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

1.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2. 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 1.5 学分,27 课时。

写作3篇以上,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次。

(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

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2)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王佐良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文章中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
3.把握四次上图书馆的异同;
4.欣赏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以及对知识的崇敬。

5.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异同。

【教学重点】
2.理解文章中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
3.把握四次上图书馆的异同;
4.欣赏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以及对知识的崇敬。

5.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异同。

【教学难点】
5.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异同。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是书籍的价值,图书馆有着什么价值和乐趣呢?今天,走进王佐良的《上图书馆》。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走近文章。

1.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2.文华公书林。

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

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

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

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

并设巡回文库,选择良好读物寄存于武汉各学校,供学生借阅、定期更换。

组织名人讲演,发展读者队伍,扩大阅读指导。

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

据1918年 3月调查,该馆藏书有汉文1012种11771本,西文6704本。

每季阅览人数达7238人,年经费达3500元。

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

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遗存在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内的文华公书林旧址被拆除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和蜚声中外的文华公书林都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之中。

3.清华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目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1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62.45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及文科、美术、金融、法律、经管、建筑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近4000席。

4.包德林图书馆。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

1602年正式建立于伦敦西北的牛津。

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藏书约650万册,其中包含现代人文、期刊、自然科学、稀有书籍等,包含东、西方手抄本16万册,摇篮本约6,500册,另有现刊5万余种,地图约117万件.数量庞大,珍藏无数.是世界上收藏书籍和手稿最多的图书馆之一。

该馆在东方抄本、英国文学、早期印刷、地方历史方面的珍贵收藏,为研究者视为学术宝库。

它们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当然.有的服务只限牛津大学的成员才能享受.如牛顿目录
(The.NewtonCatalogue)、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等类型的服务即是如此。

5.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原来属于大英图书馆,但图书馆阅览室已经搬到了图书馆大楼,为博物馆的阅览室。

这个建于1857年拥有许多珍藏书籍的阅览室,原本只提供持有阅览证的人士作研究之用,已向一般大众开放,让所有旅客得以一窥其真面目。

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光顾这里,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

阅览室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从正门进入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迎面走进宽敞明亮的玻璃屋顶大厅,正对着的就是著名的阅览室(Reading Room)。

阅览室大厅四周全是书架,两三层楼高,阅览室中央是书桌,围成很多圈,顶部是巨大的穹顶彩绘。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著名博物馆。

位于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大街1753年建立,拥有约六百万册藏书,凡在英国印刷的每一种图书,都要免费赠送一本给该馆。

三、初读课文,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一灯如豆:意思是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事物变化多姿,非常壮观。

牵强附会:牵强:勉强。

附会:把不相联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

指生拉硬扯,勉强凑合。

上:其本义为高处、上面;引申为等级或品质在上的,次序或时间在前面的,以及由低处向高处升登或从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

作者进图书馆是上(好奇、兴趣、愉快,崇敬),进了一个又一个图书馆,人生就在走上坡路,在不断成长。

2.四次上图书馆的时间。

明确:
公书林:1929-1935年
清华图书馆:1935-1946年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1947-1949年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1947-1949年
3.四个图书馆的环境。

明确:
环境
公书林: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一片绿色,馆内优雅整洁。

清华图书馆: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新建的第三阅览室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华美的建筑,照明相当差。

古书被链子锁在书架上。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高耸的大圆顶。

4.四次上图书馆的阅读内容。

明确:
公书林:许多英文小说,许多英文杂志。

清华图书馆: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古本。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5.四次上图书馆的情感。

明确:
公书林:愉快,高兴。

清华图书馆:温情。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很不平静,最后两个月,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豁然开朗。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惊叹。

四、探究文本。

1.文章的写作顺序。

明确:
时间顺序,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留学。

逻辑顺序,从最开始,基于兴趣和好奇心读书,到大学时,阅读专业书籍,再到留学时,阅读古本,研究更加深入,再到英国博物馆,阅读人类之书。

2.赏析句子:这个覆盖众生的穹顶,这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色火球点燃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明确:
对人类的赞美,也是作者对图书馆的赞美,更是对知识的赞美和崇敬。

引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经典的句子,升华文章主题。

3.主旨文法。

《上图书馆》讲述作者四次上图书馆之乐,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从图书馆的环境,到阅读内容,还有情感,都一一描述。

最后,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多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

文章讲述的也是作为诗人、翻译家的作者的成长之路,这中间也包含了民族情怀。

4.《上图书馆》的价值。

明确:
1.世上有很多地方可以称之为宝库,比如图书馆;
2.有时候,需要一灯如豆下的苦读精神;
3.年轻时多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兴趣,长大了努力肩负责任。

五、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异同。

1.作家
赫尔曼·黑塞,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和诗人。

获得多个文学奖。

对德国文学、中国古典哲学等深有研究。

王佐良,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两位作家对中外文学都有涉猎。

2.文章内容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讲述了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和兴趣,并举了自己少年读书经历和成年后的读书经历。

少年读书经历是为了说明读书的爱和兴趣的前提,成年的读书经历是为了说明读书获得教养的目的。

《上图书馆》主要讲述了作者四次上图书馆的经历。

《读书》以讲述道理为目的;
《上图书馆》以记述经历为主;
《读书》中的经历主要是自己阅读世界文学的经历,如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宾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还有大量中国典籍。

《上图书馆》阅读的书籍也是外国文学原典。

《读书》强调了爱和兴趣的重要;
《上图书馆》第一次上图书馆的经历也是兴趣、好奇心的驱使。

3.品读相通处。

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读书:目的和前提》
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上图书馆》
黑塞用议论,王佐良用记叙,都表明了兴趣对人早期阅读的重要。

4.写作手法
《读书》以说理、记叙为主,描写很少(少年在祖父巨大藏书室阅读的场景)。

《上图书馆》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

《读书》有对比衬托,印度禁欲和僧侣式的修行与中国的精神修养对比衬托。

《上图书馆》有中学的中外老师与公书林的对比衬托。

《读书》没有引用
《上图书馆》有首尾两处引用,一个是引入话题,一个是升华主旨。

5.写作缘由
《读书》针对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写作对象指向当世的年轻人。

《上图书馆》没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属于回忆性随笔。

写作对象指向自己。

6.文章主旨
《读书》表达了黑塞对于读书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精神修养的不懈追求。

《上图书馆》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

六、补充资料
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

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

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

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

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

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

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

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

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

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

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

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

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身不由己。

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联系,进入高中之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

进入大学之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

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什么事情“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那这个事情就厉害了,它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为这个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深耕。

谁要有这样一件事情可做,我觉得这个人是非常幸福的,会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自己能成为做“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的事情之人。

而现实是,我们做的事情,大部分是巴不得它赶紧结束,然后再也不去触碰它了。

所以,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平庸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