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限时集训2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20201112126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限时集训(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
导读
一场新冠疫情,使人们实现了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完美统一,疫情一步步好转,体现了中国制度关键时刻办大事的优势,也彰显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

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引导,就很难有全国上下的众志成城,全国人民在这场疫情中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

关注疫灾,熟悉常识,保护自我,尊重生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新闻
疫情下的国家治理体系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

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

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疫灾频度达32.83%,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自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且居高不下,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近3 000年来,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

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

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

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
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

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

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

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

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

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

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

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

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

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

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编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
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

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

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

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
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

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编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3 000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B[B项,“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偷换概念。

“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A[B项,“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以偏概全。

C项,“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说法武断。

D项,“需要
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选项曲解文意。

]
3.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①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

②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能够主动辟谣。

③高度配合政府,认识上更加理性和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新闻
疫情下的百态万象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

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
《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二:
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存活时间空气10-15℃4小时
微信公众号“大医同盟”2020年2月12日) 材料三: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消息,截至当地时间12日6时,该国共确诊了15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有5例已被治愈。

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12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

澳首席医疗官墨菲就针对该国对华裔的偏见及歧视行为表示“我们非常担心排外心理以及任何形式的种族定性,这种做法相当可恶。

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特定背景或外貌的人。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亨特也承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国许多华人社区面临“挑战”和“困难”,他说:“澳大利亚出现了歧视性的报道,我坚决谴责此类报道。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对该国华人社区应对疫情的反应表示支持,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华人社区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Ashfield、BoxHill、Hurstville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华人社区,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该国反对党领袖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能容忍种族主义抬头,他说:“任何针对澳大利亚华裔的种族歧视语言或行为都绝不能被容忍,必须予以制止。


(摘编自《澳国内已确诊15例新冠肺炎病例,政界人士
谴责歧视》,中国新闻网2020年2月12日) ★4.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乙醚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B.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是因为其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

C.是否发热和体温高低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D.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但自身仍要进行防护。

D[D项,“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遗漏信息,造成表述绝对,结合原文“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
没有传染性”分析,缺少限定条件“从临床经验来说”。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

B.虽然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患者仍然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C.新型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该病毒又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夏天的到来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

D.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种族歧视事件,澳大利亚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这也是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该持有的态度。

A[A项,“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说法绝对,原文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

]
6.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做哪些事情。

(6分)
[答案] ①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手;尽量不外出,不聚集;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75%酒精洗手。

②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③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当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