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评课模式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囝
巨与教 学●
重
3选择 具有发 展性 的 价值标 准 .
的一种 专业 活动 与生 活方 式 ,还 不 如说它 是一 种 以 行政 力 量推 动 的教学 与教 师管理 活 动 。在 这种 范式 下 , 们 通 常 以外 力 强 制要 求 教 师完 成 “ 令 性 ” 我 指 的 评课 任 务 , 过评 议奖优 罚 劣 , 而期 望教 师提 高 自 通 进 己的课 堂教 学水 平 , 能够 影 响其 他 教师 的教 学 , 并 最 终 实现 教育 质量 的提 高 。这 就是 “ 理主义 ” 管 评课 模 式, 其管 理功 能 的释放是 它 的主要 指 向 , 促进 教师 而 的专 业 发展 只是一 种 附带 的功能 。
彩表演 , 课堂教学评价强调“ 以教论教 ”而《 ; 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明确倡导“ 》 以每一位学生 的 发展为本 ” 的理念 , 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 , 切实转
变 教 师 的教 学行 为 和学生 的学 习方 式 ,听评 课 活动
的作用 , 中看不中用网 。因此 , 有学者指责表演性质 的听评课是一种教学腐败 ,应该予以废除。面对人 I 3 】
听评 课 活动 与管理 活 动有着 天然 的联 系 ,将其
刘志耀/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 主要从事课程 与教学论研究 。( 阳 7 50 ) 庆 4 0 0
囝
2 1 年 9月 01
堡堡墨 堂
蓄
同 的研 修 资源 , 堂教学 评 价注 重 “ 课 以学论 教 ” 。
4活动 流程 的组 织运行 不规 范 .
发展方面的功能,致使许多教师对评课活动的功能
认 识不 到位 ,严 重 削弱 了评课 这一 教师 专业 学 习方 式 的价 值 与实效 。
3价值 标准 的选择 错位 .
、
“ 理主 义模式 ” 管 听评课 活动 存在 的 困境
1 对本 质特性 的认 识上 存在 诸 多盲 区 . 在
“ 理 主义 模 式 ” 的听 评课 标 准 过 于 强调 客 观 管 性 、 一性 、 统 刚性 , 能兼顾 不 同特性 的学 科 、 同业 不 不 务 水平 的教 师 、 同的课 型 、 同 的评价 层次 等多 样 不 不 化 的评 价实 际状 况 ,不能 很好 地处 理价值 标 准 的统
一
近年来 , 人们对于听评课活动颇有微辞 , 口诛笔 伐 时常见 诸报 端 , 论 既有 赞成 的 , 有责 难 的 。赞 议 也
成 的认 为 , 听评 课是 推行 教 育新理 念 、 进 教师 专业 促 成 长必 不可少 的有 效方 式 和途径 ,尤 其是 在新 手教 师 的专 业 成 长 过 程 中起 着 其 他 方 式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啧 难 的声音 也 不绝 于耳 , 判 的理 由主要 集 中 【 批 在 听评课 的非 常态 化方 面 , 为 它是一 种 “ 认 表演课 ” 、 “ 象 课 ” “ 假 课 ”沾 染 了太 多 的功利 气 息 , 现 形 、做 , 表 出失 真 、 做秀 、 负担 重 、 效 等弊端 , 有发 挥其 应有 低 没
参 与 、 讨 互动 的过 程 中 , 堂 教 学 是 载体 , 堂上 研 课 课
无计 划 的一 次性 听评课 是 一种 “ 指令 性 ” “ 、强迫 性 ”“ 控性 ” 、外 的活动 , 听评 课 活动 的参 与者 均 “ 听 被
非预期 的问题越多 , 课堂教学 的研究价值越大 , 人是 评课的主体 , 也是评课的客体 , 评课对象本身具有两 重性 , 即授课教师既是 自我评价的主体 , 又是他人评 价的客体 。因此 ,我们必须加深对 听评课活动的层
次性 的理 解 。听评课 过 程必 须真 实 “ 现 ” 再 授课 教师
测 量 与 评 价
评课”追求简单的“ , 任务 目标”被动参与 , , 积极性不 高, 功利色彩浓厚 , 教师心理负担沉重 , 达不到拓宽 教师教研视界 、 打破学科界 限、 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 间的互动合作 、强化学科之间教学方法 的优势互补
有 通过 这一 形 式才 能真 正发 现和 拓展 公开 课教 学 的
需要 ,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我们希望不断提升评 课活动的质量与效益 ,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具有专业 “
幸 福 的 教师 , 即具 有关 怀生 命 的 教 师 、 有 阳光 心 具
价值。而公开课教学与听评课活动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 的两类 不 同的 活动 ,必须 在 深刻认 识 公开 课 与
2在 功 能 取 向 的 定位 上 , 让 更 多的教 师 成 为 . 要
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
目前 , 我们 要实 现评 课活 动 由“ 务 目标 ” 功 任 向“ 能 目标 ” 的转 变 、 表现 目标 导 向(ef m nega 由“ pr r ac ol o
oi tt n ” “ 习 目标 导 向 (erigg a oina r nai ) 向 学 e o 1ann ol r t— e
常规课的共同之处与相异之点 的基础上 ,理解听评 课活动的本质特性 ,进而重视听评课活动作为教育 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主体
态的教师 、 以教育 为事业 的教师 、 具有专业 自由的 教师 、 富有创 造的教师 、 追求专业持续发展 和 自我
超越 的教 师 ”l l 8 。
学 的更高层次 ,以体现教学的艺术美感 。从本质上 来说 , 评课活动要以人为本 , 使这种有 目的、 内容 、 过
程 、方 法 和结果 的特殊 的教 学研究 与评 价 活动 指 向
人 的发 展 。
有学 者认 为 ,中小学 较常 用 的评课 活动 模式 通 常是 一 种无 结 构 的 教学 观察 与评 价 , 使 “ 期 以 致 长
实行的责任制 、 考核制和奖惩制挂钩 , 评课结果成为
对 教 师作 出解聘 、 升 、 动 、 晋 调 降级 、 加薪 、 薪 、 加 减 增 奖金 等决策 的重 要依 据 ,这些使 得 评课 活动 负载 了
太多不应该 由它承担 的价值。与此 同时,人们无视
评 课 活动在 改进 教学 、 展校本 教 学研究 、 师专 业 开 教
和教 学资 源 的整 合 、推动 课堂 教学 改革 向纵 深 方 向 发展 的 目标 , 客观 上造 成 听评课 活 动计 划性 差 、 对 针
课堂教学的系列行为 , 这是听评课的主要事实依据 ,
但 我们 又 不能 局 限于基 础层 次 ,还应 该注 重 听评课
活动的提高层 次和体 验层 次 ,1 [ 6 不仅要关注教师教
对话 、 听 、 倾 讨论 等 交 流方 式 , 开展 多 样化 的合 作研 究 ”1 [ 7 。只有 如 此 , 师才 会 在评 课 活 动 中 敞开 自己 教 的心扉 , 在倾 听 、 理解 他人 观点 的基 础上 不断 反思 和
意化 、 同一化 、 霸权化 、 空泛化 、 贬值化倾 向, 使得相 关参与者受益寥寥 , 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 从而引起他 们对 活动 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质疑。
二 、行 动 研究模 式 ” “ “ 对 管理 主 义模式 ” 的超越
1在 本 质 特 性 的认 识 上 , 向教 师 与 学生 的 发 . 指
展
重建 自己的教学观 , 深化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
听评课 活动 是 对 公 开课 教 学 的进一 步研 究 , 只 将 专业 幸 福 的生 长 点建 立 在 “ 业 ” , 升 内源性 乐 上 提
一
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 ,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 但长期以来 中小学听评课活动表现出严重的管理主 义价值取向, 追求对评课对象的有效控制 , 进而达到
对 教 师 的课 堂教 学 行 为进 行 有 效 规 范 与 控 制 的 目 的 , 课活 动俨 然成 为一 种管 理活 动 , 与 学校 内部 评 并
育观念 与 教育行 为 的一致 性 ,更要 关 注教 师设 计教
性不强 、 持续性欠 缺的明显弊病 , 使其流于形式 , 甚
至 引起 部分教 师 反感 。这 种没 有将 听评 课作 为 一项
学的理论依据 ,以及教师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和水 平。有层次的听评课 , 不仅使行为具有可操作性 , 使
£ 与教 学 ●
I
两 种 评 课 模 式 的 比 较 研 究
刘 志 耀
【 要 】听评课作为 中小学的一项重要常规活动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和校本教 学研 究提供 了既经济 又方便 的路 径 摘
选择 。“ 行动研 究模式” 听评课 对“ 管理主义模式” 听评课在本 质认 识 、 能定位、 功 价值 选择 、 织运行 、 益追求等方 组 效 面进 行 了批判 , 以期为听评课活动 的存在合理性作 出价值辩护 , 促进其 功能的释放 。
评课活动缺乏差异意识 ,话语权力分配不合理而使 评课活动缺乏公平感 , 虚假客套而使评课活动虚假 、
空泛 , 缺乏 效果 追踪 而使 评课 活 动缺 乏持 续感 , 此 如 这般 , 听评 课 活动 表 现 出 明显 的庸俗 化 、 式化 、 程 随
tn” i )的转变 、 外控式” 内源式” o 由“ 向“ 的转变 , 加强 学 习型教研文化建设 以促进评课专业 共同体的形 成 。评 课 活动 中 ,最 重要 的是 要改 变传 统 的教师 单 “ 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 ,让他们在 日常工作 中积极 寻找并创造听评课的合作机会 ,面对复杂的课堂教 学 中的问题 , 抱着求 同存异 、 尊重多元 的心态 , 通过
教师 知道 评课 应评 什 么 、 样评 , 怎 从评 课 中得 到系统
专题活动来认真规划和组织的现状 ,要求我们必须 加强 对 评 课 活动 实 施 目的 、 准 、 标 流程 的规 范 , 高 提
其 具 体实 施 的针对 性 。
5活 动 效 益 低 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收 获 ,还能使 教 师 明确 自身教 学水 平所 达 到的层 次 , 而鼓 励教 师不 断探 索教 学方 案 的优化 , 求教 进 追
【 关键词 l听评课 ; 师专业发展 ; 主义模 式 ; 教 管理 行动研 究模式 【 中图分类号 】G 0 0 81 【 4—5. 文献标识 码 】 【 A 文章编 号 】17 — 56 2 1 )90 4 — 4 6 4 13 (0 10— 0 2 0
长期以来 ,中小学评课活动只被 当作一种对教 师的单项考核 、 一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 一种追求简 单的“ 任务 目标” 和参与者被动应付的活动 , 丧失 了 其存在的专业价值。因此 ,与其说评课活动是教师
来我 国在听评课的具体运作中存在着简单 、 粗糙 、 模 糊甚 至 主 观 随意 等 问题 ”【 ,J 课 活 动 出 现 实效 性 5 听评 低下的局面 , 具体表现为 : 人情评价充斥而使评课活
动松 散低效 , 目评议 而使 评课 活 动缺乏 针对 性 , 盲 片 面评议 而使 评 课 活动缺 乏整 体 意识 ,刻板 评 议而 使
们的褒贬之辞 , 教育研究者需要冷静地思考 , 听评课
活动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需要得到重新辩护。
2功 能取 向 的定位狭 窄化 .
亟需实现价值标准转向 , 确立 “ 以学生为 中心” 的理 念 , 改进 ”“ 以“ 、发展” 为主要授课取向 , 鼓励上课教 师主动暴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获得共
性 与灵 活性 、 刚性 与柔 性之 间 的张力 。 “ 管理 主义
范式 ” 听评课 活 动 “ 以教 师为 中心 ”主要 将 “ , 表现 、 展 示 ” 为授课 取 向 , 课教 师关 注 的是如 何让 教法 奇 作 上 巧、 如何 组织 才 能 让人 耐看 、 如何 求 得 轰 动 效应 , 重 在 展示 教学 长处 ,听评课 者往 往关 注 的是教 师 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