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
胡经国
一、概述及基本信息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Kunlun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境内西南部;距格尔木市区30公里;北至“南山口”,南达“昆仑山口”,西到“西大滩”,东及“驼路沟”;地处昆仑山东段;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3°09′35″~94°36′37″;北纬35°37′53″~36°03′35″;海拔为3091~6178米。

该公园以闻名中外的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以及火山活动和冰川作用为主要特色。

该公园面积为7033.17平方千米;由“纳赤台”、“西大滩”、“瑶池”3个景区组成。

2014年,该公园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该公园基本信息如下:
中文名: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
外文名:Kunlun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
公园位置: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地理位置:昆仑山东段
公园经度:E94°52'48''
公园纬度:N35°49'12''
公园面积:1403平方千米
公园组成:由“纳赤台”、“西大滩”、“瑶池”3个景区组成
公园级别:世界地质公园
公园特色: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以及古人类活动遗迹
所属网络:APGN(亚太地质公园网络)
二、气候概况
昆仑山年降水量在山麓不足50毫米,在高海拔区约为102~127毫米;在帕米尔和中国西藏诸山附近,年降水量增加到457毫米。

在山(与北部平原交界的山)的低层,7月平均气温为25~28℃,1月气温不低于-9℃;在山的上部和中国西藏边界,7月平均气温低于10℃,而在冬季则常降至-35℃或更低。

三、地质遗迹
该公园以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以及火山活动和冰川作用等地质遗迹闻名于世;它们记录了该公园地区多次“洋-陆转化”、青藏高原隆起和5次冰期。

1、地形地貌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全长约为2500公里,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宽度为130~200公里,西窄东宽;其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该山脉在中国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区。

其最高峰是位于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为7649米,另有说法为7723米或7719米)。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高低分为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为5000~5500米,北坡雪线海拔为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为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海拔5800米以上的山峰。

2、地质构造与构造演化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间均以“深大断裂”相分隔。

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地层为基底。

在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且伴有火山活动;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形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主脊)。

在中生代,发生拗陷,经燕山运动形成“山脉主脊”两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

昆仑山脉为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延伸山脉。

3、新构造运动
昆仑山脉的新构造运动极其强烈。

自晚第三纪以来,其地壳上升了大约4000~5000米;“叶尔羌拗陷”中的砾石层厚度达2500余米,而在“河谷高阶地”上则分布有第四纪火山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克里雅河”与“安迪尔河”的上游均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岩流与火山口。

1951年,在于田县境内昆仑山中的“卡尔达西火山群”的一号火山曾经爆发,并且伴有现代“火山泥石流”。

东部昆仑山第四纪以来,其地壳上升了2800余米,其相关沉积物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埋藏深度达2800米。

昆仑山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尼雅河均形成4~5级阶地;各条河流出山口形成4~5级叠置的洪积扇地貌。

四、景区景观简介
1、“纳赤台”景区
该景区面积为97.64平方千米;以“无极龙凤宫”、“昆仑神泉”、“古人类遗迹”等人文景观为特色。

“纳赤台”藏语意为“沼泽中的平台”。

其中,“昆仑神泉”位于“昆仑河”北岸的“纳赤台”,距离格尔木90公里。

在海拔3700米,它是昆仑山中一眼四季不冻的冷泉。

2、“瑶池”景区
该景区面积为721.77平方千米;以“西王母瑶池”、“昆仑河”、“野牛沟沼
泽”等水体景观为主,辅以“野牛沟岩画”、“昆仑神鹿”、“香炉峰”等地质及人文景观。

其中,“西王母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

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有多处。

因为“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但是也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山海经校注》)。

3、“西大滩”景区
该景区面积为582.96平方千米;以“玉珠峰冰川地貌”、“昆仑山地震遗迹”等地质景观为特色,辅以青藏铁路等人类工程景观,是该公园重要的科普景区。

⑴、玉珠峰冰川地貌
“玉珠峰”,又称为“可可赛极门峰”,其海拔为6178米,位于青海格尔木以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

它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山势南缓北陡;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为5100米;北坡冰川延伸至海拔4400米。

该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裸露。

在粒雪盆以下的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因而消融大于累积,属于消退型大陆冰川。

⑵、昆仑山地震形变带
昆仑山地震形变带,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其海拔在4600米以上。

它不仅是全球大陆上海拔最高的地震形变带,而且所有的地面构造形变都发生在冻土层中,明显具有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形变的特色。

昆仑山口以西8.1级地震遗迹,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昆仑山断裂地震遗迹的典型性和稀有性已成为世界共识。

五、“三岔口”古人类活动遗迹
2002年7月9日,青海省铁路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岔河”北岸发现了“三岔口细石器遗址”。

该遗址以建设中的“三岔河”特大铁路立交桥为参照物,分为“桥西地点”和“桥东地点”两处遗址;北靠昆仑山脉,南对“三岔河”,阶地地表发育平坦。

由于河流下切等原因,因而第一级阶地和第二级阶地之间的高差达100米左右。

在该遗址共采集到“石核”、“石条”、“雕刻器”、“刮削器”、“石片”、“石叶”、“砍砸器”等64件;所用岩石有燧石、硅质岩类、石英岩类、砂岩等。

其中,以“细石叶”的加工水平最为引人注目。

这些“细石叶”形似刀片,边缘薄而锋利。

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一古人类活动遗迹大约距今有7000年左右。

这些“细石器”的出土表明,当时在昆仑山一带活动的古人类已经具有高超的石器加工技术。

六、科学价值
1、教育与研究价值
该公园保留的大规模和多样性地质遗迹是展示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和冰川活动以及地质历史演化的极好场所。

同时,其博物馆还拥有大量的地质、古生物标本展示和知识介绍,是地质与生态方面重要的教学、科研和科普基地。

由于该公园突出的教学和研究价值,因而吸引了大量科
研机构来此开展研究工作,成为中国国内外开展教学和科研的热点地区之一。

诸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成都理工大学、青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国外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地质、地震专家都曾经来此进行考察研究。

各类大专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生到公园进行基础地质、旅游、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文献和专著。

这些都有利于扩大学术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旅游学术的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意义。

2、生态价值
经过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该公园内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土壤背景,使该公园内生长发育着多元的高寒物种,类型丰富,特点鲜明,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寒地区物种基因库,在生态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3、地球科学价值
在该公园内保留了中国最完整的“特提斯”、亚欧板块与冈瓦纳板块“开合地质历史”的物质记录,“板块缝合带”及其间的“残留岩片”真实记载了“特提斯洋多次洋-陆转变”、岩浆活动、地壳拉张、板块俯冲碰撞等复杂的地质演化史。

其在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地球科学上的重大意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这是该公园的核心地学价值之一。

昆仑山是亚洲内陆的重要山系,也是研究亚欧大陆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

该公园是中元古代“万宝沟群”、奥陶纪“纳赤台群”、第四纪“羌塘组”等中国西北重要地层单位的创建命名地。

在该公园内,丰富的前第四纪的地质建造内容和地质剖面,给昆仑山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昆仑山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对于研究古板块的地质特征及古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

在该公园内的大规模和多样性地质遗迹,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貌学、冰川学、地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处极好的天然实验室;对于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气候响应,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对比,特殊构造、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地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该公园也是开创冻土和强烈地震带研究,防止地质灾害,以及开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实践场所。

昆仑山口以西发生的Ms8.1级强烈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大型构造带——“昆仑山构造带”上,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罕见而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之一。

2023年5月26日编写于重庆
2024年2月26修改于重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