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3:从第4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水星等六大天体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预设4:从第5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预设5:从第6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
预设6:从第7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预设7:从第8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在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预设8:从第9自然提取的关键信息是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2.(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以上主要信息,你能否回答学习提示中的疑问?
预设:其他星球可能也有生命存在,还需要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四、梳理阅读方法
1.(出示课件13)这篇文章提供的材料只到1975年,距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们如果想了解最新的探索和研究情况该怎么办?
预设:查找相关的资料,核实材料中的数字是否准确,核实材料中的例子是否真实,对比材料中的研究成果。
2.(1)(出示课件14)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请你尝试填写下表。
(2)学生总结方法,尝试填写表格。
(3)汇报交流
3.(出示课件15)教师过渡: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中的阅读小伙伴和课后练习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方法吧。
预设1:通过阅读小伙伴的批注我知道他运用了浏览、寻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的方法。
预设2:(出示课件16)阅读小伙伴还运用了提取关键信息、对比、查找资料的方法。
预设3:课后练习题向我们提供了筛选主要内容以及查找资料,筛选信息的方法。
4.(出示课件17)师生总结“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浏览内容法、勾画中心句、段意概括法、提取关键信息、对比筛选法、查找资料法。
教师板书:浏览/筛选查找资料勾画中心句段意概括法对比筛选法提取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获阅读方法,有效拓展学习途径,为下节课的问题分析作好铺垫。
)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8、1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在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预设:浏览内容法、勾画中心句、段意概括法、提取关键信息、对比筛选法、查找资料法。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在学习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学习效果明显:
1、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看介绍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前搜寻一些有关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识、资料。
2、课程进行时,我争取详略得当,把握重点。
本课课文内容主要放在了两大板块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
我在教授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把握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整个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带领学生进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辩论。
在讲到课文火星是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学和不同意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使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一篇科普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
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
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种辩论式课堂的掌控经验,所以,在辩论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学生们也讨论积极,但是有个别学生趁机起哄,扰乱课堂,使得课堂秩序维持不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课堂的设计不光注重那些好学生,
也要对准那些中差生,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同学,为每一个同学都分配到适合他的问题和任务,使得这种放手的课堂也能收放自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