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流行病学
9
人虱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人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病原体 →血管病变 2.毒素→ 毒血症→ 变态反应
血管炎 立克次体→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管病变 入 血 局部 局部繁殖(丘疹、焦痂、溃疡) 脏器内皮细胞 释放毒素 脏器病变 全身毒血症状
10
周围血管炎
6. 其它
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 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 绀、肾功能减退 。
17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多散发 表现: 1.病程短。 2.T<39 oC,持续8-9天。 3.全身症状轻,头痛和全身疼痛明显。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 5.可有少量充血性皮疹或无疹
18
临床表现
14
15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临床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剧 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脑膜刺激征。 4.90%脾大,少数肝大。 5.心血管系症状 :体温与脉搏成正比。有中 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
16
临床表现
主要区别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
病原 有无流行性斑疹 伤寒往史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传播媒介 病情轻重
普氏立克次体 无
流行性 冬春 体虱 较重,神经症状 明显
莫氏立克次体 一般无
地方性或散发性 夏秋 鼠蚤 较轻
普氏立克次体 有
散发性 不定 无 较轻
20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 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立克次体血症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二、病理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典型病变: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小血 管炎, 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立克次体肉芽肿。 皮肤:皮疹 心肌:心肌炎 肺:间质性肺炎
11
肾: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
肾上腺:出血、水肿 脑、脑膜:斑疹伤寒结节 脾:肿大,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6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1.G-短杆状或杆状,有细胞壁 2.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3. 立克次体抗原:
7
(1)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组特异性抗原,区分斑 疹伤寒与其它立克次体病
(2)不耐热型特异性颗粒抗原:种特异性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传染期:潜伏期末→热退后数天 可长期隐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复发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人虱,主要是体虱 生活史:人→人虱→虱粪→搔抓、叮咬→人 体 少数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 喜生活于29℃,易于传播 三.易感性 1.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但发病以20-30岁 青壮年最高. 2.复发型(少见) 四.流行特点 1.寒冷地区,冬春季多见。 2.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
三.复发型 1.有斑疹伤寒史 2.特点(1)无季节性,散发。 (2)轻型经过,毒血症及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 轻。 (3)弛张热 ,热程短(7-11天)。 (4)无疹或稀少疹 (5)合并症少,病死率低。 (6)外斐氏反应常(-),但补体结 合试验常(+)。
19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 发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0-14天(5-21天)
12
分型: 典型 轻型 复发型
临床表现
13
一.典型 1.发热 急性起病,寒战,T39-40oC,先稽留热, 后为弛张热,持续2周。 伴全身中毒症状,剧烈头痛,全身肌肉 疼痛,面部及结膜充血。 2.皮疹 主要体征 (1)起病4-5天出疹,1-2天遍及全身,1周左右 消退。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 疹。 (3)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 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开始鲜红色,压之退色, 以后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疹退后 有色素沉着,无焦痂。
辅助检查
(一)血尿常规 :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细胞常升高, 嗜酸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 。 (二)脑脊液检查 : 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及蛋白稍 增多,糖一般正常 。
主要区别点 热程 皮疹 病死率(未受特 效治疗者) 流行性斑疹伤寒 12~18日 多,遍及全身, 瘀点样 较高 地方性斑疹伤寒 9~14日 较稀,极少呈出 血性 很低 1∶160 ~ 1∶640 复发型斑疹伤寒 7~11日 多数无疹 很低 阴性或低于 1∶160 阴性,高峰在病 程8~10日,抗 体主要为IgG 轻度阴囊发红
1
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
2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 泰勒· 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 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 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 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 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 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普氏立克次氏体、莫氏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立克次氏 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体病
3
包括:1.斑疹伤寒组: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2.斑点热组: 3.恙虫病组:恙虫病 4.Q热组:Q热 5.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
立克次体与细菌、病毒的异同点
立克次体
细胞 细胞壁 胞壁酸 脂多糖 核酸成分 繁殖方式 培养基 专性细胞内寄生 光镜下 广谱抗生素 有 有 有 有 DNA,RNA 二分裂 不生长 是 可见 有效
外斐试验(OX19) 强阳性, 1∶320 ~ 1∶5210 补结试验(相应 颗粒性抗原) 豚鼠阴囊反应 (腹腔接种)
阳性,高峰在病 阳性,抗体主要 程12~16日,抗 为IgM 体主要为IgM 轻度阴囊发红 阴囊明显红肿, 睾丸也有肿大
21
并发症
1.肺炎
22
2.中耳炎
3.腮腺炎
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细菌
有 有 有 有 DNA,RNA 二分裂 生长 不是 可见 有效
病毒
无 无 无 无 DNA或RNA 复制 不生长 是 不可见 无效
4
斑疹伤寒
5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属于:立克次体引起的立克次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定义: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 致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特点:稽留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肝脾肿大,病程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