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人员要做到“十不说” 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RETARY’S COMPANION
房立洲、卜珺在《秘书工作》2014年第1期《秘书人员“说”和“不说”的艺术》一文中指出,秘书人员要坚持“十不说”:1.不说过头话。

对于需要保密的事宜必须守口如瓶,违背原则有悖身份的话绝不能说。

2.不说无头话。

不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能传递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更不能“睁眼说瞎话”。

3.不说空头话。

不能在领导面前乱表态,不能在他人面前乱许诺。

4.不说大头话。

所谓“大头话”就是摆出“二领导”的架子,自以为是,狐假虎威。

5.不说私小话。

不暗自“夹带私货”,不悄悄“打小算盘”。

6.不说垃圾话。

自觉远离脏话、粗话、“段子”。

7.不说附和话。

不能唯唯诺诺一味盲从。

8.不说虚伪话。

秘书人员要怀纯真之心,对人对事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不编谎造假,不说半句留半句。

9.不说鲁莽话。

在工作中要多用商量的语气、委婉的方式说话。

10.不说牢骚话。

不能整天怨天尤人,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如何说”应做到以下几点:1.情感投入要“诚”。

设身处地为对方考量,赢得对方的尊重。

2.对象了解要“透”。

3.场所安排要“对”。

不同的场合要说不同的话。

4.分寸把握要“准”。

5.讲话内容要“实”。

6.技巧运用要“活”。

学会随机应变。

7.效果实现要“圆”。

不论怎样说话最终都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8.过程推进要“匀”。

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要有耐心。

9.语言表达要“彩”。

说话要体现学识、体现风度、体现水平。

宗帅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如何进行批评,是工作方法,也是学问艺术,“软批评”也可以做到“硬约束”。

一、“软批评”体现领导的德才。

有德才的领导批评下属,一定会场合适当、方式恰当、内容精当,做到张弛有度。

同样,也一定会严格要求和批评自己,不轻
易随便批评别人,甚至对于一件本该下属做好的
事情,领导会亲自去做,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无
声的行动本身对下属就是一种批评。

领导批评下
属还要做到事事前后一致,人人一视同仁。

二、“软批评”彰显领导的胸怀。

面对下属的错误,提
醒要善意,批评要及时,但也要宽容以对、适可
而止。

当下属犯错误时,作为领导,一要冷静处理,客观辩证分析,避免盛怒之下的误伤和小题
大做。

二要换位思考,理解下属的苦衷和难处,
综合考量一个人的是非功过。

三要把精力放在补
救和善后上。

三、“软批评”符合人性的需要。

作为领导,当不得不批评下属时,采取柔性的领
导风格和批评方式,同样可以以柔克刚,以软取胜。

因为“软批评”更容易被接受,效果更佳,“后遗症”更少。

”一词溯源
汪震在《秘书工作》2014年第1期撰文探究
了国家治理一词的起源发展。

“国家治理”第一
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治理”
在古代既包含管理、通知之意,也有修整、处理
的意思。

它类似于“统治”,权力主体在皇权、君主,或是代表军权的强人,体现的是王权治理国
家的方式与能力。

在西方语境中,“治理”最初
源于希腊语中表示航海的词汇“掌舵”,随后传入
拉丁语表示“控制、引导和操纵”。

在现代,“治理”的使用范围渐渐宽泛。

除了一般意义上人们
所说的治理污染、治理河道的具体事务外,在政
治领域,“治理”通常指国家治理,即政府如何
运用国家权力“法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

此外,
今年来在社会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全球治理”一词。

“治理”这个概念,有两个核心贯穿
始终:第一,治理是多权力主体的,治理系统下
各方权利更为平等,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
和人民多方利益博弈、协调。

第二,治理是构建
起一个符合各方利益、大部分人认同的正式或非
秘苑摘萃
43
All Rights Reserved.
SECRETARY
’S COMPANION
正式的制度安排,并在制度安排下协调各方行为。

《决定》首次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央在理论上与现代政治理论和国际话语体系的接轨。

干部考核机制也要与时俱进
梁晓娟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要消除“唯GDP 论英雄”的积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标准、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此过程中,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彻底转变理念。

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把考核的重点更多的放在质量、效益、结构上,放在民生、环境和社会发展上,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那些不仅关注当地经济增长,更关注民生、关注环境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二是指标要量化和因地制宜。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当地实际。

三是评价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政绩的主体应该更加多元化。

这就是“谁来评价”的问题,不仅要内部评价,还应该引入外部评价。

比如当地的人民群众、专业的考评机构、审计财务类专业机构等,这会让评价更科学、更全面,避免偏听偏信。

四是应该重启绿色GDP 核算体系,以其为关键性指标考核干部。

以“绿色GDP ”考核干部,无疑是多了一把“生态尺子”,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

四招提高文稿写作效率
陈樟文在《当代秘书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就如何提高文稿写作效率谈了四点体会。

一、模仿范文写作。

模仿不同于抄袭,抄袭是照搬他人的智力成果,而模仿写作是仿佳文的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借鉴材料的方式等。

模仿可以从仿词、仿句开始,主要是模仿句式、改换词语,然后仿观点、仿篇章,如改换材料、改变主题、改变叙述方式等。

二、利用现有资料。

现有资料是指文稿起草者已经掌握的有关文件、领导讲话、工作简报、会议材料、重要数据、名言警句等。

利用这些材料的方法有三种:1.直接引用。

这常见于
对名言、俗语、诗词、典故等资料的引用,这些可以增强文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嫁接改造。

注重精练和贴切,只选择那些对叙述的事实有利的资料。

3.合并同类。

将相关素材分门别类进行梳理,保留重要部分,用好关键信息。

三、善于提前准备。

1.加强工作统筹。

学会制定文稿工作统筹一览表,做到制定计划不漏事,落实责任不含糊。

2.提前思考提纲。

提纲决定文稿的主要内容、总体方向和基本骨架。

3.及早收集素材。

平时要善于利用报纸、网络等工具,搜寻信息、占有材料、储备观点。

四、优化工作方式。

1.分工协作。

根据文稿的难易、急缓程度,采取“一人牵头,全体参与;一人牵头,一人配合”等方式起草。

2.限时完成。

实行限时制度,坚持“准时、优质、高效、负责”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起草文稿。

3.同步推进。

从拿初稿到正式使用,中间还经历几个环节,为了提高效率,有些环节的工作可以同步推进、交叉进行。

4.改善环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勤学苦练,多出精品。

改善硬件设施,避免外界干扰。

专题工作报告与情况报告莫混淆
李静在《应用写作》2014年第1期《浅谈专题工作报告和情况报告的区别》一文中分析了专题工作报告和情况报告的差异。

根据内容和作用的不同,报告可以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和答复报告三类。

其中工作报告既可以是多方面汇报一定阶段内工作情况的综合报告,也可以是专门汇报某一工作情况的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和情况报告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

从写作目的看,专题工作报告是对本单位所做过的某方面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便于上级了解;而情况报告则是分析出现情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对策,力求解决问题。

从内容上看,工作报告汇报的都是常规性工作,专题工作报告汇报的是常规工作的某一方面;而情况报告汇报的则是一种“非常规性”情况,即正常工作秩序之外突发的、偶发的情况。

两种报告都要介绍情况,在写作时应有
秘苑摘萃
44
All Rights Reserved.
SECRETARY ’S COMPANION
所区别:1.两者汇报情况的侧重点不同。

专题报告报告的情况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为重点,而情况报告以陈述情况为主。

2.两者表达方式不同。

专题报告在语言上要突出陈述性,客观性。

情况报告的表达方式除了叙述、说明,还有议论。

3.两者提出建议、措施的针对性不同。

专题报告在文末要提出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情况报告则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古雷在《领导文萃》2014年第1期《读懂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含义》一文中指出了外交上常用言辞的真实含义。

1.“我们在评估目前的形势”: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2.“
实际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我现在表达官方立场,肯定有人不满我的措辞。

3.“所有的选项都摆在桌面上”:用炸弹轰炸。

4.“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我们保留做任何事、一切事的权利。

5.“我们的立场一直十分清楚”:我会重复笼统原则,不回答你的问题。

6.“
我还没看报道”:今早我们都看到并讨论了该报道,但有关它的问题我不太好回答。

7.“某某人可以畅所欲言”:某人仍然没有彻底了解我们的明确立场。

8.“我不会预先判断结果”:推迟就某件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

9.“我会去了解这个事情的”:我可能不会去了解,但明天记者会还可以问这个问题。

张经武在《领导科学》2013年36期撰文指出了领导面对媒体需考虑的三个关键词:态度、技巧和经验。

一、态度是前提。

美国领导与管理问题专家卡洛琳和斯科特提出了领导面对媒体的“6F 态度理论”,即愚昧、恐惧、轻率、程式化、锻炼、融入。

而在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这六种态度都有。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后两种态度,积极主动地和媒体打交道,积极融入媒体,积极利用媒体,积极为媒体提供便利,把处理和媒体的关系当成是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

主动和媒体合作,领导就要坚决摒弃迂腐陈旧的观念,就要提高媒介素养,就要放下架子,
平等对待媒体。

二、技巧是关键。

美国学者罗兰和西尔万从六个方面总结出了领导面对媒体的六大技巧。

第一,领导是媒体信息的生产者之一。

领导一方面要谨言慎行,另一方面要善于主动给媒体提供创新的、权威的、真实的信息。

第二,领导是媒体信息的分享者和传播者。

领导要善于区分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新闻背后的意图等。

第三,领导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

领导应该具备很好的信息解码、信息筛选、信息反馈能力。

第四,领导是媒体的指导者和建议者。

第五,领导是组织与媒体和谐关系的建构者。

第六,领导是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者。

领导要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和创新预见。

三、案例即经验。

领导要从相关案例中不断地反思和积累应对媒体的智慧。

玩笑有禁忌
张建宏在《办公室业务》2014年第2期撰文指出了在办公室同事之间开玩笑的禁忌:一忌取笑他人。

人性中有一种弱点,即大都不愿被人当作取笑的对象,尤其是有心理和生理缺憾的人在这方面特别敏感。

二忌怕被人取笑。

真正爱开玩笑的人不怕别人开自己的玩笑。

三忌不看对象。

开玩笑要根据不同对象,说不同品位、类型的幽默话。

四忌不合时宜。

有道是“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玩笑也要特别注意适合时宜。

五忌啰嗦反复。

常言道:“话说三遍狗也嫌。

”六忌泄露“包袱”。

讲笑话之前,应确信你对讲述的节奏和抖出“包袱”的方式已有把握。

七忌虚无缥缈。

有真实性才更有挑逗性。

八忌预先交底。

九忌演“独角戏”。

如果不能共同领悟,不但幽默感没有形成,反而可能产生副作用。

十忌喜剧表演。

开玩笑不能搞耸人听闻,也不可哗众取宠,更不能做戏。

十一忌“黄、黑”幽默。

带有侮辱性的笑话,与种族和宗教信仰相关的笑话,都应尽量避免。

十二忌自己先笑。

讲笑话时,不能一边讲一边笑,而是要适当摆出一副庄重的样子,形成一种反差。

十三忌心胸狭窄。

十四忌心生恶念。

幽默不是要打击谁、报复谁,它顶多是善意的提醒和规劝。

(叩颖
辑)
秘苑摘萃
45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