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加试教学讲义一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讲义(化学)

中考复习讲义(化学)
A.23.g B.27.4gC.32.3gD.32.6g
6.(2010·梧州)经过一年的初中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右图中,甲是一个燃着的(填仪器名称),用它来进行加热操作时,应使用火焰的焰,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盖灭。
(2)右图中,乙的仪器名称是,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保持水平。
⑵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除了考虑物质的性质外,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
解析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根据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做石墨电极,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是否合适、是否美观等因素。
答案⑴吸附⑵石墨具有导电性,常用做电极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下同)价格或是否美观等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11.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答案C
点评化学性质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溶解性等。
考点三: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例3(2010·宜昌)根据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⑴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如: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_性。
(3)C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__来推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初中化学实验课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课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课试讲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在氧气中的氧化反应;
2. 观察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特点;
3. 探究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能。

二、实验材料:
1. 锌粉、铁粉、铜粉各适量;
2. 烧杯、试管、试管架;
3. 灵纸、酒精灯、点火器;
4. 稀盐酸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将锌粉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观察反应;
3. 将铁粉、铜粉分别进行同样的实验操作;
4. 观察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5. 将三种金属氧化物分别点燃,观察氧化反应。

四、实验内容讲解:
1. 金属氧化反应:金属在氧气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对应的金属氧化物。

2. 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盐和氢气。

3.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能:金属氧化物在热条件下能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为对应的金属。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可以了解金属在氧气和酸中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性能。

同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六、实验反思:
可以进一步进行不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测试,比较其还原性能的差异,并探究原因。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思考能力。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实验整理上课讲义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实验整理上课讲义

实验专题讲义导读本课将较系统的讲解实验部分的内容,主要分成基础实验和实验探究两部分,基础实验部分比较简单,但是仍然重要,需要积累的知识点多面广,主要是能够熟练掌握课本上演示实验的原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等,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更好的解答后面部分的实验探究题目。

考点介绍实验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面广,主要有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实验药品的性质、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实验事故的处理等。

具体来说在基础实验中常考内容大多数为课本基础实验的简单变形,在试卷上第31题(一般6分左右)对学生进行考察,主要涉及到基本实验仪器的辨识、实验药品的取用、简单实验仪器操作、课本基本实验原理的考察等,要求学生对课本基础实验熟练掌握并能进行一定的综合应用;实验探究(试卷第33题,一般8分左右)大多是基于基础实验的原理但又高于基础实验,主要是通过对现有基础实验的改编变形添加陌生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而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运用来解答实际问题,其中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知识讲解基础实验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初中化学面试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面试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面试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范围。

2. 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和解析。

教具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等。

3. 教材:化学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示范实验,引起学生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讲解化学的定义和范围,重点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4.反馈: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

5.结束: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
1. 考核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 考核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反思: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成果和问题。

2. 分析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3. 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备课奠定基础。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

2. 难点: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本质。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现象和特点。

2. 讲解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3.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4. 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一:观察白磷燃烧的现象。

将一小块白磷放在酒精灯上,观察其燃烧过程。

(2)实验二: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将一小块红磷放在酒精灯上,观察其燃烧过程。

(3)实验三:观察木炭燃烧的现象。

将一块木炭放在酒精灯上,观察其燃烧过程。

5. 分析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燃烧的条件。

6. 总结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7.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燃烧的条件。

8. 拓展延伸:介绍燃烧的应用和灭火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对燃烧的概念和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化学实验基础初中讲解教案

化学实验基础初中讲解教案

化学实验基础初中讲解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材料:
1. 烧杯
2. 试管
3. 酒精灯
4. 草酸钠
5. 盐酸
6. 碱性溶液
7. 酸性溶液
8. 红色、蓝色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
1. 将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草酸钠溶液。

2. 按比例在试管中混合盐酸和碱性溶液,形成化学反应。

3. 将试管倾斜,并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混合溶液。

4. 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记录下产生的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

5. 使用红色、蓝色指示剂进行酸性、碱性的检验,确认反应产生的物质特性。

四、实验内容:
1. 草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 碱性溶液与酸性溶液的中和反应。

五、实验原理:
1.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发生物质变化的过程。

2.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混合后,酸碱的性质被中和,生成盐和水。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并培养实验技能与观察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实验后进行实验总结与结果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上为化学实验基础初中讲解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愿本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学习愉快!。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检测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器材:
1. 实验台
2. 氯化钙干燥管
3. 玻璃棒
4. 玻璃试管
5. 烧杯
6. 饮料样品(可选可乐、苏打水、矿泉水等)
7. 盛有水的容器
实验步骤:
1. 将氯化钙干燥管装在试管中,用玻璃棒将其压实,保证管子底部不被阻塞。

2. 取一定量的饮料样品倒入烧杯中。

3. 把实验台上的容器装满水,在水中插入玻璃试管,保证试管完全浸没在水中。

4. 将氯化钙干燥管放入烧杯中,盖紧。

5. 观察实验过程中试管内的泡泡情况,记录下泡泡的数量。

6. 记录完所有样品后,计算不同饮料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比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轻手轻脚,避免试管碎裂。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器材,注意安全。

实验思考题:
1. 为什么要把氯化钙干燥管放入烧杯中?
2. 为什么要将试管浸没在水中进行实验?
3. 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泡泡数量有何关系?
实验评价:
通过该实验,学生既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又能够锻炼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通过思考题的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中考化学实验加试 教学讲义一

中考化学实验加试 教学讲义一

化学A 组装加热固体的实验装置蒸馏水(细口瓶)、氯化钠(广口瓶)、托盘天平(已调平)、镊子、烧杯(100 mL,3个,分别用于溶解、回收氯化钠和放置胶头滴管)、量筒(50 mL)、药匙、玻璃棒、试管刷、贴有“2% 氯化钠溶液”标签的试剂瓶、纸片、称量纸(大小质量相同)、污物杯、抹布。

化学B 组装加热固体的实验装置试管(20 mm×200 mm)、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架、酒精灯、抹布。

化学B 探究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10%硫酸铜溶液(盛放在细口瓶中)、铁丝(长约30cm)、试管、试管架、砂纸、纸片、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注:铁丝(最好用12号铁丝,可反复使用)实验A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16分)(1)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水mL。

(2分)(2)称量:用托盘天平(已调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称量结果向老师展示),倒入烧杯中。

(5分)(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量取的结果要向老师展示)。

(5分)(4)溶解。

(2分)(5)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贴有“2%氯化钠溶液”标签的试剂瓶中,放回原处。

(2分)(6)整理实验台。

(1)组装仪器:将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和试管连接。

(2分)(2)固定试管:将连接好的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组装一套实验室加热固体药品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4分)(3)展示装置,请老师过目。

(4)拆卸装置,恢复至实验前状态。

实验B 探究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实验前将铁丝稍加打磨。

2、向试管中倒入2mL-3mL硫酸铜溶液,放入打磨过的铁丝。

观察记录现象,铁丝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铁的活动性_____________铜3、用过的铁丝放在试管架上,整理。

化学实验初三讲解教案人教版

化学实验初三讲解教案人教版

化学实验初三讲解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化学实验初三讲解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装置和工具。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装置和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

2. 学生准备:化学实验报告本、实验操作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解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观察和分析、实验报告撰写。

2. 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实验服、戴安全眼镜、避免接触皮肤等。

3. 详细讲解常用的化学实验装置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滴管等。

三、示范操作(15分钟)1. 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解释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正确操作。

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准备实验报告。

五、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互相交流和讨论。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意义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2. 推荐相关化学实验资源和参考书籍,拓宽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示范操作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初三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模拟授课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模拟授课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模拟授课教案
主题:化学实验技术及安全常识
一、实验名称:观察金属活动性
二、实验目的:了解不同金属在酸中的活动性,学习金属活动性序列的知识。

三、实验材料:
1. 锌片、铜片、铁片各一块
2. 稀盐酸
3. 试管、试管夹、试管架
四、实验步骤:
1. 取三个试管分别放入锌片、铜片、铁片各一块
2. 用试管架将试管固定好
3. 分别往每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4. 观察每个试管内的变化,记录下所发生的反应
五、实验问题:
1. 不同金属在酸中的活动性如何?活动性高的金属会发生什么变化?
2. 金属活动性序列的概念是什么?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排出金属活动性序列?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及其他器材
2. 注意稀盐酸的使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3. 实验时注意安全眼镜及实验服的穿戴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的概念,了解了不同金属在酸中的活动性差异。


验结果也说明了金属活动性序列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可以排出金属的活动性序列,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实验提供了基础。

八、课堂作业:
1. 请列出铁、锌、铜的活动性序列,并解释为何这样排列
2. 如果用铝片替代锌片进行此实验,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解释原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讲解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讲解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2.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酸碱指示剂的变化与酸碱中和反应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胃药、清洁剂等,引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 探究酸碱指示剂的性质(1)向学生介绍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如石蕊、酚酞等。

(2)让学生观察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3)分析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原因。

3.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酚酞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等。

(2)将酚酞指示剂加入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3)使用滴定管滴加盐酸,观察酚酞颜色变化,记录滴定液的体积。

(4)使用滴定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酚酞颜色变化,记录滴定液的体积。

4. 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浓度。

(2)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酸碱中和反应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变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学习内容,介绍其他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类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类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类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原理,并且能够正确地进
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原理
教学内容分析: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

金属原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而
非金属原子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电离键结合在一起。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金属钠和一小块非金属氯,
2. 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放入试管中,
3. 观察金属钠和氯的反应过程,
4. 如果有气体产生,可以通过试管装反应气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检测。

实验材料:金属钠、非金属氯、试管等。

实验原理:金属钠和氯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化合物。

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 + Cl2 -> 2NaCl
实验过程:
1. 取一块金属钠和一小块非金属氯,分别放入试管中;
2. 观察金属钠和氯的反应过程,可以看到反应过程中有气体产生,试管外部会有气泡产生;
3. 反应结束后,可以通过试管装反应气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检测,如通过加入燃烧的木条,可以看到火苗会变绿。

教学反思:实验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

通过本次
实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中考总复习讲义

《化学实验》中考总复习讲义

《化学实验》讲义一、中考、竞赛知识精讲知识点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考点一药品的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拿,不用鼻嗅,不用嘴品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实验产生的废渣废液要倒入废液缸。

2、药品的保存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

对易吸水,易和空气中的O2、CO2反应的药品(如NaOH等碱)要密封保存,白磷易自燃要保存在冷水中。

3、固体取用方法仪器: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

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块状固体则放在试管口)。

再把试管慢慢直立起来。

4、液体取用方法少量的液体用胶头滴管取用,滴管应悬空垂直放置在仪器的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仪器内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玷污滴管;公用滴管使用前后都要清洗,而滴瓶上的专用滴管要专用,不能清洗。

大量液体可以直接倾倒。

从细口瓶中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或容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留下来腐蚀标签。

考点二托盘天平的使用1、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用托盘天平,可以读数到0.1g。

2、称量时,先调平天平,在两盘放上等大纸后把砝码放在右盘,药品放在左盘,取用砝码顺序是先大后小。

3、易潮解、易腐蚀的药品(如NaOH)不能直接放在纸上称量,要放在玻璃容器(如烧杯)中称量。

4、如果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颠倒了,则此时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

考点三量筒的使用1、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要用量筒,量筒可读数到0.1ml。

2、量筒是专用仪器,不能在量筒内溶解、稀释或者化学反应,不能加热。

3、读数时,量筒要放平稳,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保持水平。

俯视则读数偏高,仰视则读数偏低。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加试实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树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名称:《XXX实验》2. 实验目的:XXX3. 实验原理:XXX4. 实验器材:XXX5. 实验步骤:XXX6. 实验注意事项:XXX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

3. 实验器材介绍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各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操作方法。

4. 实验步骤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学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6.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7. 实验总结与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8.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9.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化学现象。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实验观察与记录:评估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和记录数据的完整性。

3.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2.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备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实验加试教学讲义一
蒸馏水〔细口瓶〕、氯化钠〔广口瓶〕、托盘天平〔已调平〕、镊子、烧杯〔100 mL,3个,分别用于溶解、回收氯化钠和放置胶头滴管〕、量筒〔5 0 mL〕、药匙、玻璃棒、试管刷、贴有〝2% 氯化钠溶液〞标签的试剂瓶、纸片、称量纸〔大小质量相同〕、污物杯、抹布。

化学B 组装加热固体的实验装置
试管〔20 mm×200 mm〕、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架、酒精灯、抹布。

化学B 探究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
10%硫酸铜溶液〔盛放在细口瓶中〕、铁丝〔长约30cm〕、试管、试管架、砂纸、纸片、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注:铁丝〔最好用12号铁丝,可反复使用〕
实验A
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16分〕
〔1〕计算: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
水mL。

〔2分〕
〔2〕称量:用托盘天平〔已调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称量结果向老师展示〕,倒入烧杯中。

〔5分〕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量取的结果要向老师展示〕。

〔5分〕
〔4〕溶解。

〔2分〕
〔5〕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贴有〝2%氯化钠溶液〞标签的试剂瓶中,放回原处。

〔2分〕
〔6〕整理实验台。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
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实验B 组装加热固体的实验装置〔6分〕
〔1〕组装仪器:将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和试管连接。

〔2分〕
〔2〕固定试管:将连接好的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组装一套实验室加热固体药品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4分〕
〔3〕展示装置,请老师过目。

实验B 探究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前将铁丝稍加打磨。

向试管中倒入2mL-3mL硫酸铜溶液,放入打磨过的铁丝。

观察记录现象,铁丝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铁的活动性_____________铜用过的铁丝放在试管架上,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