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检验统计
一、什么是统计
统计是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总计学的总称。
1、统计资料所谓统计资料,是对研究对象(事物、现象或过程)进行大量观测所取得的具体的数据资料。
注意,并非任何资料都叫做统计资料,与一般资料(如会计、计划、技术规范或标准、个别历史事件的记载等资料)相比,统计资料有如下一些特点。
(1)数量性,统计资料反映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或数量特征,因此都是数据资料,故统计资料又称做统计数据。
(2)大量性,统计资料一般是通过大量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一些个别的数据资料(如个别历史事件的记载)不叫统计资料。
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是统计方法的最基本特点。
(3)具体性,统计资料是客观事实的纪录,而不是拟议中的资料。
计划指标、质量标准或技术规范等资料,尽管往往也具有大量性和数据性,但都不是统计资料。
2、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是指收集统计资料,并依此为根据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过程,其任务是搜集并利用统计资料来说明研究对象的特征、揭示其规律性,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工作大致可分为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积累、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加工、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等四个阶段。
3、统计科学统计科学简称统计学,是指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又指研究统计理论和科学的方法。
按研究对象,统计学分为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统计。
数理统计研究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它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并依此为根据进行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方法。
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既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既适用于科学技术,也适用于管理以及工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或过程中,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部门统计(如工业统计、农业统计……)、人口和劳动统计、社会统计(如教育统计、社会保险统计……)等。
数理统计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并与其相互渗透和结合,产生了新的科学分支,为生物统计,环境统计等。
二、什么是质量检验统计
质量检验是管理的职能之一。
因此,质量检验统计属于管理统计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管理统计呢?
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某些社会经济统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及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管理预测和决策,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费用预算和盈亏分析,质量检验和控制,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劳力分配和人员调度等。
一些与管理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如管理科学(运筹学)的各学科或分支、管理系统工程、经济计量学、质量经济学等等,也都离不开统计学。
总之,统计学已经成为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有力工具。
由于统计学被引入管理思想和理论,并且与之结合起来处理各种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了一门研究行为的理论和方法的新兴学科——管理统计学。
质量统计在管理统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毫不夸张地说,质量检验统计又是质量统计的核心部分,正因为如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将它们予以区分。
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统计)的内容非常丰富。
三、质量统计的指标体系
质量统计的指标体系,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国家质量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统计的要求,总体地反映全国的质量水平;行业和企业的质量指标体系,它不但要满足国家指标体系的要求,又要能全面反映本行业或企业的质量状况。
1、国家规定的质量指标体系
(1)产品等级品率(G),是产品实物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
我国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按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一般水平和国内一般水平三个档次,相应地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
此外,还要统计优等品产值率(G1)、一等品产值率(G2)、合格晶产值率(G3)。
(2)质量损失率(F),该指标是通过质量成本的统计而计算出来的。
对质量损失率的考核,可促进降低废品率、返修品率、返工品率和开展零缺陷活动(z·D活动)。
质量成本分成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成本。
根据GB/T13341--91《质量损失率的确定及核算方法》标准的规定,内部质量成本包括报废损失率、返工返修费、因质量停产整顿或因质量事故处理所形成的费用等;外部质量成本包括索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以及保修费等。
(3)产品销售率(s),产品销售率反映资金运转速度和质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内部规定的质量指标体系行业各异,企业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这方面的指标体系不应该统一地硬性规定,下面列出的可资参考,应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和调整。
(1)质量稳定提高率,这是一个宏观指标,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不适宜于企业内部统计。
1983年提出这一指标时,只考核75项重点产品,现在已增加到543种。
(2)质量计划完成率,这是一个反映质量完成计划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弥补质量稳定提高率的不足,但各地质量水平不一,品种不尽相同,因此该指标缺乏横向可比性。
(3)优质产品产值率,它也是1983年被列为国家经济效益指标的,优质产品包括国家级优质产品,部级优质产品和省级优质产品。
(4)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分为最终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和各过程产品(又称工序产品或半成品)一次交检合格率。
因此,这个指标适用于全企业,也适用于各车间,是行业部门特别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
(5)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适用于出口商品的企业。
考核该指标,对促进出口贸易,把我国的经济融于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6)抽查合格率,是监督性抽查的合格程度。
监督抽查分为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次。
行业监督抽查须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省级为了监督管理的需要也进行省级地方监督抽查。
因而在统计中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抽查合格率之分。
(7)顾客接收批项合格率,用于电子行业元器件等类产品,表示顾客验收合格接收的程度。
(8)商品销售开箱合格率,是指产品出厂顾客开箱检验合格的比例,用于电子行业整机企业等。
(9)产品废品率,包括最终产品废品率和过程产品废品率,是企业内部常用的质量指标。
(10)让步接收率,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指标,指不合格晶经返修或不经返修让步接受的程度。
(11)返工率,返工品是指不合格晶经返工后达到合格品标准的产品,返工品数量占交检产品数量的比例。
四、质量统计的工作程序
“ISO 9000 2000”将“程序”定义为:“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下面列出质量统计工作的一般程序。
1.提出质量指标建议草案企业将年、季、月的质量指标建议草案,由质量管理部门提出,其依据为:国家和主管部门下达的质量指标;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及年度中心任务;企业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行业质量指标;年度质量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完成质量指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
2.批准和公布质量指标质量管理部门将提出的指标建议草案,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进行修改后,提交综合部门汇总,报请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公布,贯彻执行。
3.质量指标分解落实质量指标分解、落实的总要求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即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
同时,一定要量化,还要把完成质量指标的考核与奖励相结合。
4.质量统计质量统计一般由质量检验处(科)负责实施,负责原始记录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报表分发和管理,为做好质量统计工作,质量检验处(科)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质量统计人员。
质量统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标准化;二是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工业统计;三是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四是企业生产过程及检验、试验及计量等等。
为了保证质量统计的质量,尤其应当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力求简明,一单多用,分类登记、汇总,形成完整的原始记录档案,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做到少而实用。
原始记录,字迹要清晰、数字要真实,要有检验人员的签字;二是质量统计分析。
质量统计分析,要按照统计标准化的要求,努力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作出评价、判断。
如果发现有重大的质量波动,要及时提出分析报告。
5.质量统计报表质量检验处(科)的统计人员,应按时准确提出月份、季度、年度的质量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