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驱动”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问题驱动”教学
——读《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有感海门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

我认为,学生的主题价值的本质特征在于“独立性”,尤其是思维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引领性”,即“循循善诱”。

正所谓“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

思善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

教师只有把“诱”的频率调整到学生主体的“思”的波段上,才能使教师的外部推动力和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和谐共振,达到“教”与“学”和谐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

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

这是因为少年的脑力劳动有一定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学生用心地感知新的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

这就对教师传授的新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应当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科学合理地呈现问题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来建构知识和完善自我认知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学会思考放在第一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改研究活动,对“问题驱动”型课堂进行探索。

通过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同时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我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创设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这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他们好奇与善问是很重要的。

课堂上互相尊重、理解、激励的学习气氛能化解师生间的隔阂。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平等带进课堂,把期待带进课堂,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乐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二、教师引导,巧提“问题”
1、情景透射式问题
联系生活,创设场景——从生活经验入手,身临其境。

2联想迁移式问题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概括和归纳总结能力,是联想迁移式问题所要解决的关键要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质疑,活跃地思维,并被充分地理解和肯定,他们才能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而“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恰给了学生们这样环境。

以上是我借鉴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经验并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得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肯定也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