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十第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十第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
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
《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
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
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
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
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
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
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
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
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
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
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
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
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
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
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
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在位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 汉武帝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 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
《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 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 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
D.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 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 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的兴衰消长。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1. 试题分析:A项,错在“这是汉武帝凭借在位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原文“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
B项,错在“汉武帝建立的”,而是历代君王建立的。
D项,错在“荡然无存”,原文是“陆上通道受影响”。
2. 试题分析:D项,错在内容理解有误,中央政府是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而非边军经费从税收中开支。
3. 试题分析:C项,原因错误,“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的原因是“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而不是“这些制度”。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C项强拉因果。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
《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且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
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
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
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
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
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
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
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
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
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
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
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称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
”在王氏看来,自然天成者“不隔”,而镂金错采者为“隔”。
“不隔”的作品,还应是“语语都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
所谓“有境界”的诗词佳作,便应是“不隔”的。
王国维的诗学,当然还有很丰富的内容。
但最突出的便是“境界”说,这里只阐释了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大致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近代美学性质了。
(摘编自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一卷》)
1.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界”是产生于诗人内心和外物相契合基础上的,带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诗人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B.“境界”这一概念,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也不来源于西方哲学,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只是历史上的论著使用得比较零散。
C.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古典诗学传统结合后的产物。
D.“境界”不仅是词范畴的理论,也是诗范畴的理论。
有无“境界”是王国维评判一首诗词品格高低的标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对意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历史上散见的“境界”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建构,并使之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B.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境界”
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C.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与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上,还应写出诗人“心中之境界”,要在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喜怒哀乐。
D.王国维认为诗词“不隔”不仅指诗人创作自然天成,不会刻意雕琢文词,还指创造的意象要鲜明生动、宛在眼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的诗词理论中,倘若诗词“隔”便不会产生“有境界”的佳作,而只要做到“不隔”诗词便能自然天成,进而成为“有境界”的佳作。
B.之所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是因为他在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
C.在王国维心中,苏轼、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词大多“不隔”,且“有境界”,所以其品格普遍要比颜延之、黄庭坚的来得高些。
D.除了系统地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学价值还有很多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诗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参考答案:
1.C
2.B
3.A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的C项源自文章第一段,文中的原句是“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由此可以知道,选项以偏概全。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B项张冠李戴,原文信息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不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本题中,选项B源自文章第一段,文中的表述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
3.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比如选项A.该项信息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①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
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②皮特一点儿也不饿。
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
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
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③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
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
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④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
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⑤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⑥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⑦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
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
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⑧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⑨“你好。
”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
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
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
⑩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
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
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
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
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
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
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
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⑾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⑿“谢谢你,先生。
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
我饿极啦,先生。
”
⒀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
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
”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⒁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
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
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⒂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⒃“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
⒄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
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
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⒅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⒆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
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⒇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
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
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
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
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
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 老先生“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
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
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3)第14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6分)
(3)“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参考答案: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共22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
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祖苦头风苦:痛苦
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宥:宽容
C.沛相陈珪举孝廉举:推荐
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强:勉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B.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C.无所知,因破取/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D.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7.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B.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8.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3分)
A.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B.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佗针鬲,随手而差
C.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D.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