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 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韩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识记并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明确“说”的体裁,体会托物寓 意的写法; 4. 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 的人才观。
导入
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总 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驰骋疆场,日行千里。陪伴项 羽早期所向无敌的骏马“乌骓”;载着刘备越过檀 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 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 马”。“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倘若这些好马 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 让人羡慕,名垂后世?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 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握,拿 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表推测语气,恐怕。
参考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面对它(指千里马)说:“天下 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小试牛刀
下列加点字你知道它本来是哪个字吗? ①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那个更重要?为什么?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 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 ——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 —— 寓指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本文中又寄寓了什么道理呢? 托物寓意,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和嘲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吃得很多(一 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简析: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次 有时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 怎么 他,代指千里马。
参考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 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 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 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都 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 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 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技巧朗读,感知全文
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用马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③虽有千里之能(本领,能力) 安求其能干里也(能够) ④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加强猜测、嘲讽语气,恐怕)
推究文理,体会感情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字词过关,疏通文意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衹辱(zhǐ) 骈死(pián) 尽粟一石(sù)(dàn) 食马者(sì) 不外见(xiàn) 邪(yé)
文意疏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这样以后 只是 辱,受屈辱。 本义为两马并列,引申为并列 马槽
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 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 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 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 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 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韩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识记并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明确“说”的体裁,体会托物寓 意的写法; 4. 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 的人才观。
导入
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总 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驰骋疆场,日行千里。陪伴项 羽早期所向无敌的骏马“乌骓”;载着刘备越过檀 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 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 马”。“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倘若这些好马 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 让人羡慕,名垂后世?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 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握,拿 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表推测语气,恐怕。
参考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面对它(指千里马)说:“天下 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小试牛刀
下列加点字你知道它本来是哪个字吗? ①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那个更重要?为什么?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 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 ——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 —— 寓指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本文中又寄寓了什么道理呢? 托物寓意,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和嘲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吃得很多(一 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简析: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次 有时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 怎么 他,代指千里马。
参考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 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 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 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都 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 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 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技巧朗读,感知全文
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用马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③虽有千里之能(本领,能力) 安求其能干里也(能够) ④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加强猜测、嘲讽语气,恐怕)
推究文理,体会感情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字词过关,疏通文意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衹辱(zhǐ) 骈死(pián) 尽粟一石(sù)(dàn) 食马者(sì) 不外见(xiàn) 邪(yé)
文意疏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这样以后 只是 辱,受屈辱。 本义为两马并列,引申为并列 马槽
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 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 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 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 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