气助词,使得向坝方言在有更强的情绪表现力的同时具有音韵感,更加适合传唱民歌;受来自北方的秦文化影响,向坝乡民更具直率㊁坦荡㊁粗犷的特点,这使民歌也更加朴素㊁豪放,在内容上语意明确,通俗易懂㊂2.内容特征
向坝民歌主要以艳㊁怨㊁贤㊁谐为主格调㊂艳歌以爱情为主题,有较为完整的情节,遵循 逗引 默许 约定 实现 的推理性格式发展,常用羞涩的语言含蓄委婉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㊂怨歌则恰好相反,常用对比㊁反衬㊁夸张的手法细腻真情地表现了闺女少妇对爱情失落的惆怅与怨叹㊂贤歌通常塑造大义凛然㊁聪慧贤良的正面人物形象,常在细节上刻画逼真,语句清明浏亮,轻柔中透着理性㊂谐歌语言风趣,诙谐俏皮,篇幅短小,常一语双关,以善意讽人㊂例如‘戏郎歌“: 四月里来四月八,情哥下河把鱼打,你鱼儿上了别人钩,快点去网她㊂
3.旋律特征
向坝民歌以往的传承方式以口头为主,故没有固定的曲谱,只有相对稳定的曲调,向坝歌手也是根据传承下来的曲调,加上自己的认知和文化,创造出新的民歌㊂曲调是向坝过往歌手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当代的向坝歌手在曲调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得民歌在新的时代也能不断创新,因此向坝民歌也可被称作 与时俱进的民歌 ㊂
向坝民歌在形式上以五字句㊁七字句为主,对仗和押韵明显,有的还会在二三句之间加上一句衬词乐句,或是在较长的第三句中插入,形成四句体㊂同类型的词句,句与句之间节奏感强并且互相衬托使歌曲浑成一体,并且让听众更能把握歌词剧情和主线进度,在有节律地传唱基础上,适时的停顿更能使听众跟得上㊁听得懂㊁听得好㊂例如: 太阳出来照院房,情妹在院洗衣裳,青的拿清水洗,白的拿米汤浆,打扮情哥上学堂㊂
(二)传承特征
1.文化来源
向坝地处秦㊁楚㊁巴地域边界,古代楚民最早在这里开辟边土,而楚文化具有兼容并包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子的特点,文化上秉持多元开放的特质,在先秦文化融合时期,粗犷豪迈的秦文化和神秘富足的巴文化被楚文化所包容㊁吸收㊁整合,并在不断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向坝文化㊂向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