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卷03(全解全析)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3高一化学·全解全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D
D
D
C
C
C
C
B
A
C
C
D
B
D
A
A
1.【答案】D 【详解】
A .二氧化硫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因为具有漂白性,故A 错误;
B .SO 2具有还原性,但不能被浓硫酸氧化,二者不反应,故B 错误;
C .漂白粉和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是利用其氧化性,活性炭的漂白性是利用其吸附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因为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所以其漂白原理不相同,故C 错误;
D .SO 2能与H 2S 反应生成S 和水,反应中SO 2作氧化剂,说明具有氧化性,故D 正确。

故选D 。

2.【答案】D 【详解】A.
反应中FeSO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Fe 2O 3是氧化产物,SO 2是还原产物,SO 3中S 化合价没有变化,故SO 3既不是氧化产物又不是还原产物,A 错误;
B. 根据反应式,每生成1mol 的SO3,转移2mol 电子。

16g SO3的物质的量n=
33m(SO )M(SO )
=
16g
80g/mol
=0.2mol ,则转移电子为0.4mol ,数目是0.4N A ,B 错误;
C. 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C 错误;
D. 生成的气体中有SO 3,进入溶液后与水反应生成H 2SO 4,与BaCl 2反应可以得到BaSO 4沉淀,D 正确。

故选D 。

3.【答案】D 【分析】
【详解】
A. 根据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知()()S Cl r r >,Z 原子半径最大,A 项错误;
B. 3NH 溶于水呈碱性,2H S 、HCl 溶于水呈酸性,B 项错误;
C. 没有表明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如酸性24H SO HClO >,C 项错误;
D. 丙为HCl ,乙为2H S ,非金属性Cl S >,则稳定性2HCl H S >,D 项正确;答案选D 。

4.【答案】C 【详解】
A .硝酸亚铁中有硝酸根离子存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则二氧化硫、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硫酸根离子,加氯化钡最终生成BaSO 4沉淀,A 不符合题意;
B .与A 相似,亚硫酸根离子、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硫酸根离子,加氯化钡最终生成BaSO 4沉淀,所以一定是硫酸钡白色沉淀,B 不符合题意;
C .无色溶液加入稀硝酸,加入氯化钡,Ag +可能干扰,即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 或BaSO 4,C 符合题意;
D .无色溶液,加盐酸得无色溶液,就排除了亚硫酸钡和氯化银,因为亚硫酸钡会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再加氯化钡有生成沉淀,所以一定是硫酸钡白色沉淀,D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

5.【答案】C 【详解】
A . Ba 2+与2-
4SO 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A 错误;B . -
3NO 、H +能氧化I -、Fe 2+,故不能大量共存,B 错误;C .使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呈碱性,OH -、Na +、K +、2-4SO 、2-3CO 之间均不反应,故能大量共存,C 正确;
D.酸性溶液中,H+与CH3COO-能结合生成CH3COOH,故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详解】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其浓度减小,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减小,但原理不同,A错误;
B.
SO2能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l2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二者原理不同,SO2的漂白不稳定,加热可恢复到原来的颜色,B错误;
C.
H2S和HI均具有强还原性,能被浓硫酸氧化,故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两种变化的实质相似,C正确;D.
浓H2SO4与金属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稀H2SO4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表现氧化性, 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详解】
A.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溶液褪色是因为SO2的还原性, A错误;
B.SO2
4-的检验应该是先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
2
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样品溶液中一定含
有SO2
4-。

稀硝酸无法排除2
3
SO-的干扰,故不能用,B错误;
C.向溶液中加入强碱溶液加热,若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有NH
4
+,C正确;
D.溶液中加入盐酸后,产生了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溶液中含有CO2
3-或SO2
3
-,不能确
定就是CO2
3
-,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有强腐蚀性,但不和二氧化硅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刻蚀石英,而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应用氢氟酸的特征性质刻蚀石英制成艺术品,A项错误;
B.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铁粉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食品被氧化,所以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是为了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B项正确;
C.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光学效应,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而不是晶体硅,C项错误;
D.二氧化硅和HF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所以二氧化硅不是两性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答案选B。

9.【答案】A
【详解】
A.“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的阻拦索是一种特种钢缆,属于合金,不属于纯金属材料,A错误;B.“超轻海绵”使用的石墨烯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
C.某品牌手机使用的麒麟980芯片主要成分是硅,属于半导体材料,C正确;
D.“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碳化硅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D正确;
答案选A。

10.【答案】C
【分析】
由反应历程可知①→②为催化剂吸附氮气、氢气的过程,②→③为N≡N键、H-
H键的断裂过程,③→④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生成氨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②→③为N≡N键、H-H键的断裂过程,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
NH,故B正确;B.③→④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生成氨气,即N原子和H原子形成了含有极性键的3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故C 错误;
D.为放热反应,则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分析】
构成的原电池中,Fe 失电子作负极,生成亚铁离子,3NO -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4NH +
,结合原电池原理分析。

【详解】
A .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A 正确;
B .Fe 失电子作负极,Fe 3O 4作正极,选项B 正确;
C .Fe 失电子作负极,生成亚铁离子,3NO -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4NH +
,则正极反应为:3NO -
+8e -+l0H +=
4NH ++3H 2O ,选项C 错误;
D .反应原理是铁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铵根离子,即该原理的总反应可表示为:3NO -
+3Fe +2H ++H 2O=4NH +
+Fe 3O 4,选项D 正确。

答案选C 。

12.【答案】D 【分析】
由新型中温全瓷铁空气电池的装置图可知,a 极上空气中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铁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在b 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

【详解】
A . a 极上空气中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 错误;
B .O 2在正极发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 2+4e -=2O 2-,故B 错误;
C .若有22.4
L(标准状况)空气参与反应,则氧气的物质的量为22.4L
22.4L /mol ×15
=0.2mol ,电路中转移的电子为0.8mol ,
故C 错误;
D .由新型中温全瓷铁空气电池的装置图可知,铁表面H 2O(g)参与反应生成H 2,发生的反应为xH 2O(g)+Fe =FeO x +xH 2,故D 正确;故选D 。

13.【答案】B 【分析】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 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
故选B。

14.【答案】D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1.20-0.42) mol÷1 L
0.078
10 s
n
t
u
D
===
D
mol/(L•s)
,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1.00-0.21)mol÷1L=0.79mol/L,B错误;C.根据化学反应进行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可知,10s内X变化了1.20-0.42=0.78mol,Y变化了:1.00-
0.21=0.79mol,Z变化了1.58mol,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
‡￿￿2Z(g),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1.00 mol-0.21 mol
×100%
1.00 mol
=79.0%,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详解】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消耗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①;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A、B都是反应物,生成A、B的速率都是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②;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③;
④C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各组分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④;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同,压强不变说明各组分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⑤;
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相同,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各组分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⑥;
⑦单位时间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B,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⑦;
⑧A 、B 、C 的分子数之比决定于开始加入物质的多少,与平衡状态无关,故选⑧;
根据以上分析②⑧不能作为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状态标志;故选A ;
答案为A 。

16.【答案】A 【详解】
A .由表格数据可知,相同压强时,温度越高,达到相同转化率需要的时间越多,则升高温度,反应速率越小,故A 错误;
B .由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温度时,压强越高,达到相同转化率需要的时间少,则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快,故B 正确;
C .由表格数据可知,在1.0×105
Pa 、90℃条件下,转化率为98%时需要的时间较长,不确定反应是否达到了平衡,故C 正确;D .由表格数据可知,在8.0×105Pa 、 30℃条件下,转化率从50%增至90%时段NO 的反应速率为
0.1amol 0.9-0.1amol 0.53.9s-0.2s
´´=4a
370mol∙s -1,故D 正确;故选A 。

17.【答案】0.9mol•L -1•min -1 75% 增大反应物(甲烷或水蒸气)的浓度 ce 【详解】①v(CO)=
()n CO t V D D ´= 1.22min 2mol
L
´==0.3mol•L -1•min -1,v(CO):v(H 2)=1:3,即v (H 2)=0.9mol•L -1•min -1;
根据化学方程式,CO 的生成的物质的量等于CH 4的转化物质的量=1.2mol ,平衡时CH 4的转化率=
1.2100%1.6mol
mol
´=75%;
故答案为:0.9mol•L -1•min -1;75%;
②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增大反应物(甲烷或水蒸气)的浓度或缩小体积增大压强等,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甲烷或水蒸气)的浓度;
③a .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 逆(CH 4)=
1
3
v 正(H 2),故a 不符合题意;b .恒温恒容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容器的体积也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 不符合题意;
c .CH 4(g)、H 2O(g)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故c 符合题意;
d .CH 4(g)、H 2O(g)、CO(g)、H 2(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3,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 不符合题
意;
e.断开3 mol H-H键,说明反应逆向进行,断开2 mol O-
H键说明反应正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e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e。

【点睛】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直接标志:①v
正=v

(同物质)②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还有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的判
断依据,要理解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8.【答案】Cu+2H2SO4(浓)Δ
CuSO4+SO2↑+2H2O 取下试管②并加热,试管内液体恢复红色还原
SO2+2OH-=2-
3
SO+H2O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BaSO4
开始反应之前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鼓入一定量N2,夹紧弹簧夹,气体产生后⑤中无白色沉淀
【分析】
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由浓硫酸和铜生成二氧化硫,试管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试管③中的溴水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试管④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SO2;乙组同学设计的实验,BaSO3可溶于盐酸,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空气中氧气参与了反应,生成了不溶于盐酸的BaSO4沉淀,据此解题。

【详解】
I.(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浓)Δ
CuSO4+SO2↑+2H2O。

(2)SO2使品红褪色生成的无色物质是不稳定的,加热能重新生成品红而恢复红色。

欲证明品红褪色是SO2引起的,需要取下试管②并加热,看到试管内液体恢复红色。

(3)试管③中的溴水褪色,体现SO2具有还原性,SO2+Br2+2H2O = H2SO4 +2HBr。

(4) 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S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2OH-=SO2
3-+H
2
O。

II.(5)Na2SO3和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6)因BaSO3可溶于盐酸,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⑤中的白色沉淀不可能为BaSO3。

从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及物质性质看,空气中氧气参与了反应,生成了不溶于盐酸的BaSO4沉淀。

(7)为验证装置中的空气是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需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再进行相同的其它实验操作,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故先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鼓入一定量N2以排出空气。

夹紧弹簧夹后,打开分液漏斗活
塞加入浓硫酸,若⑤中无白色沉淀,即可证明。

【点睛】
空气中主要含有N 2、O 2,还含有少量的CO 2、H 2O 等,其中O 2、CO 2、H 2O 经常会干扰实验。

分析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空气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19.【答案】干燥氨气 检验是否生成水 3
22Δ
3CuO+2NH 3Cu+N +3H O
32
2O 高温催4N H +5O 4剂
O +6H 化N 42
232Δ
2NH Cl+Ca(OH)CaCl +2NH +2H O ­ II 、III D
【分析】
浓氨水和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反应制备氨气,用碱石灰干燥氨气,把干燥后的氨气通过热的氧化铜,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水。

【详解】
(1)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能干燥氨气,装置B 中,碱石灰的作用干燥氨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是否生成水。

(2)实验中观察到C 中CuO 粉末变红,说明生成铜单质,D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根据元素守
恒,收集到单质气体是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22Δ
3CuO+2NH 3Cu+N +3H O 。

氨在催化剂条件下被氧气氧化为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是32
2O 高温催4N H +5O 4剂
O +6H 化N ;
(3)图1为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适合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322Δ
222H O NH Cl Ca OH CaCl NH ++­+;
(4)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要注意防止倒吸,图2中II 、III 装置能防倒吸,能用来吸收氨气的装置是II 、III ;
(5) NaOH 溶液能吸收HC1气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 NaOH 溶液能吸收CO 2气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
HCl 溶液能吸收NH 3,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水不能大量吸收CO 2气体,不能形成喷泉;故选D 。

20.【答案】 8HNO 3(稀)+3Cu=2NO↑+3Cu(NO 3)2+4H 2O 第三周期第VA 族
P 原子和S 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P 原子半径较大,得电子能力较弱 SO 2+NH 3•H 2O=-3HSO ++4NH Al 2O 3+3C+N 2
高温2AlN+3CO 【分析】
X 、Y 、Z 、W 、R 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 的氧化物和R 的氧化物均能形成酸雨,则Y 为N 元素、R 为S 元素;W 和R 是同周期相邻元素,则W 为P 元素;Y 原子和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Z 原子核外电子数=20-
7=13,则Z 为Al ;非金属X 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之比为1:2,X 有2个电子层,X 为C 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 、Y 、Z 、W 、R 分别是C 、N 、Al 、P 、S 。

(1)元素X 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O 2,分子中C 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元素Z 的离子为Al 3+,离子核外电子数为10,各层电子数为2、8,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单质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 与水,反应方程式为:8HNO 3(稀)+3Cu =2NO↑+3Cu(NO 3)2+4H 2O ;
(3)元素W 为P ,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VA 族;P 原子和S 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P 原子半径较大,得电子能力较弱,故P 的非金属性比元素S 弱;
(4)R 的一种氧化物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氧化物为SO 2,工业上用氨气水溶液作该氧化物的吸收剂,吸收剂与足量该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 2+NH 3•H 2O=-3HSO ++4NH ;
(5)N 和Al 组成的化合物AlN ,被大量用于制造电子元件.工业上用氧化铝、碳、氮气在高温下制备,其中氧化铝和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说明还生成CO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 2O 3+3C+N 2
高温2AlN
+3CO 。

21.【答案】玻璃棒 引流 2CuI+8HNO 3(浓)=2Cu(NO 3)2+4NO 2↑+I 2+4H 2O Fe 3I 8
Fe 3I 8+8NaHCO 3=Fe 3O 4+8NaI+8CO 2↑+4H 2O NaCl 4.68
【分析】
含碘废液加入亚硫酸钠和饱和硫酸铜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I 固体,加入浓硝酸,可得到碘单质
,然后加入铁粉和水,得到含铁化合物B,化合物B中含两种元素,铁原子与碘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则应为Fe3I8,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可得到NaI溶液,同时得到黑色固体Fe3O4,发生反应Fe3I8+8NaHCO3═Fe 3
O4↓+8NaI+8CO2↑+4H2O,滤液经蒸发、结晶得到NaI固体。

【详解】
(1)过滤实验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玻璃棒用于引流;
(2)反应③中CuI被氧化为碘单质和铜离子,还原产物只有N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I+8HNO3(浓) =2Cu(NO3)2+4NO2↑+I2+4H2O;
(3)化合物B中含两种元素,铁元素原子与另一种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另一种元素为I,则化合物B的化学式为Fe3I8;
(4)反应⑤中生成黑色固体和无色气体,黑色固体的俗称为磁性氧化铁,应为四氧化三铁,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则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Fe3I8+8NaHCO3═Fe3O4+8NaI+8CO2↑+4H2O;
(5)n(NaI)=
12g
150g/mol
=0.08mol,则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0.08molNaCl和碘单质,碘易挥发,蒸干、灼烧
,得到的固体是NaCl,则m(NaCl)=0.08mol×58.5g/mol=4.68g。

【点睛】
本题以含碘废液获取NaI固体为载体,考查化学工艺流程,明确各步骤反应原理为解题关键,掌握常见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注意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