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赏析
作者:景泽时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9期
摘要:文章对古浪县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部分图像进行了诠释,简要介绍了水陆画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作用和价值,从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等方面,探讨了水陆画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古浪县博物馆;水陆画;作用;价值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9.006
0 前言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共42幅,除中央的3幅大佛像外,其余均高约260厘米、宽约110厘米,以细绢为底,用藏蓝和黄色团花花绫装裱,绘制精美,装帧考究,对明清时期河西地区宗教、美术、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基本情况
水陆画按照人物、神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关佛教派系的佛、菩萨、明王、罗汉和護法神;二是道教派系的有关神祇,还有中国民间神祇,如三清四御、十二真君、二十八宿、十二宫、十一曜等;三是佛教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各种龙王众、十大阎王、阿修罗等;四是儒家代表人物,如玉皇大帝、孝子顺孙、忠贞烈女等。
现选其中几幅有代表性的水陆画略做介绍:
1.1 释迦牟尼佛
佛绀色螺发,有顶严,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袒胸,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搭腿下垂,跏趺坐于宝莲之上。
宝莲之下为六面束腰金刚宝座,座腰处有两身金刚力士坐于阶沿。
佛内着镶边白色长裙,腰束绿帛带;身着镶莲锦边绿大衣;外披右肩半披式红色田相袈裟,袈裟覆及腿面。
佛身后有圆形火焰缘头光、身光,佛顶之上垂流苏华盖,周边布满祥云。
画面采用红、绿、黄、蓝、白诸色,艳丽繁富,搭配自然生动,装饰效果很强。
1.2 多宝佛
佛绀色螺发,有顶严,面相圆润,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袒胸;左臂下垂,左手撒下珊瑚枝、珍珠、金银锭等财宝;右臂曲折上扬,右手倒持镶金蓝色琉璃长颈宝瓶,赐下
琼浆甘露及食粒;右足踩粉莲,左足踩白莲,立于祥云之上。
佛内着镶边蓝色长裙,腰束白色帛带,帛带下垂至足;身着镶边绿大衣;外披右肩半披式红色田相袈裟。
佛身后有圆形头光,头光两侧各有三尊双手禅定印、交跏趺坐佛,佛所着大衣有深绿、蓝、浅绿之差异,周边布满祥云。
左下是地狱饿鬼雀跃接食,右下是世间人民欢欣接食。
左下榜书“信士党九畴”。
1.3 十方佛
两幅,左右对称,每幅画面均分为上、中、下三层。
中层为主,各有五身立佛,合为十方佛。
佛绀色螺发,有顶严,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袒胸。
双手施各类不同法印,双脚踩宝莲,呈站立姿势。
佛内着镶边蓝、绿裙,身着镶莲锦边绿、蓝大衣;外披右肩半披式红、褐色袈裟。
佛身后有圆形头光。
两幅图中最前面的佛身后,各有一位执持锦幡、身穿蓝衣或红衣的童子。
佛后即上层有列队站立的11身菩萨,合为22身。
诸菩萨均绀发,头戴宝冠,面相圆满,额中白毫相,白眉长鼻,面容慈爱,双手合十,脚踩莲花,服饰华美。
除左幅中间一菩萨袒胸、饰璎珞、着长裙外,其余21位菩萨均上着右衽阔袖裳、下着长裙,腰束帛带,肩披帛巾,上裳有红、蓝、黄、绿、粉五色,长裙有粉黄、浅绿、浅紫等色,或有云朵、团花、菱格等花纹;帛巾有红、绿、蓝三色。
菩萨身后左右各有执持锦幡的二童子,此四童子三人着蓝边红衣,一人红边绿衣。
佛前即下层有列队站立的11身天帝,合为22身。
诸天帝均束发戴冠,细眉长鼻,慈目下视,有的蓄须,有的白净,面容慈爱,手持圭形笏板;身着右衽袍,外披双领下垂式大衣。
袍有绿、白、粉、黄、蓝、红六色,大衣有绿、褐、红、蓝四色。
星君身后左右各有执持锦幡的二童子,此四童子或着红衣,或着青衣。
在上中下三组人物间,点缀散落的天花。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十方世界诸化及其菩萨、天帝俱来赴会的场面。
1.4 明王
两幅,左右对称。
每幅各绘制五尊三头六臂的明王,最上处有三身,中部明王两侧有两身佛或菩萨(左幅身旁分别榜题为“华光菩萨”“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右幅身旁分别榜题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意为明王为佛或菩萨的化身。
这是典型的藏传密宗佛、菩萨的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形象。
左幅:中央为马头明王,绿面瞋目,红发上冲,两臂上举持日、月,两臂合十于腹前,两臂持宝剑、三叉戟,骑白马,追逐恶鬼。
外绘白、红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左上骑金龙明王,青面瞋目,褐发上冲,六臂分别执持金刚杵、金钵、幡、弓、箭、鬼头。
身骑一条金龙,右脚下有一恶鬼跪地求饶。
外绘黄、青、红三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上为骑赤蛇明王,黄面瞋目,黑发上冲,四手分别持降魔杵、螺号、宝轮、宝瓶,两手执斧钺。
身骑赤蛇,脚踩恶鬼。
外绘黄、红双色火焰状椭圆边框,蓝色帛巾绕身飘扬。
左下
为焰鬘明王,红色瞋目,褐发上冲,四手分别执持戟、斧、如意宝、金刚索,两手抓握白兽、青蛇,骑青狮,脚踩恶鬼。
外绘黄色椭圆状边框,绿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下大威德明王,青面瞋目,褐发上冲,六手分别执持宝箧、军持、印、盾牌、金刚索、智慧剑。
骑金牛,脚踩恶鬼。
外绘黄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幅:中央为骑青龙明王,黄面瞋目,黑发上冲,五手分别执持金锭、莲枝、宝珠、宝剑等法器,一手按于左腿面。
身骑一条青龙,脚踩恶鬼,周身绘白、蓝、红三色火焰状椭圆边框,蓝色帛巾绕身飘扬。
左上为无能胜明王,绿面瞋目,红发上冲,六手分别执持智慧剑、钺刀、矩尺、宝剑等法器。
骑谛听兽,脚踩恶鬼。
外绘黄、绿、红三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上为骑黄狮明王,黄面瞋目,黑发上冲,四手分别执持玉钺、钹、弓、箭,一手上扬,一手下指,骑黄狮,脚踩恶鬼。
外绘黄、红双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上为骑黄狮明王,黄面瞋目,黑发上冲,四手分别执持玉钺、钹、弓、箭,一手上扬,一手下指,骑黄狮,脚踩恶鬼。
外绘黄、红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绿色帛巾绕身飘扬。
左下为骑虎明王,红面瞋目,黑发上冲,三手分别执持双剑、白螺,两手合十,一手下按,骑猛虎,脚踩恶鬼。
外绘黄、橙、红三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绿色帛巾绕身飘扬。
右下步掷明王,青面瞋目,红发上冲,系红色飘带,三手分别执持智慧剑、宝锏、绢索,一手握象鼻,一手向上半握,一手向左掌击,骑白象,脚踩恶鬼。
外绘黄、绿、红三色火焰状椭圆边框,红色帛巾绕身飘扬。
1.5 玉皇大帝等
一幅,画面分三层:上层初禅、三禅天众八身,均菩萨装束,头戴蓝色冠,饰各类璎珞,面相圆润,细眉长鼻,慈目下视,面容慈爱。
双手合十,站立姿态。
上身有的袒胸,有的着蓝、红色大衣,下身着粉、黄色长裙。
披绿、红、蓝三色飘带。
身后有二着青、红色衣的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玉皇等五帝,束发,戴各类冠冕,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有的蓄须,有的白净,面容慈爱。
手持笏板,站立姿態。
上身着黄红青褐各色大衣,下身着蓝、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天仙、五谷、天曹诸神九神,束发,戴各类冠冕,面相圆满,有的白净,面容慈爱,有的红脸蓄须,双目圆瞪。
手持各类器物,站立姿态。
上身着蓝、红、青褐各色大衣,下身着蓝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二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1.6 天龙八部等
两幅,画面分上、中、下三层。
左幅:上层左上五身,束发,戴冠冕,面相圆满,三人白净,二人面色较黑。
手持笏板,站立姿势。
上身着蓝、黄、红、青、褐五色大衣,下身着黄、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侍立。
右上四身,一身青面獠牙,褐发冲天,系蓝色披肩与红色飘带,袒胸,右手持一条褐色花蛇。
其余三身戴帽冠,蓄须,站立姿态,一位持笏板、着黄色大衣,两位双手合十,着甲胄,系绿、蓝色飘带。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侍立。
中层婆罗门众五人,胡人胡
帽,头戴发饰。
四人袒胸赤足,佩璎珞,披红、绿、蓝色飘带。
下身穿红粉黄长裙,腰系蓝、绿二色腰带。
中间一人戴冠披发,披黄色绘彩大衣,双手持宝物。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士农工商十人,皆为世俗人物形象,有儒生、农民、商贩、僧人等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右下大仙八人,面色白净,面相圆满,二人面色较黑,瞠目,皆蓄须,双手合十,站立姿态。
上身着青、黄、红、白蓝各色大衣,下身着粉白红黄各色长裙。
身后有二着红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幅:上层左上四身,一人青面獠牙,红发冲天,发中有人面。
六臂举日、月、弓、箭等。
系红色飘带,袒胸,下身着粉色长裙,系蓝色腰带。
其余三人戴帽冠,两人面白,一人面较黑,两人蓄须,站立姿态。
一人手持蛇,着彩色飘带。
两人双手合十,一人着甲胄,系绿色飘带,一人着彩色衣衫。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上五岳圣帝,束发戴冠,面色圆满,面容白净,皆蓄须。
身着黄、绿、红、褐四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诸天药叉五身,胡人胡貌,武将形象,头戴顶冠,面色较黑。
手持剑、斧、㦸等兵器,站立姿态。
着红、蓝、绿各色甲胄,系红、绿色飘带。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嗣山五贤、关公二郎等八人。
下方一人面黑蓄须,双目圆瞪。
戴冠,上身着粉色大衣,披蓝色长袍,下身着绿色长裙。
中间五人面相圆满祥和,皆戴冠,着红色长袍,配蓝色腰带。
上方两人,一人面色白净,戴冠,着黄色长袍,系红色腰带。
一人面黑蓄须,戴蓝帽,着绿色长袍,系红色腰带。
身后有一着持幡童子持立。
两幅,画面分上、中、下三层。
左幅:上层地府六司十二身,均束发戴冠,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身着蓝、绿、红三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二持幡红、青童子持立。
中层十王五身,束发戴冠面,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上身着黄、蓝、绿、红四色大衣,下身着蓝、黄、绿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地府崔公、六曹七身,均头戴或黑或灰的纱帽,身着或绿或红的长袍,或手持笏板或抱棒簿籍,呈站立姿势。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地府狱主九身,皆形象奇怪,青面獠牙,袒胸,骨瘦如柴,手持剑、斧、戟等兵器,下身穿蓝、红、绿色短裙。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幅:上层地府六司十二身,束发戴冠,十位面色白净,两位面色较黑,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身着黄、蓝、绿、红四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二着蓝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地府十王五身,束发戴冠冕,四位面色白净圆满,一位面色较黑,皆蓄须。
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上身着黄、褐、绿、红四色大衣,下身着蓝、粉、红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地府裴公、六曹七身。
一身青面红须,双目圆瞪,手持簸箕,着红色长袍,戴灰色帽子。
两人面色较黑,蓄须着绿、红色长袍。
其余四人面色白净,三人蓄须。
手持笏板等物,呈站立姿势。
着蓝、绿、红、褐色长袍。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地府十八狱主九人。
皆为怪物形象,青面獠牙,袒胸,骨瘦如柴。
手持剑、斧、㦸等兵器。
下身穿蓝、红、绿色短裙。
给人一种地狱饿鬼可怕之感。
身后有一红衣持幡童子侍立。
1.7 黑虎灵官
一幅。
为赵公明形象,面色黝黑,怒目狰狞,蓄须,头戴白冠,身着红色镶花上衣,外披黑色印花大衣,穿彩色裙裤,腰系粉色腰带,披蓝色印花飘带,武将装扮。
胯下黑虎,左手执锁,右手执鞭。
身后饰祥云纹饰。
1.8 三皇天妃圣母等
一幅。
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四空天众、二禅天众八身。
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双手合十,呈站立姿态。
皆束发戴冠,饰有璎珞。
上身着黄、蓝、绿、红等色印花大衣,披白、绿、红、蓝等色印花大衣,披白、绿、红、蓝等色飘带,下身着粉、黄、白等色长裙。
一人上身着红色大衣,披绿色长袍与红、绿色飘带,下身着白色长裙。
一人上身着红色大衣,披绿色长袍与红、蓝色飘带,下身着黄色长裙。
侍从手持羽扇、如意等物,侍立一旁。
下层药病林野、三皇上圣八身。
四人袒胸披蓑,二人面色较黑,手持罗盘或药草。
四人面相圆满,皆束发戴冠,蓄须。
身着红、褐、黄、蓝等色大衣,有人手持笏板、宝葫芦,一人身侧站一猛虎。
身后有二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1.9 水陆缘起
一幅。
该幅画画面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画的是梁武帝在法华殿邀请智公禅师解梦,答疑所惑。
画面中智公禅师被请到宝座上,椅子的两旁有两位陪同的弟子,双手合十,作揖状,梁武帝身着龙袍虔诚地坐在宝座下面聆听大师教诲,身后有两名掌扇,掌扇后面五名大臣双手合十作揖状,前面一位大臣向旁边大臣作交流状。
此画中人物服饰取材明代帝王、大臣、禅师,造型别致、灵动,设色艳丽、明净。
画面的下面部分墨书题记,重修水陆功德记。
1.5 玉皇大帝等
一幅,画面分三层:上层初禅、三禅天众八身,均菩萨装束,头戴蓝色冠,饰各類璎珞,面相圆润,细眉长鼻,慈目下视,面容慈爱。
双手合十,站立姿态。
上身有的袒胸,有的着蓝、红色大衣,下身着粉、黄色长裙。
披绿、红、蓝三色飘带。
身后有二着青、红色衣的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玉皇等五帝,束发,戴各类冠冕,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有的蓄须,有的白净,面容慈爱。
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上身着黄红青褐各色大衣,下身着蓝、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天仙、五谷、天曹诸神九神,束发,戴各类冠冕,面相圆满,有的白净,面容慈爱,有的红脸蓄须,双目圆瞪。
手持各类器物,站立姿态。
上身着蓝、红、青褐各色大衣,下身着蓝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二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1.6 天龙八部等
两幅,画面分上、中、下三层。
左幅:上层左上五身,束发,戴冠冕,面相圆满,三人白净,二人面色较黑。
手持笏板,站立姿势。
上身着蓝、黄、红、青、褐五色大衣,下身着黄、绿、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侍立。
右上四身,一身青面獠牙,褐发冲天,系蓝色披肩与红色飘带,袒胸,右手持一条褐色花蛇。
其余三身戴帽冠,蓄须,站立姿态,一位持笏板、着黄色大衣,两位双手合十,着甲胄,系绿、蓝色飘带。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侍立。
中层婆罗门众五人,胡人胡帽,头戴发饰。
四人袒胸赤足,佩璎珞,披红、绿、蓝色飘带。
下身穿红粉黄长裙,腰系蓝、绿二色腰带。
中间一人戴冠披发,披黄色绘彩大衣,双手持宝物。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士农工商十人,皆为世俗人物形象,有儒生、农民、商贩、僧人等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右下大仙八人,面色白净,面相圆满,二人面色较黑,瞠目,皆蓄须,双手合十,站立姿态。
上身着青、黄、红、白蓝各色大衣,下身着粉白红黄各色长裙。
身后有二着红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幅:上层左上四身,一人青面獠牙,红发冲天,发中有人面。
六臂举日、月、弓、箭等。
系红色飘带,袒胸,下身着粉色长裙,系蓝色腰带。
其余三人戴帽冠,两人面白,一人面较黑,两人蓄须,站立姿态。
一人手持蛇,着彩色飘带。
两人双手合十,一人着甲胄,系绿色飘带,一人着彩色衣衫。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上五岳圣帝,束发戴冠,面色圆满,面容白净,皆蓄须。
身着黄、绿、红、褐四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诸天药叉五身,胡人胡貌,武将形象,头戴顶冠,面色较黑。
手持剑、斧、㦸等兵器,站立姿态。
着红、蓝、绿各色甲胄,系红、绿色飘带。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嗣山五贤、关公二郎等八人。
下方一人面黑蓄须,双目圆瞪。
戴冠,上身着粉色大衣,披蓝色长袍,下身着绿色长裙。
中间五人面相圆满祥和,皆戴冠,着红色长袍,配蓝色腰带。
上方两人,一人面色白净,戴冠,着黄色长袍,系红色腰带。
一人面黑蓄须,戴蓝帽,着绿色长袍,系红色腰带。
身后有一着持幡童子持立。
两幅,画面分上、中、下三层。
左幅:上层地府六司十二身,均束发戴冠,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身着蓝、绿、红三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二持幡红、青童子持立。
中层十王五身,束发戴冠面,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上身着黄、蓝、绿、红四色大衣,下身着蓝、黄、绿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地府崔公、六曹七身,均头戴或黑或灰的纱帽,身着或绿或红的长袍,或手持笏板或抱棒簿籍,呈站立姿势。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地府狱主九身,皆形象奇怪,青面獠牙,袒胸,骨瘦如柴,手持剑、斧、戟等兵器,下身穿蓝、红、绿色短裙。
身后有一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幅:上层地府六司十二身,束发戴冠,十位面色白净,两位面色较黑,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身着黄、蓝、绿、红四色衣裙,系腰带。
身后有二着蓝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中层地府十王五身,束发戴冠冕,四位面色白净圆满,一位面色较黑,皆蓄须。
手持笏板,站立姿态。
上身着黄、褐、绿、红四色大衣,下身着蓝、粉、红三色长裙。
身后有一着蓝衣持幡童子持立。
下层左下地府裴公、六曹七身。
一身青面红须,双目圆瞪,手持簸箕,着红色长袍,戴灰色帽子。
两人面色较黑,蓄须着绿、红色长袍。
其余四人面色白净,三人蓄须。
手持笏板等物,呈站立姿势。
着蓝、绿、红、褐色长袍。
身后有一着青衣持幡童子持立。
右下地府十八狱主九人。
皆为怪物形象,青面獠牙,袒胸,骨瘦如柴。
手持剑、斧、㦸等兵器。
下身穿蓝、红、绿色短裙。
给人一种地狱饿鬼可怕之感。
身后有一红衣持幡童子侍立。
1.7 黑虎灵官
一幅。
为赵公明形象,面色黝黑,怒目狰狞,蓄须,头戴白冠,身着红色镶花上衣,外披黑色印花大衣,穿彩色裙裤,腰系粉色腰带,披蓝色印花飘带,武将装扮。
胯下黑虎,左手执锁,右手执鞭。
身后饰祥云纹饰。
1.8 三皇天妃圣母等
一幅。
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四空天众、二禅天众八身。
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双手合十,呈站立姿态。
皆束发戴冠,饰有璎珞。
上身着黄、蓝、绿、红等色印花大衣,披白、绿、红、蓝等色印花大衣,披白、绿、红、蓝等色飘带,下身着粉、黄、白等色长裙。
一人上身着红色大衣,披绿色长袍与红、绿色飘带,下身着白色长裙。
一人上身着红色大衣,披绿色长袍与红、蓝色飘带,下身着黄色长裙。
侍从手持羽扇、如意等物,侍立一旁。
下层药病林野、三皇上圣八身。
四人袒胸披蓑,二人面色较黑,手持罗盘或药草。
四人面相圆满,皆束发戴冠,蓄须。
身着红、褐、黄、蓝等色大衣,有人手持笏板、宝葫芦,一人身侧站一猛虎。
身后有二着红衣持幡童子持立。
1.9 水陆缘起
一幅。
该幅画画面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画的是梁武帝在法华殿邀请智公禅师解梦,答疑所惑。
画面中智公禅师被请到宝座上,椅子的两旁有两位陪同的弟子,双手合十,作揖状,梁武帝身着龙袍虔诚地坐在宝座下面聆听大师教诲,身后有两名掌扇,掌扇后面五名大臣双手合十作揖状,前面一位大臣向旁边大臣作交流状。
此画中人物服饰取材明代帝王、大臣、禅师,造型别致、灵动,设色艳丽、明净。
画面的下面部分墨书题记,重修水陆功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