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推拿基本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推拿基本手法
第一篇:第二章推拿基本手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
中医养生教案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天顺地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体会到,顺应自然规律得益,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地惩罚。
同样,在养生学中主动地效法和顺应天地自然阴阳变化规律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原则。
一、顺四时而养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一)四气调神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二)顺四时调阴阳气血
人的阴阳气血随四季气候阴阳的变化而变化。
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故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大法。
(三)顺四时调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的脏腑经络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四)依四时防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夏季多腹泻,秋季多疟疾,
冬季多痹病等。
二、顺昼夜而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象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
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
三、顺月之盈亏而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
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
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
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
中医养生教案
四、顺地域而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
人体腠理多致密。
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在“生气通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
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根成是与天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
一、形神合一
(一)神为生命之主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
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
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
(二)形为生命之基
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
中医养生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的物质基础充盛,人之精神旺盛,所以临床上认为劳神太过,则心血暗耗;心血亏虚,则神志不宁。
神志不宁,外表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异常。
二、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
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一)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
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
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二)保形全神
据此理论,人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养生服务。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中医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忧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
中医养生教案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
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养神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论推导下,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第三节
动静结合
一、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阴阳相互对应的作用,在阴阳交错的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
二、动静平衡
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
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形属阴主净,代表物质结构,是生命的基础;气属阳主动,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反映。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一)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
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于“静
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
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
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
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
⑤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就具体的脏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属火,主动:肾属水,主静。
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
实际上,人体有关饮食的吸收、运化、水液的环流代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
中医养生教案
神”新的内容。
(二)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
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
(三)动静适宜
谢、气血的循环贯注、化物的传导排泄,其物质和功能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脏功能动静协调之下完成的。
因此,保持适当的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促进和提高机体内部的“吐故纳新”的活动,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
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第四节协调平衡
所谓“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
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之一。
一、协调阴阳脏腑
中医养生从阳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
二、和谐人事
《素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所以,防病保健并非单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三、有常有度
有常,指遵循一定的常规、规律;有度,指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即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活动中遵循规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保持一种平和、稳定、协调的生理状态。
第五节
保精养气
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一)内养正气
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
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目的。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
动净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
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
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
中医养生教案
以便有益于一天的中医养生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动,工作;晚上宜先动后的变化的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静,有利于入睡。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
“暂时平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为了求得这种
衡状态”的“生命的根密的象征,是机比健壮的根本所在。
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
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重视护养人体正气。
人体诸气得养,脏腑功能协调,使机体按一定规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律生生化化,则正气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精神不振,多病早衰。
一旦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断绝,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
因此,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人体正气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养生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
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二)外慎邪风
养生学在强调保护正气的同时,也注重对邪气入侵的预防。
二、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
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
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一)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做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二)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
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
为期的宗旨。
《寿亲养老新书》对保
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
“一者少言语,养内
气;二者戒色欲,养精
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
气;五者莫嗔怒,养肝
气;六者美饮食,养胃
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
医者,必责其本,而本
有先天后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
水,水为天一之源。
后
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
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
脾气
健运,必借肾阳之温
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
要想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养脾肾至关重要。
第二篇: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培训教案)
第四节按摩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一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称为摆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扌衮法和揉法。
(一)、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旋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
前臂作主动的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屈伸活动。
练习时,要求手掌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有力,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但压力、频率和摆动幅度都要均匀,动作灵活。
频率为每分钟120~140次。
在拇指端或罗纹面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
要点: 沉肩 垂肘 悬腕 指实 掌虚【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附】缠法: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提高到220~250次,称为缠法。
要点:指端或偏峰着力部位减少接触面,同时摆动幅度减小,降低体表的压力。
作用: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二)、扌衮法:
【动作要领】扌衮法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
手掌呈半握拳状或半握杯状,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附着点,吸定治疗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出现拖动,跳动等,频率和摆动幅度都要均匀。
频率为每分钟80~90次,熟练后提高到每分钟120~140次。
吸定后再练习紧推慢移。
要点: 沉肩 屈肘 前臂旋转、腕部屈伸 双向用力、往返用力【临床应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三)、揉法:
【动作要领】揉法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肘揉法。
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即内动外不动,可用单掌、叠掌、对掌揉动;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掌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可采用拇指揉和并指揉法;肘揉法是以鹰嘴部位
主要着力部位进行揉动。
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二、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回旋(环旋)移动称为摩擦类手法,本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
【动作要领】摩法分为掌摩和指摩法,掌摩法是以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掌指和指间关节保持松弛,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环旋运动,即外动内不动;指摩法是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节律性的环旋运动(也是外动内不动)。
要点: 手形:手指自然并拢伸直,全掌放松保持松弛; 力度:轻,仅及皮部; 方向:顺或反时针方向,或交替进行; 频率:每分钟60~80次。
【临床应用】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二)、擦法:
【动作要领】用手掌的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于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使皮部产生热量的方法称为擦法。
擦法分为侧掌擦和虚掌擦。
擦法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推擦幅度要大,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
要点: 力度:轻,仅在皮部,不用压力; 方向:往返直线,双向用力; 频率:快、每分钟150次以上; 按摩时可使用介质(如按摩油),有利操作、增强功效,保护皮肤。
【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
(三)、推法:
【动作要领】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直线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
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要点: 力度:轻,略重于摩法,力量要平行推移; 方向:单向用力,由近向远推或由中心向两侧推(分推); 速度:略快于摩法,慢于擦法,每分钟100~120次; 按摩时可使用介质(如按摩油),
有利操作、增强功效,保护皮肤。
【临床应用】同擦法。
(四)、搓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要点: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贴紧按摩部位; 搓揉动作要快,体表移动要; 不宜将肢体夹持过紧,同时腕关节要放松,是搓揉动作连贯灵活。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各部。
(五)、抹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或单手拇指罗纹面贴近皮肤,作上下左右往返的移动,称之为抹法。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面部及颈项部。
三、按压类手法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为按压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拿、捏、拨、捻和踩跷等手法。
此类手法作用力强,力度深,是治疗陈旧性损伤的主要手法。
(一)、按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掌根、鱼际、叠指着力,深压治疗部位,持续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由轻至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要点: 力度:由中至重; 方向:垂直用力; 速度:缓慢,逐步发力(由浅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软组织)。
【临床应用】常与揉法结合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腰背和腹部。
(二)、点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突出部分着力,点压在一定部位称为点法。
分为拇指点法、屈指点法、肘尖点法。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由轻至重,同按法。
点法与按法的区别: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
要点: 力度:由中至重; 方向:垂直用力; 速度:缓慢,逐步发力(由浅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软组织)。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三)、拨法:
【动作要领】用指端、掌根或肘尖作与肌纤维、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拨动,称之为拨法(弹拨)。
可分为弹筋和拨络。
弹筋:以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适当用力按压治疗部位到一定深度,将肌肉、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提起后,迅速从指间弹出;拨络:拇指与其余四指呈拿持状,作用于深部软组织,以拇指不动,其余四指作与肌束、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或四指不动,拇指作拨动。
要点: 着力部位不能在体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应带动肌肉、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滑动; 用力要由轻至重,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肌肉软组织。
(四)、捏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
分为三指捏和五指捏。
操作在相对用力挤压动作下完成的,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
【临床应用】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和脊背。
【附】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
要点: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至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临床应用】颈项、肩部、腰背部、和四肢等肌肉部位。
(五)、捻法:
【动作要领】用拇指、食指的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称为捻法。
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要均匀而不呆滞。
【临床应用】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四、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的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之为振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称为抖法。
要点:操作时,作颤动时要对患者肢体略作牵引,但用力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