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上册窗外的景色2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册窗外的景色2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窗外的景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以及构思、造型用色等绘画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能力或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写生窗外的景色,进行景物写生要素的指导。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中的窗外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导入本课题。
二、学生回忆自家窗外的景色,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1.自己家里窗外的景色好看吗?有什么特色?
2.有时候当你倚着窗户往外望还会有什么感想?
三、欣赏儿童优秀美术作品学习别人绘画优点:
1.看看内容。
2.画面的构图。
3.画面的艺术效果如何(用什么表现手法处理的)
四、组织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并指导写生要素:
1.观察取景:进行取舍,避免面面俱到。
2.示范写生要点,强调构图的安排。
3.深入刻画,进行画面的处理。
(简单说明)
五、学习要求:
1.写生窗外的景色。
2.也可以根据想象,画窗外的各种景色。
六、分组写生,师作实际指导。
七、展示作业,引导观摩互相交流评价。
八、拓展:课余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纸制作可以打开的窗户。
第二篇:四年级美术上册窗外的景色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窗外的景色
教学目标:
1.利用彩笔或线性工具,表现自己窗口。
2.懂得用基本的画法,通过窗口景物表现美的窗口。
3.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与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认识与表现窗口。
教学难点:
发现窗口的美,从申提炼组织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
学生用具:
线性表现工具、水彩笔。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教师带学生游览我市美丽的风光。
(播放课件)我们来学习《窗外的景色》。
二、新授1.看窗
老师:通过窗口可以看到景色,给人们美的享受,那么生活中窗户:a.有哪些形状? b.有哪些部分组成?(投影展示2至3幅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
a.方形、方圆结合等。
b.窗框、窗页、窗帘等。
(教师同时板书)。
2.忆窗
老师:请同学想想,刚才通过窗口a.看到了什么季节、时间的景物? b.还有描述哪些季节、时间的窗口? 1
c.哪些物体上还有窗口? 学生:讨论回答: a.白天、春天。
b.夏、秋、冬、夜晚、雨雪
c.汽车、飞机、轮船等。
3.品窗
老师: a.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各种造型窗口图片。
b.展示欧式建筑申窗户图片
二、三幅。
c.展示我国雅罗申标《到处是生活》、美国罗志威尔《出游》的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a.这几幅画表现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b.您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4.画窗
老师:通过欣赏,我们可以发现:a.有直接表现以窗户造型为主的。
b.有表现有人物、景物的窗口。
(插播两类较为典型的作品各一幅,并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 a.自己想表现的窗口。
b.如有近、中、远景应怎样表现?(学生回答时,教师示范)
三、作业要求
1.以线为主,创作一幅构思,构图妙巧且有新意的"窗□》作品。
2.画面饱满,注意近、中、远景的表现。
四、教师指导
1.教师巡回辅导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帮助,特别是在近、中、远景有层次画面的处理上。
2.鼓励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间接体验,有目的,创造的想象。
教学设计: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作业特点,提出好的建议,不仅使作业更加完善,而且有助于美术技能的提高。
五、欣赏讲评作业
请学生自己选择本组
二、三幅作业展示,共同赏评。
a.先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想法。
b.再请学生评优劣或提修改建议(一句话)。
教学设计:以8人小组为单位,创作时能促进学生交流和推选作业的方便。
让学生一句话的点评,是学生再次接受欣赏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六、观察与思考a.窗口有什么功能? b.选择一幅打开窗户是一完整景物,关上窗户,窗档又把景物变成独立几幅小景的作品一幅。
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你看后有什么的感受。
七、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播放录像中的窗外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导入本课题。
二、学生回忆自家窗外的景色,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1.自己家里窗外的景色好看吗?有什么特色?2.有时候当你倚着窗户往外望还会有什么感想?
三、欣赏儿童优秀美术作品学习别人绘画优点:1.看看内容。
2.画面的构图。
3.画面的艺术效果如何(用什么表现手法处理的)
四、组织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并指导写生要素:1.观察取景:进行取舍,避免面面俱到。
2.示范写生要点,强调构图的安排。
3.深入刻画,进行画面的处理。
(简单说明)
五、学习要求:1.写生窗外的景色。
2.也可以根据想象,画窗外的各种景色。
六、分组写生,师作实际指导。
七、展示作业,引导观摩互相交流评价。
八、拓展:课余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纸制作可以打开的窗户. 3
第三篇:四年级美术上册校徽设计2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校徽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设计观念。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等材质,通过学生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设计出各种带有学校象征意义的标志,学习和掌握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讨论我们学校的特色,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学校的标志,反映学校的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避免将标志设计得太多、太复杂,引导学生既要正确传达信息,又要简练美观。
教学准备:
1.师: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羽毛、钮扣等材料。
各类小学标志、建行、农行、中行标志。
2.生:要求学生每人收集一些各种形状、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剪贴工具:彩纸、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发展阶段
1.欣赏分析:揭示标志存在的意义。
出示三个银行的标志。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总结这三个标志的设计意图。
引入中国钱币文化的介绍。
2.总结标志的组成:图形、色彩、文字。
欣赏具有特色的学校标志。
引出标志的表现形式:a、以文字为图形。
b、以具体形象为图形3.讨论特色
同样是标志设计却又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今天设计班级标志,你们能设计出学校的特色吗?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
创作设计:你设计的学校标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构成?
三、作业阶段:
1.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2.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四、评价阶段: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五、收拾整理
第四篇:六年级美术上册保护文物2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课前准备:
1. 老师准备:
(1)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 学生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1
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2
第五篇:六年级美术上册远近的奥秘2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远近的奥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1
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