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市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京剧教学设计阅读讨论冀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武场-—打击乐(鼓、锣、铙、钹。)
(4)京剧的流派:
唱老生(谭富英、马良连、周信芳)
唱武生(盖叫天、李万春)
唱旦角(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代表作。)
6、课外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叶君健《看戏》一文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表演的魅力。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学生收集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及资料。
(播放京剧脸谱)。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过渡: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京剧的常识呢?
二、初学,了解国粹。
1、展示学习提示:
(1)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例如:唱腔、二黄、西皮、昆曲、秦腔、梆子、对白、文武场、流派……
(3)小组交流:通过读课文了解了关于京剧的哪些知识?
交流预设:
京剧的名称、京剧的来历、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的分类、音乐伴奏、京剧的发展。
三、再读课文,记忆国粹。
1、学习提示:
2.能抓住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用语文明。
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1。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针对同一件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找出真理,常常用到辩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辩论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1、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简单地做一下批注。
2、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写的,所以我们在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时也应认真品读一下陆游的原作。
1、师生小结。毛泽东的咏梅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3、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4、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口语交际:辩论
1。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明晰辩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辩论吗?
3.我们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这节课让我们开一次模拟辩论会,来感受辩论的魅力吧!
二、选择辩题,作好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如:
针对上面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2.选择辩题,指导分组。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京剧的来历。
2、班内交流预设:出示
京剧以徽剧为基础,以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为标志性事件,汇集汉剧、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的精粹而成。
板书。
京剧的发源:安徽徽剧(基础)
湖北汉剧
江苏昆曲
陕西秦腔
3、体会本段的表达的条理性。
4、总结学习本段的方法。出示: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由于课文内容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来说,京剧也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讲解。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于京剧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学生收集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围绕中心句在文中找出描写的相关内容。
(3)以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板书为例,自己总结有关京剧其他内容的板书.
5、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交流预设:
(1)京剧的角色:
生(男性、正面)
旦(女性、正面)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
丑(幽默滑稽或反面)
(2)文场——管弦乐(管:京胡、二胡、月琴、琵琶;弦:笛、笙、唢呐等。)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个辩题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
(2)全班根据选择辩题的情况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几人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个别小组人数可微调,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
(3)小组中的每个人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正方和反方的人数原则上要一样多。
3。分工合作,搜集准备辩论的材料。
(板书:文明用语)
2.当一个辩论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担任评委进行评价。
六、回顾反思,总结辩论收获
1。辩论之后,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2。教师提供总结方向:总结对辩题的看法;总结辩论的策略。
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节选)读后感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范文(一)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本书讲述着一只雄鹅带着只有大拇指这么大的瑞典小男孩尼尔斯遨游了他的祖国的故事。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国粹-—京剧。
2、确定话题“京剧艺术大家谈”,展开小组讨论,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分析:
2。辩论结束后,全班讨论、交流这个小组在辩论过程中的问题.
预设问题:①有的学生跑题了;②有的学生列举了很多事例,但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③有的学生列举的事例只能说明个别现象,没有普遍性;④有的学生只是陈述观点,没有注意倾听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有效的反驳。
五、班级内举行辩论,提升辩论质量
1.举行班级辩论会。如发现有人中途打断对方发言,或有言语攻击的行为,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辩论过程中的文明礼仪。
《词二首》教学设计(互动交流)
教学目标:
1、弄清字词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梅花的高沽品格。
2、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背一背我们学过的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注意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象,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5、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我们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有这样的感觉吗?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先进行归纳,待下一课时解决。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4.每个小组推选出“主辩”,其他组员为“自由发言人",根据分工,每个人各有侧重地熟悉搜集到的材料。
5。播放视频,指导辩论.
(1)播放辩论视频,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形式、场景 ,感受辩论的氛围,从而对辩论有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2)观看视频后,学生对辩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辩论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板书:明确观点,抓住漏洞,有效反驳)
三、明确辩论规则,了解辩论流程
1.在辩论会前,可引导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辩论会场,营造出真实的辩论环境。
2.课件出示辩论规则,引导学生了解辩论流程。
3。教师小结。
(板书:开场介绍—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四、小组尝试辩论,发现问题
1.全班推选一个小组尝试辩论,另请两位同学当计时员。
(1)互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2)默读课文,思考:京剧的什么内容最让你感兴趣?把你最想了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选择国粹京剧的一方面写一篇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京剧常识。
把自己了解的有关京剧的常识讲给大家听。
二、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条理性。
以图示的形式列出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京剧》教学设计(阅读讨论)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分别介绍的是京剧的名称、京剧的来历、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脸谱及人物的分类、京剧的音乐伴奏、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出现的卓越表演艺术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分析: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由于课文内容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来说,京剧也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讲解。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于京剧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男孩尼尔斯只有十四岁,他的家住在瑞典的斯耐康省,他的父母都是善良、勤劳而又贫困的农民,但是他不爱读书学习,经常作弄小动物,让动物们很讨厌他。在初春的一天,尼尔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因为作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魔法变成了大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在空中飞过,家中的一个雄鹅也想在空中遨游,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地抱住鹅的脖子,结果不但鹅飞走了,还把尼尔斯带上了天空。从此尼尔斯就开始了自己的骑鹅旅行,他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方的拉普兰省,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他在鹅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奇山异峰、秀丽的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知识,听了许多祖国的传说,也饱尝了许多危险。在漫游中,尼尔斯培养了机智勇敢、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且又勤劳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国粹——京剧.
2、确定话题“京剧艺术大家谈”,展开小组讨论,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自由读一读陆游的词。
4、了解陆游。
词的大意和写了梅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词的大意:生长在驿站之外断桥旁边的梅花,无人过问,自开自落.天气已是黄昏,梅花正因孤苦无靠而发愁时,还要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梅花在漫天冰雪时节傲然开放,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但她无心与百花争着报春,因为心地坦然,任凭她们嫉妒。在百花盛开时,梅花已然零落地化为泥土.或者被车马践踏为尘埃。只有香气依旧不变。作者借梅花在凄风苦雨中成长,在任何情况下不改芳香来象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也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性格。
2、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帅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追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学生背诵时出示其内容,利于集体复习。)
2、说一说你知道的词牌名。(忆江南、如梦令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同题目、同题材的词.(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文)
4、介绍写作背景。
毛泽东这首咏梅词是毛泽东1961 年12 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后,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屈膝求和的时代。陆游的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泽东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2、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及资料。
(播放京剧脸谱).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京剧》教学设计(阅读讨论)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分别介绍的是京剧的名称、京剧的来历、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脸谱及人物的分类、京剧的音乐伴奏、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出现的卓越表演艺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