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描述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渔者勤劳、朴实的品质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朗读。
理解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理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的。
5. 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作品,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江上渔者的夜景图。
3. 课后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渔者勤劳、朴实的品质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江上渔者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江上渔者》。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进行例句练习,巩固记忆。
4. 句子与语法结构:(1)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
(2)进行替换练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四、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描述。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文背景。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
(3)学会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渔者辛勤劳作的敬意。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2)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了解诗文背景。
(2)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渔者的了解。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文,解释诗句的意义。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通过诗句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背诵诗文(1)学生跟读录音,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相互交流分享。
(3)教师选取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展示,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 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或日记。
3. 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与父母或朋友分享感受。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标题: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在舟上夜晚阅读的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分发《舟夜书所见》的文本给学生,要求他们默读一遍。
2. 以小组形式讨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小组提出一个观点,并向全班展示。
3. 整合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孤独和思考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解释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舟夜阅读的情景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批判性思维: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的舟上进行阅读,以及这种环境对阅读体验的影响。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否成功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用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根据对《舟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评价。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互相修改彼此的作文,以提高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总结学生对《舟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
2. 强调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以及批判性思维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作用。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及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江上渔者的生活场景。
(2)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江上渔者的敬意,懂得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懂得感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江上渔者夜晚捕鱼的图片。
2. 课件:诗文内容、生字词、翻译等。
3. 学习资料:关于江上渔者的生活习俗、捕鱼技巧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江上渔者夜晚捕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对江上渔者的了解和印象。
2. 诗文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分段背诵,加强记忆。
3. 诗文解析:(1)讲解生字词,翻译诗文。
(2)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4. 意境感受:(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
(2)讨论:江上渔者在夜晚捕鱼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受?5. 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江上渔者的生活场景和捕鱼技巧。
(2)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抄写《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并背诵。
(2)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江上渔者的夜晚捕鱼场景。
2. 课后延伸:(1)收集更多关于江上渔者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
(2)参观渔村,体验江上渔者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辛勤劳动。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江上渔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江上渔者》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掌握《江上渔者》的词语理解和句子分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江上渔者》的复印件。
2. 讲解课文的PPT。
3. 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上渔者》。
2. 讲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三、课文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分析和讨论。
四、拓展阅读(15分钟)1. 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探讨与《江上渔者》相似的主题和意象。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与大自然、人生哲理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在课后做读后感。
五、表达能力培养(25分钟)1. 针对课文中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2. 给学生一些表达题目,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或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2.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或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的美和内涵。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同时,给学生拓展阅读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江上渔者》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渔者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劳动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某些句子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集体交流学习。
3.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渔者辛勤劳作的情景,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5. 背诵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朗读和背诵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并熟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家长的签名确认。
3. 写一篇关于渔者生活的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渔者生活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参考书籍:有关渔者文化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
3.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渔村,实地了解渔者的生活。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案一:舟夜书所见教案(主题: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欣赏舟夜书所见的诗歌作品。
2. 能够学会运用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如用诗意互补、形象意象等方法解读诗歌。
3. 能够自我表达,通过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来展示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按照时间顺序,从舟夜书所见的第一首诗开始,逐一进行诗歌鉴赏。
3.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并分析其深层意义。
4. 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思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尝试创作一首以“舟夜书所见”为题的诗歌,并在班内进行分享。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展示与舟夜书所见相关的图片或诗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 介绍舟夜书所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3. 阅读第一首诗歌,导读、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核心意思和诗意互补的手法。
4.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
5. 整理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发现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诗歌的多重含义。
6. 继续阅读下一首诗歌,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诗歌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7.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要求他们结合之前的诗歌鉴赏经验,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进行班内分享。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风采,同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能力等。
2. 书面作业评价: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并对其内容、表达、诗意互补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舟夜书所见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诗歌才华和理解能力。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描绘的江上景色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江上渔者》、生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景色的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选取重点短语,学生跟读并运用到句子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或写作,表达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写一篇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描述渔夫的劳动情景和作者的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和感受,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渔者生活的描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渔者生活的特点。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进行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渔者生活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传统行业的认识。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渔者生活的描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原文及译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表和学习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理解诗句(1)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欣赏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这首诗。
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词汇,如“舟夜”、“江上”、“渔者”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这首诗。
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词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诗人李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意:让学生结合图片,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舟夜”、“江上”、“渔者”等。
4. 品味诗情: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
5. 背诵诗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诗歌的背诵。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自己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2. 调查了解当地的渔民生活,体会他们的辛勤与付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江河夜景和渔夫捕鱼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渔夫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文本。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搜集有关江上渔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预习成果,分享有关江上渔者的资料。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举例运用。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朗读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
3.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江上渔者景象,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短文写作和绘画配文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9精选教育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doc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
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
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
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
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
(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一)理解题目的意思。
“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
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渔人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2.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江河夜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出诗歌《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互相检查,确保正确背诵。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 利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例如,可以问学生:“诗中的江上渔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曾经在夜晚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
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
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
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
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
(理解“孤”、“簇”。
)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
“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
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
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
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
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
(要求会默写。
)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
他是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
(理解“但”、“出没”。
)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
“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
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
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
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
)(捕鱼的人。
)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
(捕鱼人的艰辛。
)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
(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