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华版】195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是因为他目睹了 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 状况,他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 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
交流读书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从个人角度考虑,实 现自己某方面的理想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 考虑,为其作某方面 的贡献
理由要清楚,可以先 叙述理由,再写读书的目 的,也可以先写读书的目 的,再叙述理由。
(不帮忙)训斥妇女
真正体会,像一团烈火
围观群众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借助收集的资料,你觉得人们会有这样的表 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交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少年周恩来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
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魏校长在这些志向中更赞赏哪一个?
“此生”是指谁?“效”是什么意思?
周恩来
效:仿效,学习。
语段三: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 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 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 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 说理。
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 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
难点:出现的人物有很多,抓不住主要人物。
思路: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 留主要的人物。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 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 受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中华不振” 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第二件事(11—14)
难点:归纳第二件事时,到底是伯父不让周恩来到外国人 占领的地方去玩儿是重点,还是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 不振”产生了疑惑是重点?
思路:在这里,我们应该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而不是关注伯父说了些什么。正是因为有了疑惑,才有了 后面到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去看个究竟的想法。
示例二: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 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远大志向。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填序号) ①难以忘怀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中华不振 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
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始终( ① );后来,在被外国 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由此 深刻领悟到“( ③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 ② )” 的事情,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第2课时
检查预习
第1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课题是周恩来十二岁立下的读书志向, 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读书。
字词学习
jué
fàn
wèi

xiào
崛范魏晰效
崛起
师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huái
huò
chénɡ
chì




淮安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修身课上
立志_振__兴__中__华___
初到奉天
疑惑不解
外出见闻
与别处大不相同
深刻体会
_立__志__救__国___
选自《状元大课堂》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要人物
事件
周恩来
1.立下读书志向 2.听到中华不振 3.看到中华不振
结果 原因
主题概括
本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 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 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 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 和远大的志向,启发我们思考读书的意义。
周恩来
决定东渡日本,寻求革命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新
路,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壮志豪情的光辉诗篇。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 亡而精心研习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 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快速浏览课文第11—17自然段,找出文章 中告诉我们周恩来立志的关键词语。说说这个 词语一共出现了几次。
中华不振
3次
默读第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 搜集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
人物
表现
周恩来的想法
伯父
叹气,没再说了
不能完全明白,难以忘怀
妇女 中国巡警
哭诉,指望巡警帮忙 反招训斥
方案二
3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后面的第11—14 自然段是第二件事,第15—17自然段是第三件事。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第11—14自然段
方案三
4
是第二件事,第15、16自然段是第三件事;第17自
然段是第四件事。
再次阅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到底写了几件事?
难点分析:这个部分之所以难以分清几件事,是因为 这部分的描写不像第一件事那样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 课文第11自然段的时间是周恩来12岁那年,地点是东北奉 天,这个时间和地点也是整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疑惑
惩处
训斥
sù xī zhèn xiōnɡ huái zàn
肃晰振胸怀 赞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怀念 赞叹 xiào fán ɡù xùn chì
效凡顾训斥
效仿 非凡 顾客 训斥 斥骂
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崛起: 兴起。 抱负: 远大的志向。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朗读课文。
语段一:
fàn
wèi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
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代指家族门第。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在这些读书志向中,有没有你不太好理解的?
光耀门楣: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让全家感到光荣。
周恩来 中国巡警 外国人 一位同学 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
第三件事(15—17)
回顾第四单元学习的把握一件事主要内容 的方法,然后思考本课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和 同桌进行交流。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件事(1—10) 难点:抓不住重点。
思路: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归纳 主要内容时可以只抓主要人物,其他同 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试着将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阅读每一件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三件事的关系。
结论:课文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课文写 的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
方式一:用上“之所……是因为……”按照课文的顺序来讲。 方式二:采用文中提到的关键时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
示例一: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尽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选自《状元大课堂》
课堂小结
如何归纳讲叙多件事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归纳讲叙多件事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抓住主 要人物和事件。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 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书写指导
sù xī zhèn xiōnɡ huái zàn
肃晰振胸怀 赞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怀念 赞叹 xiào fán ɡù xùn chì
资料链接: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 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 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 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
向的原因。
写作背景:1917年,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中学毕业后,毅然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崛起(qū
·
juÎ)
淮·南(hu√ái huài)
效· 仿(xi√ào jiào)
师范(fǎn
·
fÈn)
选自《状元大课堂》
课文归纳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 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事件数量
段落划分
方案一
2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后面的第11—17 自然段是第二件事。
解决办法:把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找出来,把发生在同 一时间和地点的人物放在一起,从而分清这个部分讲述了 几件事。
请你将下列人物按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 行分类。
周恩来、魏校长、同学们、伯父、中国巡警、 外国人、一位同学、女人、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魏校长 同学们
第一件事(1—10)
周恩来 伯父
第二件事(11—14)
效凡顾训斥
效仿 非凡 顾客 训斥 斥骂
肃 下半部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 而非从左到右。
赞 第一个“先”竖弯钩变成竖提。 顾 左边“厂”字里是横折钩加竖提,
不是“巳”。
课外作业
1. 了解周恩来所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的诗句意思和写作背景。
2. 了解“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的史实及当时 签订的相关条约。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 什么呢?”
语段四: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 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 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 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地记录。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耳闻目 睹了“中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②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③用恰当的连接词串联。
探寻立志原因
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我要 努力读书,掌握尖端科学技术,成为像钱学 森、钱三强、竺可桢那样为国家科技发展作 贡献的人。我要努力读书,报效祖国,让我 的祖国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让 中国梦早日实现。
课堂小结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周恩来拥有如 此伟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我们应该向他 学习,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长大 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