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穴-脏腑相关(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6学时)
第三章
经穴——脏腑相关:也叫做体表内脏相关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当内脏器官发生生理、病理变化的时候,会在体表的相映部位(皮肤、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血管的改变)出现各种改变;第二,针刺体表穴位,对相映内脏的疾病有治疗作用。
体表与内脏的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叫经穴——脏腑相关。
一、穴位的病理反应的各种表现
(一)三个方面: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穴位局部皮肤的生物、物理特异性的改变。
(二)脏腑病理改变时耳廓皮肤导电量的变化
1、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耳廓低电阻点的变化规律:
⑴低电阻点随着手术的进展和内脏受到牵拉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以耳甲腔、耳垂较为明显,耳背部增加
更为明显,数量可比术前增加一倍;
⑵溃疡面积越大,低电阻点数量越多;
⑶低电阻点的增多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有时可成片出现;
⑷随着患者溃疡病灶的痊愈,耳廓低电阻点逐渐减少,证明内脏与耳廓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联系。
2、实验性腹膜炎兔子耳廓低电阻点变化规律:
⑴腹腔内注入灭菌松节油后,耳廓凹面的下1/3低电阻点逐日增加;
⑵低电阻点的出现落后于体征;(腹肌松弛、不进食、腹泻、)
⑶低电阻点集中在“腹区”;
3、实验性胃溃疡兔子耳廓低电阻点变化规律:
⑴手术之日起骤增,沿血管区出现低电阻点(耳廓的中下部);
⑵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15~16天达到高峰,一个月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
(3)低电阻点的数量与溃疡面积和程度成正比,也落后与体征;
4、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耳廓低电阻点变化规律:
⑴低电阻点主要集中在耳廓背面的中下部;
⑵低电阻点的数量与病情的轻重成正比。
(三)牵涉痛(海氏带)
1、定义: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体表的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这种现象就牵涉痛。
2、牵涉痛的特征:
(1)出现部位:多发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典型的牵涉痛部位:
心脏:左肩背、左上肢、心前区;
胃胰:两肩胛之间、左上腹、腱突下;
肝胆:右肩背部;
肾脏:腹股沟区;
阑尾:上腹部、脐周围;
(2)多为可逆行疼痛:一旦内脏病灶去除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3)有时伴有皮肤过敏带:感觉过敏、长期可以引起组织形态的改变出现结节、索条等。
(4)有时局部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缺血。
总之,病理改变为:内脏病变——神经反射传导到脊髓——将病理反射传导到同节段神经支配的体表皮肤、结缔组织、肌肉、关节等改变。
3、牵涉痛的症状:
(1)疼痛、感觉过敏(痛、压、触觉过敏、结节、增生);
(2)自主神经反射(出汗、竖毛肌或血管运动异常、变红、变白);
(3)躯体反射(肌肉强直、运动障碍)。
4、牵涉痛的形成机制:
结构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内脏和体表之间的这种特定的联系。
就是:支配内脏的神经和支配相应皮肤、肌肉的神经归属于同一个脊髓节段,脊髓作为病理反射的初级中枢,错误的将内脏的病理信息反射到相应的躯体上,(皮肤、肌肉、骨骼、血管等)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的改变。
二、经穴——脏腑相关现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前讲)
第二节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自看)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2、经络是沟通内脏和体表的联络系统
(1)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表里属络关系:例如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属肺。
(2)体表和内脏之间的联系也体现经络的联系作用:
3、经络参与疾病的发病过程并能反映病症
可以概括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一个物质运输和功能调节系统。
第三节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重点)
(一)神经功能与针灸效应的关系密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穴区内存在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各种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小的神经干、神经支、神经丛等。
第二:封闭穴位或切断神经,针灸效应消失或减弱:局麻药普鲁卡因封闭穴位或切断支配穴区的神经,针刺产生的提高痛阈、抑制手术牵拉引起的内脏反应以及对失血性休克的升压作用也会随之消失。
第三:针感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针感依赖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而针效又依赖于针感的有无。
(二)神经节段的形成和临床意义
1、形成
(1)胚胎早期,躯干节段结构已经形成——体节
体节:胚胎的每一个节段性单位,称为体节。
体节沿着身体纵轴从头到尾排列,各节段的伸展呈横列位。
(向两侧延伸)
体节由三部分组成:体壁部——骨节、肌节、皮节
内脏部.
神经节.
(2)随着胚胎发育,各部结构发生演化
体壁部——演化成四肢、躯干
内脏部——内脏各种器官
神经节——神经系统发出神经支配内脏和躯干四肢,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经过前根——相应肌节、皮节、内脏器官;
肌节、皮节、内脏器官的感觉信息——由传入纤维经后根进入..同序列的脊髓节段。
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脊髓为初级中枢的神经反射弧,这就是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结构基础。
(3)胚胎分化,体节位移,但神经系统与体壁(肌肉、皮肤)和内脏之间仍然保持原始的联系。
无论如何演化,内脏、神经、躯干和四肢三者之间对应关系不变;
2、神经节段性分布的临床意义(3条)
(1)对神经损伤的定位:
(2)手术时选择麻醉平面:
(3)根据牵涉痛的部位对内脏疾病的诊断:
.
(三)神经节段性支配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重点)
穴位功能特异性包括三层含义:穴位与非穴位之间的差异;本经穴和异经穴之间的差异;同一条经上的不同穴位之间的差异;
五个方面论述神经节段性与穴位功能特异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躯干部:穴位的主治功能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
在躯干上纵向走行的经络有8条分别是:
任脉
督脉颈部
胃脾经躯干部上下上胸部各段穴位的
膀胱经分成四部分下胸部(腹部)主治与神经
肾经腰骶部的节段性分
肝胆经布关系密切
表现为:同一条的穴位,由于所处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而虽属不同的经脉,但其穴位分布在同一个神经节段上,所以这些穴位的主治功能大体相同。
即:“同经异治”、“异经同治”。
例如:各段穴位主治情况见48页表
颈部穴位主治:头面部、咽喉、颈部的疾病;
上胸背部穴位:心、胸、肺、气管等部位的疾病;
下胸背、腹部:膈肌以下内脏疾病
腰骶部的穴位:主治盆腔脏器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2、俞、募穴与内脏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神经节段对应关系
俞募穴在穴位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它们与内脏的关系密切。
它们的位置与相应内脏在体表的投影基本一致。
在临床上,经常认为某些内脏疾病的反应点,就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3、四肢部穴位主治与神经节段的关系较复杂
一方面: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神经节段对应关系,但是,从皮节的感觉神经根的分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节段性;即神经节段向手臂和腿的远端分布的延长。
另一方面:在治疗上坚持“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也就是严格遵循“病位分经”,这就为“循经取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提供了理论依据。
4、头面部经穴的主治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关系不明显
头面部的神经支配:前头、面部、耳部均由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
后头和枕部为C2的脊神经支配。
研究发现,头面部的穴位大都分布于神经附近,所以,头面部经穴的主治病症都是局部病症。
19个穴位的主治是口、眼、耳、鼻五官科的病症。
距离哪个器官近的穴位疗效会更好些。
5、实验证明:穴位的传入冲动是按脊髓节段进行投射的
例如:以脊髓背索表面电位(CDP)为指标,观察胃经不同部位的穴位,在电针情况下,针刺信号在脊髓的投射是否具有节段性?
分别选用头部、胸部、腹部、下肢的一些穴位,将引导电极分别插入或放置在相应的脊髓节段上。
结果:
A、电针穴位时,与其处于相同节段的脊髓可以记录到表面电位,但与之相邻的节段也有;表现为“集中趋势”。
B、同一条经上的穴位,由于部位不同,投射的节段也不同;
C、即使不同的经络,只要在同一个水平,脊髓的反应部位一样。
例如:“四总穴”的神经节段关系
足三里的支配神经(腓外侧皮N、隐N、腓深N)发自于L2~S3,
胃肠道的支配神经位于C4~L6
两者的重叠范围很大:T10~L6
委中穴的支配神经股N和胫深N,进入L4~S3,正好是腰背部位。
列缺的支配神经位于C5~C7,正好与头颈部支配的神经处于相同节段。
合谷穴的支配是挠N、正中N,发自C5~C8,发出的N分布到面颊部。
第四节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
内脏和体表的传入冲动在包括脊髓在内的各级中枢存在着汇聚现象,这种汇聚的结果导致经穴和内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
特别是用此理论可以比较圆满的解释一些特效穴特别是穴位和内脏之间无明显神经分
布上的对应关系的时情况。
一、穴区的支配神经和内脏的传入神经在脊髓的汇聚
1、方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向追踪标记方法
2、追踪的穴位五对:
胃和足三里:T10~L4在范围内重叠。
心脏和内关:C8~T1在范围内重叠。
肝脏和肝俞:T6~L1在范围内重叠。
胆总管和日月:T4~T10在范围内重叠。
子宫和次髎:L2~S4在范围内重叠。
3、交会的部位:在脊髓的后连合处
我们可以认定:支配穴区的神经和内脏的支配神经在脊髓的后连合处汇聚。
当然,在脊髓汇聚的节段越多,两者的关系就越密切,也就是说,穴位和内脏的特异性对应关系就越强。
二、体表和内脏的传入神经在同一个神经元中的汇聚
实验表明:两种神经不仅仅是在同一个部位(脊髓的后连合)汇聚,甚至在同一个部位的同一个神经元上存在着汇聚现象。
1、双标细胞:能够同时被两种标记物标记的神经细叫双标细胞。
说明:第一:双标细胞可以接受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神经冲动。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有轴突分支的细胞。
2、存在部位:不仅在脊髓、丘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都有双标细胞的存在。
(各级中枢均有)
3、结论:支配穴位的传入神经和支配内脏的神经在传入各级中枢的过程中,不断的在各个水平同一个神经元内汇聚,所以,这些穴位和相应内脏之间的特异性对应关系就表现的非常明显。
三、体表和内脏的传入神经在脑干的汇聚现象
研究表明:内脏和体表的传入神经不仅在脊髓汇聚,实现了两种信息的初级整合完成低级中枢的调整作用,而且,在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内也存在着上述的汇聚现象。
1、这些核团是: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低位脑干的后连合核、迷走神经运动被核。
在以上这些核团中,均可以发现既来自躯体的传入信息和来自内脏的传入信息。
其中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被核更为重要。
因为这两个核团内存在着大量的来自不同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
2、结论:躯体和内脏的传入信息在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些神经核团内也存在着汇聚现象。
用此结论,可以解释远距离取穴所具有的特异性的主治功能。
(穴位与内脏之间无明显的节段性关系对应)
四、丘脑在体表——内脏相关中的作用
(一)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脏功能的影响情况
1、建立急性心肌缺血的病理模型:
2、结果:
(1)当急性心肌缺血时,来自心脏的病理冲动可以引起上述三个脑区的神经放电活动的异常。
(夹闭动脉前后对比)
(2)当电针“内关”时,发现这种异常的神经元电活动受到抑制,心脏功能改善。
(3)人为的损毁这些核团,再电针“内关”,电针的效应明显减弱。
3、结论:病理信息和电针信息在下丘脑的核团内汇聚、整合,针刺效应能否得以正常的发挥,依赖于下丘脑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在针刺内关治疗心脏疾病的过程中,下丘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耳廓低电阻点与下丘脑的关系
1、建立胃溃疡病理模型:
2、结果:
(1)当分别损毁孤束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中央灰质、大脑皮层这四个脑区,再造成胃溃疡模型,发现:家兔耳廓低电阻点形成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峰值也下降。
(2)经埋藏电极通电刺激以上四个脑区(模仿内脏病变的病理刺激),家兔耳廓上同样出现低电阻点,说明这四个脑区均与下丘脑有密切关系。
可以看作人为刺激上述四个脑区,实际上是电刺激信号
由这四个脑区传给下丘脑的前区和后区,进而引起耳廓低电阻点产生。
.就好象内脏病变的信息经支配内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上传到下丘脑,引起低电阻点一样。
3、结论:
(1)内脏病变可以引起相应穴位发生反应,而刺激与下丘脑相关联的其它核团,也可以引起同样的反应。
下丘脑参与了穴位病理反应的形成。
(2)当损毁核团,断开下丘脑与内脏的联系时,病理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均受到影响。
下丘脑在这个过程中作用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
五、大脑皮层在体表——内脏相关中的作用
(一)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血流——肢体的疼痛(耐痛阈)——大脑皮层相应的肢体代表区发生电位活动:P200(向下)和N300(向上)——电针对侧内关——受试者的疼痛明显减轻,同时P200和N300的波幅明显降低说明: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二)大脑皮层在针刺对内脏的调节中的作用
——大脑在针刺“次髎”对膀胱活动中的作用(猫为对象)
1、造模:白开水灌胃或利尿药——膀胱充盈
2、微电极插入皮层,刺激皮层的膀胱活动点——绝大多数动物的反应是:膀胱内压升高——排尿
3、刺“次髎”穴——膀胱活动点放电频率加快——然后膀胱内压升高——引起排尿。
(有人认为活
动点频率加快是因为膀胱充盈)
4、说明:针刺“次髎”引起膀胱内压升高的效应,是通过皮层膀胱活动点的兴奋性升高而产生的。
针刺的信息首先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使皮层的相关区域的兴奋性增强,再由皮层将这种兴奋作用下传到相应的内脏膀胱,进而引起内脏功能活动的改变即膀胱排尿反射。
第五节自主神经系统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对维持生命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也有人说:自主神经是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调节的“最终执行者”。
(一)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与针灸临床的关系密切
(二)植物神经系统是内脏——体壁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内脏疾病引起相应部位体表产生疼痛牵涉痛。
海氏带:(感觉过敏带)当内脏器官受到生理或病理性刺激时,通过支配内脏的感觉神经的传导,可以引起相关部位体表的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发生异常改变,多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产生感觉过敏的部位叫海氏带。
(多呈带状分布)
海氏带(感觉过敏带)
牵涉痛充血、贫血、脱屑;
1、内脏——体壁反射:局部营养障碍—潮红、皮温改变;
汗腺活动异常;
运动障碍:肌肉关节肿痛、腹壁肌肉强直;
其它改变:汗毛竖立、鸡皮疙瘩等;
根本原因是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内脏——体壁反射弧,而该反射弧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所以可以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是联系内脏和体表的桥梁。
2、内脏疾病对四肢植物性功能的影响
[特点]
(1)四肢末端影响比较明显(四肢末端交感神经反应敏感)
表现:手脚出汗、发凉、手心发热、手脚刺痒、肌肉酸痛;
(2)疾病的性质和发生部位有关
[表现]急性病:多发于四肢的近侧端:心绞痛、急性胆囊炎以肩背部位疼痛明显
慢性病:多发于四肢的远侧端:胃溃疡、肺结核、哮喘;
3、内脏——体壁反射有两种形式:交感性内脏——体壁反射和副交感性内脏——体壁反射
总结:内脏疾病通过交感、副交感以及膈神经传入到相应的脊髓节段,分别引起躯干、四肢等部位的一系列改变,是植物神经系统将内脏和体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植物神经系统在.内脏——体壁反射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植物神经与耳廓低电阻形成的关系(重点)
1、实验一:埋藏电极法,持续刺激动物的内脏神经的向心端(迷走腹支)
结果:(1)刺激的时间越长,耳廓的低电阻点越多;
(2)中断对迷走神经的刺激时,低电阻点不再增加;
(3)刺激胃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低电阻点无变化;(排除了交感神经在耳廓低电阻点形成中的作用)结论:迷走神经持续兴奋所造成的向心冲动对于耳廓低电阻点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确认:耳廓低电阻点形成的传入途径是:支配内脏的迷走神经。
2、实验二:事先切断一侧兔子耳朵的支配神经的基础上,在进行埋藏电极刺激内脏神经的向心端。
(1)切断:一侧的耳大神经、枕小(大)神经、耳颞神经、迷走神经的耳支,只保留:颈交感神经节。
结果:刺激内脏迷走神经时,左右耳廓的低电阻点数量无差别。
说明:上述的支配耳朵的感觉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与低电阻点的形成没有关系。
(2)进一步:切除支配兔耳的全部感觉神经,并且摘除一侧的颈交感神经节和颈总动脉的一段。
结果:耳廓的低电阻点减少一半。
结论: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参与了耳廓低电阻点的形成,是内脏——体表联系的重要的传出途径(尽管它不是唯一的成分)。
内脏——耳廓反应的反射弧:
内脏病理冲动,沿着迷走神经的感觉支传入脊髓的相应节段,经过调治、整合后,再发出纤维到颈交感神经节,由该神经节发出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到达兔子耳廓,形成各种病理改变(。
如低电阻点)(四)植物神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1、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入
针刺效应的传入成分,除了躯体感觉纤维的Ⅱ、Ⅲ类纤维以外,交感神经及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丛也参与了传导。
例如:针刺“足三里”——使肠管运动增强的针刺效应的发生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丛的参与。
说明: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丛也参与了针刺效应的发挥,但作用是有限的。
2、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了解第五章中详细讲解)
(1)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及其递质参与针刺镇痛
(2)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的高低与针刺镇痛关系密切
例如:交感抑制状态(稳定型)——针麻效果好(详见第五章)
第六节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径
穴位功能可以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神经调节:特异的、快速、持时短、较局限;
体液调节:非特异的、发生慢、持时长、范围广;
一、体液调节的定义:
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和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等通过血液途径或神经轴突运送到靶细胞而发挥调整作用的方式叫。
二、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和递质
Ach、NE、Adr、5-HT、DA(多巴胺)、SP(P物质)、cAmp、cGmp、CCK-8、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F(促甲状腺激素)、生长H、甲状腺素、前列腺素、众多的类吗啡样物质等。
三、体液因素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重点)
(一)体液因素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采用动物交叉循环的方法:(动静脉交叉)结果
(1)被针刺的兔子的皮层诱发电受到明显的抑制;另外一只兔子的皮层诱发电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2)两只兔子的血中血浆皮质酮的含量均明显上升,而且含量越高,抑制的效果就越明显。
结论:产生镇痛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受血的兔子体内,尽管它没有接受针刺,但仍然可以得到镇痛的效果。
2、进一步实验:事先给供血兔子进行利血平化,再电针以上穴位。
结果:受血兔子的皮层诱发电没能受到抑制;
结论:当电针供血兔子的穴位时,使其释放某种体液因素,通过交叉的血管作用于受血兔子的中枢,从而使受血兔子的皮层痛觉诱发电获得抑制。
(包括单胺类在内的许多物质)
二、体液因素在内脏——耳廓反应中的作用——体液因素参与了另外一半低电阻点的形成。
实验证实:电刺激供血兔子的心脏,供血兔子的耳廓上出现大量的低电阻点的同时,受血兔子的耳廓也出现了大量的低电阻点,两只兔子的反应基本一致。
进一步实验:事先摘除兔子的肾上腺,再刺激内脏大神经,供血和受血兔子耳廓的低电阻点均减少,特别是受血兔子的减少更加明显。
结论:肾上腺素是参与内脏——耳穴反映的很重要的成分。
复习题:
1、经穴-脏腑相关定义?(双重含义)
2、双标细胞定义及结构特点?
3、四种疾病耳廓低电阻点分布规律?
4、牵涉痛、常见部位及特点?
5、用神经节段性分布理论解释:“同经异治”和“异经同治”;
6、神经节段性分布的临床意义?
7、胃溃疡耳廓低电阻点形成机制?
8、用中枢汇聚机制解释穴位功能特异性?(五对)
9、内脏-体壁反射弧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