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病人的沟通 Microsoft Word 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病人的沟通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笔者对28例气管切开病人加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获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9~78岁。
病人均在我科行气管切开,意识清楚。
格林-巴利综合征8例,脑血管意外6例,肌病4例,癫痫持续状态4例,重症肌无力3例,病毒性脑炎2例,脱髓鞘病变1例。
气管切开原因:呼吸道梗阻10例,呼吸肌麻痹需行机械通气18例。
气管切开持续5~95 d。
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9例,中等教育8例,初等教育11例。
2气管切开各期的沟通方法
2.1气管切开术前的沟通
气管切开术前,简明扼要地向病人解释气管切开的必要性、手术部位、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要点等,并强调较好的配合30 min手术即可完成。
本组病人对手术有了初步认识和心理准备,均能积极配合。
2.2气管切开术中的沟通
病人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意识清楚。
术前虽已予解释,但术中牵拉不适,病人仍紧张,甚至恐惧。
护士留在病人身边,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当其痛苦难忍时,除语言上给予安慰外,适时轻拍病人的手,以示安抚。
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
2.3气管切开术后的沟通
2.3.1术后24 h内的沟通:术后病人既不能发音,伤口疼痛,不适应呼吸机通气等,又不能用口语直接表达,出现焦虑、烦躁。
术后24 h专人护理,细心观察病人,及时处理病人的不适,教会其如何随呼吸机呼吸。
有预见性解决病人的需要,用眼睛与病人交流,从病人眼神中判断病人的生理需求。
这种无声的心灵沟通可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促使病人安心休息。
2.3.2术后24 h至拔管前的沟通:该期病情相对稳定,病人希望对日常生活的需求、病情主诉有明确表达方式,能与他人交流信息。
如病人的需求不被理解,得不到满足,往往产生情绪波动、烦躁,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我们根据该期特点,应用如下交流方式①面部表情的沟通。
护士与病人、家属共同讨论表达的内容,如渴——舌舔唇;饿——半张口;小便——口唇微开呈吹哨状;大便——口唇紧闭后拉,似“嗯”的表情;吸痰——鼻翼耸动;睡觉——闭合双眼等。
护士示范做1遍,病人模仿做1遍,至病人基本掌握。
以后护士通过观察病人表情,结合生活规律,基本能准确了解病人所需。
②书面沟通。
护士将纸夹在一块长28 cm、宽22 cm硬面塑料板上,给能书写的病人直接书写表达;对不能书写者,如高位截瘫、偏瘫、肌无力等病人,护士将常见不适或病人可能要提的问题书写在卡片上,边让病人看、边读上面的内容,边注意观察病人是否认可所读内容,有时需反复几次,直至确认病人的需求为止。
③语言沟通。
病人虽不能言语,但应主动与病人交谈。
交谈前可通过家属了解病人的情况。
交谈时,一方面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看待人生;另一方面,让病人了解外界的信息,谈论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或读一些病人感兴趣的书报、杂志等。
同时指导家属与病人进行交流,良好的亲情,能给病人莫大的安慰。
有条件时,让家属给病人备1个随身听或半导体。
2.3.3堵管至拔管期的沟通:病人能自主呼吸及自行排痰可行堵管。
为了防止部分病人由于长时间通过气管套管呼吸产生依赖,担心拔管后再出现呼吸困难,堵管时表现紧张、恐惧、甚至屏气的现象。
在病情进入恢复期时,笔者经常暗示病人病情恢复良好,已出现堵管指征,堵管后可发音,可加快疾病的恢复。
堵管前耐心向病人解释堵管方法,让病人了解堵管是安
全的。
开始半堵管,2~3 d后全堵管。
堵管时护士留在病人床旁,与其交谈,分散注意力,给予安全感。
全堵管2~3 d无异常情况,予拔管。
拔管前了解病人对拔管的疑虑,给予解释,拔管后护士即鼓励病人交谈,病人为能正常发音而高兴,疑虑随之消除。
3效果与体会
沟通可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沟通是改善病人症状,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最佳护理方法[2],本文28例病人均伴有不良心理反应。
沟通前不良心理反应75例次,沟通后不良心理反应27例次,沟通后较沟通前下降了64%。
沟通满足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消除其困惑、稳定其情绪起着积极作用。
沟通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沟通可增进护患关系,并有助建立治疗性的人际关系[1]。
有效的沟通可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