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房县第一中学 高三专项练9生物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试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某蛋白质结构示意图,图中实线表示肽链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二硫键的断裂和再生可用斐林试剂鉴别
B.该蛋白质只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
C.二硫键形成时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略有下降
D.二硫键形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2.如图为某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无叶绿体,含有该细胞的生物体无法进行光合
作用
B.图中含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核膜
C.图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
D.将该细胞放入清水,由于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不会吸水胀破
3.关于下列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在无水酒精中溶解度最小
B.可通过观察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色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鉴定花生子叶脂肪时,苏丹Ⅲ染液染色前需先用50%的酒精对子叶进行处理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4.研究发现,细胞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与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绑定标记后最终被送往溶酶体降解,以维持自身稳定,具体机制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后,溶酶体合成多种水解酶将其降解
B.泛素在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降解过程中起到“死亡标签”的作用
C.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线粒体膜被降解后可产生氨基酸、果糖等
物质
5.图甲、乙是某二倍体生物(2N=4)细胞的某分
裂时期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P1、P2、M1、
M2表示不同的染色体。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乙细胞正在进
行减数第二次分裂
B.甲和乙细胞中都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
C.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均可发生在甲、乙所示时期
D.甲和乙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最多可含有4个染色体组
6.科学家将c-Myc、KIf4、Sox2和Oct-3/4这四个关键基因转入高度分化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iPS细胞。

在适当条件诱导下,iPS细胞可以定向分
化成各种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iPS细胞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过程中DNA序列不变
C.iPS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力比造血干细胞弱
D.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变成iPS细胞与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过程类似
7.Bruton综合征为原发性丙种球蛋白
缺乏病,为一种先天性B细胞免疫
缺陷病。

低磷酸酯酶症是一种以血
清中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
为特征的罕见疾病。

下图为某家族
遗传系谱图,其中Bruton综合征致
病基因用A或a表示,低磷酸酯酶
症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已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低磷酸酯酶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Bruton综合征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Ⅲ8的基因型是bbX A X A或bbX A X a
D.Ⅳn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8
8.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体
内的病毒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过程是
a→d→e→b→f→c→a
C.DNA复制发生在e→b,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
氧核苷酸,由细菌提供
D.32P标记噬菌体组保温适宜时间,经搅拌离心
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淀物
9.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种
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
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组为杀虫剂处理组,B组为电离辐射处理组
B.杀虫剂使螺旋蛆蝇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基因突变
C.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将使种群出生率下降
D.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但无新物种形成
10.2020年,一场历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沙漠蝗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因存在地理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C.决定沙漠蝗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
D.灭蝗减灾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1.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曾经的毛乌素沙漠,已被建设成为“塞上绿洲”。

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
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治理后,沙漠重新成为绿洲,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沙漠治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塞上绿洲”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D.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来源是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
12.实时荧光RT-PCR可用于RNA病毒的核酸检测,其原理是∶在PCR复性过程中探针和引物一起与模板结合,探针两侧分别带有荧光基团和抑制荧光发出的淬灭基团,新链
延伸过程中,DNA聚合酶会破坏探针,导致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而发出荧光。


用RT-PCR进行核酸检测的相关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做RT-PCR之前,需要先根据cDNA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
B.RNA不能作为PCR扩增的模板,故需要将样本中的RNA反转录为DNA后再进
行扩增
C.若检测结果有强烈荧光信号发出,说明被检测者没有感染病毒
D.病毒的检测还可以检测病毒的物质或病毒引发产生的抗体,其原理都是抗原-抗体
杂交
13.外泌体是一种机体内大多数细胞分泌的膜性小囊泡,直径40-130nm,广泛分布在血浆等各种体液等中,能够在细胞间传递特定的信息。

外泌体内含蛋白质和核酸等多种生物
活性成分,其脂双层中整合有多种特异性蛋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用差速离心法从血浆等体液中分离获取外泌体
B.细胞中的蛋白质及核酸被随机包裹进入外泌体
C.外泌体通过膜融合传递相关物质并调控细胞的功能
D.外泌体能携带脂溶性或水溶性的药物,可被开发为药物靶向载体
14.诱导山羊乳腺细胞核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可被诱导成为完整个体。

后有科学研究发现,向已分化的细胞中转入4种转录因子基因,能使其细胞重新成为具有分裂分化
能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

进一步分析iPSCs,发现其染色体上甲基化位置和程
度发生改变(甲基化是指组成染色体的物质与甲基结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卵细胞细胞质和4种转录因子可能诱导了细胞基因表达情况改变
B.细胞分化过程不改变细胞的基因组成,但染色体甲基化情况不同
C.以上过程所得的融合细胞和iPSCs有无限增殖与分裂的能力
D.以上研究可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解决器官来源和免疫排斥的问题
15.科研人员制作的一种装置,可以让盲人“看”到物像。

这个装置包括一个戴在眼睛上的摄像头和一个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将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电信号
刺激大脑皮层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神经元,引起兴奋。

科研人员检测到盲猴佩戴装置后,
眼睛会随着输入的电信号相应地移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视觉的形成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B.盲猴神经元释放递质,引起眼睛移动
C.电信号刺激引起神经元中Na+的外流D.该装置适用于视觉感受器受损的盲人
16.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

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突变,不同年份的病毒种类存在差异,疫苗生产商会根据最新分离出的病毒检测数据选择最可能流行
的一种流感病毒株制成疫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以宿主细胞的DNA为模板,合成自身蛋白质
B.组成流感病毒抗原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
C.疫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D.该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能与不同的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17.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与植物株高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对野生型水稻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了两株严重矮化的突变体甲和乙,分析发现它们的D25基因均发生了改变,而D25
是一个指导赤霉素合成酶合成的基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甲是D25基因发生一个碱基
对替换,导致相邻的两个外显子的产物无法正常拼接,不能合成正常的mRNA;乙是
D25基因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原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A.甲、乙的突变基因和野生型水稻的D25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甲矮化的原因是转录过程缺乏模板,导致不能形成赤霉素合成酶
C.乙矮化的原因是翻译产生的多肽没有活性,导致不能形成赤霉素合成酶
D.用外源赤霉素处理甲乙的幼苗,其株高比未加赤霉素的组均会显著增高
18.油菜素内酯(BR)在第16届国际植物生长调节物质(IFGSA)会议上,被列入植物激素的范畴,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等非常广泛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中
低浓度的BR能促进植物气孔开放;高浓度的BR能促进脱落酸(ABA)的合成,诱导
植物气孔关闭。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R对植物调节也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可用切除法来探究植物体BR的合成部位
C.对农作物施用外源BR溶液要注意浓度范围
D.BR和生长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
19.据报道,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一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该措施可充分体现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B.长江水域将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长江物种多样性得以提高
C.白鳍豚的绝迹会造成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潜在价值也随之消失
D.该措施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对其间接价值也有影响
20.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是免疫系统保护机体的正常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但是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
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
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都大于散热
B.在炎症部位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溶酶体会合成大量水解酶分解病菌
C.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