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B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I 断裂组 合 特征
区新完钻 3 口钻井 , 平均单井钻遇有效厚度 2 5 . 8 m, 完 成 2口井 试油 , 其 中一 口井 压裂后 自喷 日产 油 6 . 6 6 t 。
目前 该 区提交 石 油 地质 储 量 4 6 0 0 x 1 0 t , 显 示 该 区具 有 较 好 的储 量潜 力 。
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 B区块断裂进行梳 理和总结 , 该 区断 层 以 正 断 层 为 主 , 大 多 为 同沉 积 断
层, 主 要 是 在 青 山 口组 沉 积 时 期 的构 造 运 动 过 程 中受
B区块 自上而下发育有第 四系地层 、 白垩系下 白 垩统 嫩江组 、 姚 家组 、 青 山口组 、 泉头组 、 登娄 库组地 层、 侏 罗系地层和基底地层 。其 中泉头组泉四段 、 泉三 段上部所对应 的扶余油层是本次研究的 目的层 段 , 泉 头组形成在湖盆 的坳 陷发育期 , 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 洲 成 因 的砂 泥 岩 互 层 的陆 源 碎 屑 沉 积 , 沉 积 环 境 主要 为三角洲沉积 。该 区主要受西南物源控制 , 形成 了以 三角洲平原 、 平原分流河道 、 决 口扇为主的储集体 , 岩 性 以紫红色泥岩 , 灰绿色 、 灰色及灰棕色砂岩互层 。砂 岩分 布主要受河道延伸控制砂体呈条带状 、 透镜状展 布, 横 向延 伸距 离相对 较 短 。
南隆起区 2 个一级构造单元交接部位 , 同时跨越朝阳沟 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 2 个二级构造单元 , 构造整体表现
为受断层复杂化北东向展布的大型背斜 。2 0 1 5 年在该
性断层。其 中青山口组末期的伸展期构造运动和嫩江 组末期之后 的反转期构造运动等 , 是主要 的两期构造 运动 , 对松 辽盆地 中、 晚期 断裂 的形 成影 响较大 。
2 . 2 断 裂期次 划 分
据断裂 活动时期 、 结 合构造演化剖 面及构造解释
成果 , 研究 区主要 断层 分 为 3 个期 次 , I 期 断层 属早期 断 层, 为 向上 断 到 T。 层: 断裂 刚 断至 T。 或没 有 断到 T。 , 此
层、 中期发育 的断层 、 晚期发育的断层和长期发育的断 层, 这些不 同时期发育 的断层控制了研究区的沉积 与
松辽盆地是在 印支运动期后发育起来的克拉通 内 部 的陆相断陷一 坳陷盆地口 松辽盆地断裂 系统及其相关 构造是受早期拉张 、 晚期挤压一扭动应力场所控制 , 松 辽盆地裂陷期受区域性近东西拉张应力场作用形成裂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8 — 0 2 修 回日期 : 2 0 1 7 - 0 8 - 0 2
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 油水分布主要 受构造和断层所控制, 纵向上主要为上油下水 ; 油气成藏受 烃源岩 、 储集层、 盖层及运移和 圈闭等条件 约束 ,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运移等优势条件 为油气成藏奠
定 了基础 。
关键 词 : 松辽 盆地 ; 断裂 ; 成藏 中 图分类 号 : T E1 2 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7 ) I 1 - 0 0 7 1 — 0 2
度约 1 . 2 6条/ k m 。 , 断距 3 ~7 5 m, 延伸 长度 0 . 1 3 ~
6 . 3 9 k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 马继升 ( 1 9 8 1 一 ) , 男( 鄂温克族 ) , 黑龙江大庆人 , 工程师 , 现从事油藏 评价 工作 。
7 2
西 部探 矿工 程
2 0 1 7 年第 1 1 期
2 0 1 7 年第 1 1 期
西部探矿工程
7 1
松辽盆地 B区块 断裂特征及 其对 油气成藏控 制作用
马 继 升
( 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 公 司第 十采 油厂 , 黑 龙江 大庆 1 6 6 4 0 5 )
摘 要: 松 辽盆地B区块 以扶余 油层 为主要勘探 目的层 , 地震资料 解释成果表明该 区断裂十分发 育 且均 匀分布 , 断裂组合方式 多样 , 断裂平面条带性明显, 为油气提供 了良好的运移及遮挡条件 , 对油
2 断裂 发 育特 征
下伏地层隆起时 的张力作 用形成 ; 剖 面断层组合样式 主要有地堑式组合 、 地垒式组合 、 反向掀斜式 、 Y字 、 反 Y字组合 , 局部见少量顺 向掀斜式组合 。断面相对 比 较陡 , 构造高部位断层密集 ; 从断裂的平面展布看具有 明显的断裂条带性 , 可 以划分为4 个条带 , 即西部 、 中西 部、 中东 部 和东 部 。西 部 断裂 带 由南 向北 , 断层从 北 东 向、 北北东 向逐渐 向北北西方 向扭转 , 呈雁列式分布 , 具有 明显 的挤压特征 ; 中西部断裂带主要发育在构造 隆起部位断层 以南北 向展 布为主; 中东部 断裂带北部 以南北 向为主 , 南部表现为北北西 向 , 呈平行状排列 ; 东部断裂带断层从北西向 、 北北西 向逐 渐向北北东向 扭转。区块 内断裂发育基本呈均匀分布 , 南部高部位 略密于北部低部位 , 研究 区内发育 1 9 6 条 断层 , 断裂密
1 研 究 区概 况
B区块 构 造 上 处 于松 辽 盆 地北 部 中央 坳 陷 区 和东
陷期同生断层 , 沉陷期在 区域性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 沉 陷期 伸展 断层 , 盆地反 转期 在近南 北 向压扭应 力场 的
作用 下行形 成正 反转 断层 , 压 扭应力 场 中形 成 浅层 的张
构造 演 化 , 同时 与 油气 运 聚与散 失 也有 密切 关 系 , 一方 面 断 裂 可 以对 储 层 起 到输 导 的作 用 , 油 气 通 过 断层 的
类 断层延伸长度较短 , 分布范围较广 , 但未能沟通青山 1 5时期油 源 , 对油气 运 移或 者成 藏作 用不 大 。 Ⅱ期 断 层 属 中期 断 层 , 为 向上 断穿 T。 ~ T 层: 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