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共享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交流的“中国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月24日,由科技部(国家外专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深圳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5号馆隆重举行。
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司长王俊明,科学技术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兵,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蔡颖,深圳市科创委副主任邓晓俊,国药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发展顾问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 (葛兴福),德国莱茵TÜV 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 Dr. Thorsten Keiter (陶思腾)等领导嘉宾、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寻求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国机遇”。
本届深圳论坛以“人才汇聚十四五 共建科技共同体”为主题,邀集众多嘉宾荟萃一堂,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等内容,从中医药防疫应用、产学并举驱动创新发展以及中德合作开启智能制造升级等不同角度,探寻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的发展路径和崭新机遇。
深圳论坛:
共享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交流的“中国机遇”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是中国行多体制融合创新的试验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将不断出台创新政策,打造创新平台,
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加
快发展创新企业。
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
目前,中国疫苗制造产业化水准不亚于欧美,甚至在很多地方领先于他们,特别是规模化生产方面。
他表示,在疫苗创新中,企业要担当重任。
疫苗技术除了要突破之外,还需要产学研的协调发展。
同时,技术和品种的创新必须互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
吕文亮是中医温病(感染病)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本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智慧”,围绕中医药在战疫方面的突出贡献进行分享。
他认为,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防治功不可没。
中医在抗疫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抗疫深刻阐释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我
们要守住它、发展它。
聚焦创新,驱动湾区未来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是中国行多体制融合创新的试验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作为创新前沿的深圳,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将不断出台创新政策,打造创新平台,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发展创新企业。
在论坛议题二中,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蔡颖和深圳招商启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晶从深圳的创新要素入手,围绕“创新·驱动大湾区”主题开展演讲。
蔡颖以
“打造一流科学城 产学并举促创新”为题发表演讲。
她表示,光明科学城坚持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以源头创新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特色、“科产创”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
她强调,光明科学城着眼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世界级原
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在论坛议题一中,来自国药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国家联合疫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明,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疫病研究所所长吕文亮,围绕“科技·护航生命健康”主题,聚焦疫情防控,阐述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杨晓明多年从事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主持完成流感、Hib 、轮状疫苗、肺炎疫苗、百白破系列联合疫苗等多项研究。
他在论坛中以“疫苗创新 企业担重任”为题作精彩演讲。
他说,我
国疫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完成了从
“跟跑”
始创新高地;坚持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以源头创新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特色、“科产创”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
王金晶拥有超过
十年分析师经验,曾担
任招商局金融集团银
行业首席分析师。
她在
会上以“活力大湾区,
提升资本聚集效应”
为题作演讲。
她认为粤
港澳大湾区具备完整
的现代供应链,并远远
高于全国水平。
在大湾区投资市场中,深圳领先于其他城市占据60%。
为什么湾区有这么多创新企业蓬勃发展?她表示这离不开湾区的产业生态,在发展“产业+资本”模式时,应该思考如何去做聪明的资本,而不是做只有钱的资本。
大湾区的活力将充分提升资本聚集效应,企业要将投资和产业相结合。
智能制造,中德合作前景广阔
在论坛议题三中,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发展顾问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葛兴福),德国莱茵TÜV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 Dr. Thorsten Keiter(陶思腾),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等嘉宾,围绕“合作·智造未来”主题作分享,结合中德两国科技、智能制造的发展合作现状与前景,阐述中德技术的优势互补和合作空间。
葛兴福参与制定
青岛国际院士港及相
关产业在高端精密机
床及工业自动化等领
域的发展规划,为该
领域的发展、提升提
供支持等。
他以“中国
与德国-科技合作的梦
幻组合”为题做分享,
认为中德两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双方应该在优势领域开展合作,未来可以成为“黄金搭档”。
他说,中国的数字化平台非常强大,数字化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传统工业是德国的强项,如机械、汽车、电气、化学等等。
他认为,中德两国的合作,将为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欧阳劲松长期从
事先进制造、智能制
造、传感器和仪器仪表
等领域技术研究及标
准化工作。
他在演讲中
以“中德科技合作助推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为题。
他表示,随着新
一轮科技革命,基于国
际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
合,
大家都把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蔡颖
融合作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很好地把握住了“两化”融合的契机。
当前,中德科技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成绩使双方企业都受益。
中德合作真正实现了1+1大于2的目的,持续性值得期待。
陶思腾演讲的
标题是“中德科技合
作和人才交流的新时
代”。
他说,疫情爆发
之后,中国采取了很多
措施,比如机器人、虚
拟现实、远程系统、数
字工具等实现经济的
复苏和复工复产。
同
时,疫情后人才短缺,IT、数据技术、运营技术方面的人才都很紧缺,因此,如何以实现技术合作,以及现数字孪生,通过跟供应商的合作,做更多测试、培训和认证。
行业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重复使用人才和资源,才能成为更加具有竞争力和更加具有服务意识的企业。
封兴良曾负责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欧洲最大的实业投资——三一重工在德国北威州建厂事宜,拥有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实际经验,并熟知中德企业的经营模式。
他在演讲中以“优势互补,新时期中德合作空间广阔”为题作
分享。
他表示,中欧的
关系是休戚相关的,只
有共同合作,才能更好
的发展。
2020年贸易数
据显示,中国首次成为
欧盟的全球第一大贸易
伙伴。
德国作为欧洲经
济的“扛旗手”“火车
头”,无疑也将从经济外交政策和发展战略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紧密合作。
未来中德经贸关系会不断深化,将推动两国在金融、电信、信息通信、制造业、工程和生物技术等领域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
今年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创办第20年,大会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打造和谐、稳定、开放、公平、互利、共赢的国际创新环境,推动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携手共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中国机遇”。
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核心板块之一,十多年来,深圳论坛始终以高规格、权威性、精品化而备受瞩目。
如今,深圳论坛已逐步发展为立足深圳、联结粤港澳、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以及国际人才交流领域的“演讲台”“发声筒”和高端峰会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