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
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 (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畏葸(xǐ)桌帏(wéi) 鲰(zōu)生连城拱壁(bì)
B. 壅弊(bì) 监(jiàn) 生抱厦(shà) 鼎铛(dāng)玉石
C. 衅(xuè) 钟罪愆(qiān)歆(xīn)享踌躇(chú) 满志
D. 央涣(měi)杯杓(sháo) 惙(chuò) 然秋毫(háo) 之末
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道芷阳间行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⑤三子者出,曾皙后⑥择善而从之
⑦成以其小,劣之⑧吾得兄事之⑨欲辟土地,朝秦楚
A. ①⑥/②⑤/③⑧/④⑨/⑦
B. ①④/②⑤/③⑧/⑥⑦/⑨
C. ①⑥/②⑧/③⑤/④⑦/⑨
D. ①④/②⑧/③⑤/⑥⑨/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足以畜妻子 (养活) 刑人如恐不胜(胜过) 廊腰缦回(萦绕)
B.摄乎大国之间 (震慑) 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如土委地(散落、卸落)
C.虽董之以严刑(督察)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D.径造庐访成(到) 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丢下) 始速祸焉 (加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
①宗庙会同②黎民不饥不寒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之以饥馑⑤而听细说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韩魏之经营⑧沛公居山东时⑨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A. ①③⑤⑥⑧
B. ②④⑥⑦⑨
C. ①③⑤⑧⑨
D. ②④⑤⑦⑧
5.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⑤舆薪之不见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⑧夫晋,何厌之有ヶ⑨欲呼张良与俱去
A. ①⑥/②⑨/③⑧/④⑤/⑦
B.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⑨
C. ①⑥/②⑨/③⑧/④⑦/⑤
D. ①④/②⑨/③⑦/⑤⑧/⑥
6.下列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①鼓瑟希,铿尔②技盖至此乎③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④刑于寡妻⑤暴霜露,斩荆棘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⑦且贰于楚也⑧不复一一自辨⑨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A. ①③⑤⑦⑧
B. ②④⑤⑥⑧
C. ①③⑥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二、课内外阅读 (62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细节不是仅仅具有装饰功能的点缀,而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些经典的细节,在作品的结构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是伏脉千里的隐笔。

看似信手拈来的闲话,实则存有深意。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用心的细节营造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动感,描述出事件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人物呼之欲
出,常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细节在作品中应当是一种活态的存在,血脉贯通,既从作品中获得支持,也为作品输送营养。

细节并不是孤立的,作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细节来推动叙事、挖掘人性。

高品质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细节的营造与打磨。

文学当然也有说理的功能,但文学素来主情重情,文学说理功能的达成,大都会发挥其以情动人的优势,而不是采取训诫、压制的方式,情理交融有助于以理服人。

文学作品要让读者情动或心服,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

成功的细节如同时代的精神切片,以小见大,以缩微的形式保存鲜活而独特的时代信息,包含特殊的时代蕴涵,折射出社会的面貌与时代的变迁。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以细节串联成篇,他并不刻意地花笔墨去勾勒时代背景,但细节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地域元素。

细节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被反复强调,但细节在多数人的认知中还是被定位为细枝末节,即使有瑕疵也是无伤大局的小错误。

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但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等方面着力甚少。

要靠大部头的创作才能奠定文学史地位,文学界在这一点上似乎形成了普遍共识,为此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

一些在网络连载的类型小说为了吸引粉丝持续跟读,更是刻意拉长篇幅,动辄数百万字,即使热闹一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

曾经有不少文学界人士为鲁迅没创作长篇小说而感到遗憾,但就艺术质量而言,鲁迅对文字的珍惜和敬畏,恰恰为文坛树立了一个榜样,诠释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文学永远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

与写作的规模相比,臻于至善显得更为重要,文学精品应该以细微的笔触挖掘丰富的人文意蕴,挺进人的生命感觉更为柔软的地带,这类创作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韧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细节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小的尊重和对弱的疼惜。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都不会用大道理压人,而是从小处入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从他们守护尊严的艰难中洞见人性的光辉。

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对成功者的追捧,恰恰是对失意者怀有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与共情,以悲悯情怀凝聚人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在这些年婚恋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中,夫妻感情破裂时常会围绕着结婚照演戏,或凝视或摔打,像傀儡一样做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反应。

按理说,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

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

不应回避的是,作家的自我重复不再是个别现象,某些细节在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表明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作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

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和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构成正向的关联,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语言既是细节,也决定整部作品的品质。

俄国学者雅可布松认为“文学性是文学的科学对象,亦即使该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那种内涵”。

他认为“文学性”就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之中,诗性语言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语言,其特质是具有审美的功能。

语言的粗糙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语言泥沙俱下。

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

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不少作家只求浅表层次的传情达意,缺乏风格化的探索,直白粗浅的小白文大行其道,在文体上也缺乏锤炼和磨砺,随波逐流的流水账体颇为盛行。

(摘编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的许多细节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些细节在作品的结构和人物的塑造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B.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说理,想要达成文学说理的效果,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以求实现
情理交融,而不能采用训诫的方式。

C.艺术质量与写作规模不存在必然联系,一部鸿篇巨制的生命力未必比短篇作品更持久,
所以文学质量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

D.受时代语境的影响,许多作家为了强化语言的直观性,将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
场景展示作为作品的主体内容。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述细节和时代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 《庖丁解牛》中,庖丁在解牛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 《鸿门宴》中,对张良的礼物,项王“置之坐上”,范增则“拔剑撞而破之”。

C. 《祝福》中,鲁四老爷在和“我”寒暄一番之后,随即大骂新党。

D. 《雷雨》中,周朴园看到桌上的新雨衣,却说他要的是旧雨衣。

9.作者指出当前文学创作在细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红楼梦》专题阅读 (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3题。

文本一:
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 “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

”黛玉笑道: “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

”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

”林黛玉忙笑道: “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

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 ‘母蝗虫’ 就是了。

”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宝钗笑道: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

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 ‘春秋’ 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
来,一句是一句。

这 ‘母蝗虫’ 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

亏他想的倒也快。

众人听了,都笑道: “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李纨道: “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

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 “论理一年也不多。

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

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撑不住笑道: “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

宝钗笑道: “‘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 ,这落后一句最妙。

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

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惜春道: “都是宝姐姐赞的他越发逞强,这会子拿我也取笑儿。


黛玉忙拉他笑道: “我且问你,还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惜春道: “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像 ‘行乐’ 似的才好。

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

”黛玉道: “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

” 李纨道: “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黛玉笑道: “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 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

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 “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

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稳,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他又不提防,两下里错了劲,向东一歪,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

众人一见,越发笑个不住。

宝玉忙赶上去扶了起来,方渐渐止了笑。

宝玉和黛玉使个眼色儿。

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一照,只见两鬓略松了些,忙开了李纨的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仍旧收拾好了,方出来,指着李纨道: “这是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

”李纨笑道: “你们听他这刁话。

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

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文本二:
红楼女性世界是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人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这是《红楼梦》女
性观中最有价值的亮点。

作者观察与表现女人的新视角、新兴奋点、新的艺术追求,无不透
过寻常、本真、原汁原味的性格描写展现出来。

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

花团锦簇,流光溢彩。

像冰心老人所说,少了女人,就少了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
智美、性情美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绽放异彩。

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美的。

用脂砚斋的话说: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庚辰本第二十回双行批注)。

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了出来。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0.下列对文本一及原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蝗虫”是黛玉对刘姥姥的戏称。

刘姥姥曾三进荣国府,前两次目睹了贾府的富贵
奢华,第三次亲见了贾府的败落惨状。

B.“‘春秋’的法子”,即“春秋笔法”。

文中指黛玉的话深隐曲折、意含褒贬,体现了
本回目“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中的“雅”。

C.黛玉说要在园子图中画上草虫,李纨认为用不着草虫,只要点缀一两样翎毛即可,这
表现了李纨比黛玉更精通绘画艺术。

D.李纨召集诗社成员商量处理惜春告假一事,众人谈笑风生,妙语频出,气氛热烈,生
动地展现了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

1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在众姐妹在场时向黛玉“使个眼色儿”,黛玉便能立刻会意,这一细节生动地表
现了宝黛之间非同寻常的心灵契合。

B.文中多处写到笑:众人“拍手笑个不住” “哄然大笑,前仰后合”,史湘云笑得“连
人带椅都歪倒了”,表现了众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C.文本没有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从平凡的日常家庭生活中提取情节,挖掘出
不平常的意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D.文本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显示作品生动鲜活、精炼隽永的语言风格。

12.文本一中两次写宝钗对黛玉的戏谑之言进行精妙点评,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3分)
13.请以文本一中林黛玉的形象为例,谈谈你对文本二中《红楼梦》女性观的理解。

(4分)
(三)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材料一: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

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 “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颠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

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

在礼,臣、子一也。

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

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

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悦曰: “理到之语,不得不服。

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

”上闻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之,曰: “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

”名振失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
又复不拜!”名振谢曰: “臣疏野之人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所对故忘拜耳。

”举止自若,
应对愈明辩。

上乃叹曰: “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

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卫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

臣窃思之,自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短,未有称其长。

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
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

莫能尽节,实由于此。

欲必使乎致谏,在乎好之而已。

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

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信不为难。

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1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臣疏野之人A未尝B亲奉C圣问D适方E心思F所对G故H忘拜耳。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意为道歉或谢罪,与后文“名振失不拜谢”中的“谢”意思相同。

B.爱,意为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不同。

C.善,意为擅长,与《鸿门宴》 “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

D.短,文中指短处,与《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中的“远”用法相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三品以上大臣多轻视魏王李泰,太宗召集有关人员严加指责,表示如果自己放纵诸
皇子横行霸道,大臣也会受到诸皇子的羞辱。

B.魏征首先判断朝中群臣不会轻视魏王,接着指出太宗能对三品以上的公卿以礼相待,魏
王是圣明的人,自然也不会随意羞辱大臣。

C.面对太宗假装恼怒的试探观察,程名振举止自如,应答明晰而有条理,太宗大为感叹,
当天就任命程名振为右骁卫将军。

D.齐桓公喜欢紫色服饰,以致举国效仿;楚王喜欢细腰美女,导致很多后宫佳丽因节食而
饿死。

魏征引述这两则史实以劝谏唐太宗。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 (3分)
(2)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真奇士也! (3分)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3分)
18.材料二中,群臣“莫肯尽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A
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①苏轼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②,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③,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诗人在城外建“东坡雪堂”,还向大冶的友人讨来了桃花茶种,种在雪堂边。

②老龙团、真凤髓:古代名贵茶。

③青州从事:出自《世说新语·术解》,因青州齐郡出产名酒,故以“青州从事”作为美酒的代称。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旗枪”喻茶,叶展如旗,芽尖如枪; “雀舌”比喻茶芽细小鲜嫩;生动形象。

B.上片中用“紫云堆” “黄金碾” “绿尘埃”等词语将制茶过程描述得赏心悦目。

C.“兔毫盏”是茶器名品,名茶名器相得益彰,意在表现作者对奢华生活的追求。

D.“唤醒”与“战退”两句,盛赞好茶有醒酒提神、驱除困倦的功效,语言风趣。

20.本词结尾“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两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10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 ”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强调治国要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 ”两句写宫车驶离,无法确定其去往
何方,侧面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

(3)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亮明核心观点后,再以假想论敌的口吻提出:“ ,
”这体现了他的读者意识。

(4)王维《山居秋暝》中, “ , ”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劳动
场景,极具动态感。

(5)小刚暑期回老家游玩,路过一片荷塘,荷花的姿态让他不禁想起两句宋词: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学习的本质, A ,而是增加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接——突触。

因为如果学习本领会增加神经元细胞,那么随着知识的积累,大脑就会越来越大,每个人都会成为“大头娃娃”,
对生物体是一个非常大的累赘。

大脑这种只增加“软件”、不增加“硬件”的方法很好地适应了资源有限的环境。

如果我们对一项技能或知识完全陌生,神经元可能就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连接。

当我们不断重复技能或者知识的训练,一个个神经元就开始手牵着手,慢慢地尝试进行新的连接。

训练次数越多,重复得越频繁, B ,我们所掌握的本领就越牢固。

所以说, “( )”。

外科医生、钢琴家、奥运健儿,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莫不如是。

如果想成为专家,必定要进行艰苦的训练,付出汗水。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2分)
23.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B.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C.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
D.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

兔子在房间里
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

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
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

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 “吃饱
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样。

天色渐渐
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还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来到深山夏牧场。

趴在铁笼子里,背朝广阔碧绿的草原。

外婆急着带它们出去玩。

她提着笼子,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在青草葱
茏处艰难地弯下腰,放下笼子,打开笼门,哄它们出去。

可是它们谁也不动,缩在笼
角挤作一团。

她又努力弯下腰把手伸进笼子,把它们一只一只捉出来放到外面,让它们
感觉到青草和无边的天地。

阳光斜扫过草原,两只小耗子小心地触动身边的草叶,拱
着泥土。

24.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对我表示感激。

B.一峰峰骆驼就这样浑身披红挂绿、载金载银,像一桌桌丰美的盛宴。

C.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D.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 “她提着笼子,拄着拐棍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在青草葱
茏处弯下腰,放下笼子,打开笼门,叫它们出去。

”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为什么? (2分)
四、写作(6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